沪港通破解“货币围城”
2014-09-18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人民币国际化“新纪元”
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下,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迅速突破一万亿元。但是由于市场中可供投资的渠道和产品缺乏,其中超过80%以存款凭证和活期存款方式留在了银行体系内。
大量人民币存款最终又以跨境贷款与贸易融资的方式流回内地,变成了国内“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部分。
人民币因此面临着两重尴尬:如果不能通过对中国市场的投资获得与中国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回报,势必影响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信心。但因此而简单地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国际热钱的大进大出对市场的冲击,将为中国金融市场的管理带来空前挑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货币监管当局选择了一条循序渐进、逐步开放的人民币“回流”管理模式:从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这样的产品型渠道,到放宽融资资金使用限制的政策调整,再到自贸区这样的区域性开放,人民币“回流”中国投资市场的通道正以多元化的试点模式逐步推开。
沪港通机制的推出,无论从政策覆盖广度还是市场影响的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前期的试点模式,因此而被海通国际的研究报告称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纪元”。
“资金池”与“防护罩”
在刚刚签订的“四方协议”中,对有关货币流通与使用的规定显示,在沪港通机制下,沪、港两地投资者可分别以人民币和港币在本土证券市场内,购买对方市场的上市公司股票,并通过交易结算系统以人民币结算。
由于这一机制内的跨境资金流动全部是人民币,所有的货币转换均通过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完成,所以随着沪港通的开通,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交易规模和人民币需求将迅速增长,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将大大加速。
随着沪港通开通开即,这一“沪港通”效应已经逐步显现:从7月份开始,美元对港元多次触及7.75的强方保证,并引发了香港金管局的多次入市干预,为承接相应美元沽盘,自7月份以来已累计向市场注资超过580亿港元。与此同时,人民币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升值走势,7-8月人民币即期累计升值近1%。
瑞银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李在“四方协议”签订当天召开的投资策略发布会上表示,据瑞银统计,海外投资者通过QFII等渠道在A股市场持有的市值在6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加上沪港通30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境外投资者理论上可持有的A股市值可达9000亿港元。
而在高盛同日召开的投资策略会上,首席策略分析师刘劲津预计,随着A股明年有望纳入MSCI、富时旗下的全球指数,海外投资者希望配置于A股市场的资金规模高达1.3万亿美元之多。
市场观察者们开始担心中国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面临新一轮的热钱涌入,但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8月初的香港业绩会上表示,作为长期的制度安排,沪港通会循序渐进地推进,他并不担心会吸引大量热钱流入香港。
李小加的信心来自沪港通独特的交易额度控制机制:经过“总量对盘”,两地结算总额度(沪股通3000亿元,港股通2500亿元)和日均额度(沪股通130亿元,港股通150亿元),均以两个市场平衡后的净额方式进行控制。
与此同时,在沪港通体制内跨境流入国内股市的人民币,在卖出股票时只能通过香港交易所通道“原路返回”国际投资者账户,也是为了避免其成为“新热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