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老黄埔的本色人生(下)

2014-09-18李文锦

黄埔 2014年5期

李文锦

参政议政 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改革开放后,父亲连续五届当选石家庄市政协委员,同时两届当选为石家庄市人大代表,粗略算来27年之久。每次开会,他都敢于谏言,他的提案仅在市政协立案的就500多件。《人民政协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先后发表整版文章报道他的事迹,并赞誉他为“提案大王”。我记忆较深的有这么几件事:

九十年代初,石家庄商品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许多外地商家在市内和郊区租了大量房屋,由此而产生的税收问题因涉及范围广、人员杂,一时难以解决,国家每年都要蒙受很大的损失。1995年,父亲从税务部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骑上自行车,开始对外地人聚集的街道和10多个村庄进行调查摸底,并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税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早晨七八点钟出门,下午两点多钟回来,饿了,就在路旁的小摊上吃点东西,渴了,就喝上几口自己随身带的白开水,终于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又到村委会和当地派出所了解临时户口的情况,提出了由当地政府、公安、税务部门三家协调联合收税的提案,此提案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引起强烈反响。桥西、新华等几个区采纳后收到明显效果。在采取“三结合”税收方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市增加税收500万元。

忙完了税收提案,父亲又盯上了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的植树成活率。当时,我在园林局工作,市区中心有段旧铁路拆建改造种民心林,是项重点工程。工程结束后我参加验收得出成活率为92.7%。父亲得知后,怕虚报,竟然骑上自行车到现场,步行十几里,一株一株地数。立秋后的末伏,暑热逼人,父亲硬是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十多万棵树数了个遍,得出93%的成活率,这才满意地写入提案。

在市政协会上,父亲还针对反腐败作过大会发言,直言不讳、切中时弊。记者报道,父亲短短15分钟的发言,会场响起17次掌声。事后我说他:想想自己的身份,少谈些敏感问题,忘记“文革”挨斗的滋味了?父亲不以为然地反驳我:参政就要议政,我才不当耳朵代表、举手委员呢?光听不说话,举手不干事,选我们做什么?当年国民党就是腐败完蛋的,我可不希望共产党毁在腐败上。

父亲就是这样,以他一颗赤诚之心捍卫着他的人生信仰——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为人民服务到老”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父亲曾和其他起义军人一起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对他们说,你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这一切,都给父亲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几十年来,父亲始终身体力行,践行着周总理的谆谆教诲。

1962年7月发大水,我家住的平房进了水,母亲带着我和弟弟一盆一盆往外舀,可水没舀完,房顶又开始漏雨。母亲无奈之下带上我去找父亲。路上走到齐腰深的水里,我吓得哇哇大哭。但到了父亲单位,父亲一句“顾不上,你们先自个想想办法”,就忙着防洪去了,忙了整整七天七夜才回家。气得母亲对我和弟弟说:你爸眼里就没有这个家,回来谁也不许搭理他!

1973年,父亲调到汽车发动机厂任生活科副科长。这是一个1500人的中型企业。重新恢复工作的父亲,就好像厂里的发动机,不知疲倦地旋转着,每天早晨5点钟起床,安顿好因病瘫痪的母亲就来到工厂。打扫卫生,检查锅炉房、车棚、仓库等后勤点,然后到食堂帮厨,摘菜做饭,变换花样地做好一日三餐,让全厂职工吃饱吃好。他还瞒着母亲,偷偷把家里的铜火锅拿到工厂食堂用,直到烧漏了铜皮,才又拿回家。在计划经济年代,食品物资匮乏紧缺,父亲主管食堂却不肯在食堂吃饭,总是自己带饭吃。工厂联系业务需要请客吃饭,父亲精心安排,却从没有陪过一次。他领导的后勤部门,在市工业局组织的专项评比中,年年拿第一。就这样,父亲一直干到75岁才办理离休手续。

离休了,父亲不但没有闲过,反而越来越忙。父亲是农历腊月初五的生日,78岁生日那天,我们全家十七口人聚到一起为他庆寿。一家人里里外外地忙着,饭菜都端上桌了,却始终不见他的踪影。原来他上街买醋时看到运河桥粮店门口聚了许多居民,马上就要过年了,许多人排队没有买到政府供应的年货,又怕粮店再也不供应了,情绪失控,吵吵嚷嚷要冲粮店,场面有些混乱,还有些人鼓动着要一起去政府告状。父亲思量着这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粮店处理不好,会引起居民对政府的不满,眼下已近年根,居民这样兴师动众,去政府告状,影响不好。为了避免事端,他上前阻止说:“你们甭去了,信得过我,我马上去给你们反映。”当即风尘仆仆赶到市政府办公厅,找到当时的沈志峰市长。听了父亲的汇报,沈市长当场给粮食局打了电话,使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等他赶回家时,长寿面早就糊在锅里了。

小区里,父亲热心肠也是有名的。在他居住的运河桥小区里,有一块父亲搭建的两平方米水泥台,台上摆满各种书籍报刊,除了原单位给老干部订阅的一份报纸外,他还自费订了《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团结报》等十几份报纸。每天早晨8点准时从家中搬出这些书报,晚上6点再收回来,第二天换成新报再搬出去,中秋节、春节也不耽误。小区的居民们把这里誉为“文明一号”,经常在此聚精会神地阅读。父亲还动手剪报编辑了“十五大精神”、“学习徐虎”等8个简报本提供给大家学习。有人粗略统计,这些年来,这个小小的露天阅览室接待前来阅读的居民1.7万人次。党的十七大召开后,父亲不但自己认真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还把文件摘要、每次全会主要精神以及名人名言、爱国励志警句等抄录在自己购买的二十多块小黑板上,挂在小区的墙上。2009年国庆,父亲买来6米红布,手书“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八个大字(字使用防雨胶布剪贴的)悬挂在书报阅览的水泥台子上方,并自购35盆鲜花,布置在周围,形成一个花坛景观,以他自己的形式,祝福祖国的生日。

看到小区环境差,为了改变面貌,父亲买了几十棵杨树苗栽在道路两旁,又动手开辟出三个小花坛,播下花籽,同时在花坛周围放上石桌刻上棋盘。每天早晨5点起床后,父亲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宿舍门前的地面,从单元门口一直扫到小区门外的市政主路上,然后从家里提水浇花坛。他还从家具市场买来二十多把小椅子,固定在小区道路两旁,供退休老人们下棋、打扑克、聊天用。冬天到了,他穿针引线,亲手缝制坐垫放在椅子上面;夏天来了,他买来大蒲扇供大家使用。小区里蚊蝇滋生,他倡议创建“无蚊蝇社区”,终日在社区里大搞环境卫生,清除污秽死角。还掏钱买了500把苍蝇拍,挂在社区里的每一棵树上,动员社区居民见了苍蝇就打。社区没有物业,主下水管道堵塞,直接影响到好几栋楼房居民的日常生活,居委会协调没有资金来源,居民们纷纷找到父亲,父亲二话不说,就去联系管道维修队,听说父亲是自己出钱为大家办好事,维修队领导很受感动,只收了七千元的工本费。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早把自己的小家和社区融成了一个大家。小区居民见了他,年长的称他李老,年轻的喊他爷爷,父亲总是笑眯眯地回答。有位老邻居在他九十岁生日时赠送一首藏头诗:“善举不断,勋功不灭,长者风范,寿比南山。”连起来就是“善勋长寿”。

严己宽人 刚正不阿

父亲的生活非常节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不讲究。他从不舍得买反季节蔬菜,每年冬天都存储一堆大白菜、白萝卜,一直吃到开春。每次吃完饭,他还用开水涮涮菜盆倒在自己碗里当汤喝,生活富裕了,也没改掉老习惯。父亲从不抽烟、打牌,唯一的嗜好喝点白酒,但最多2两。累了、馋了就吃点红烧肉,喝两小盅“石家庄大曲”解解乏,改善生活。平时还不舍得喝瓶装酒,让我二哥拿个小塑料桶上石家庄酒厂买散装酒。一个部队发的军用水壶和装酒用的小扁口玻璃瓶,就是陪伴父亲身边的两个老物件。父亲从不逛商场,没为自己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身上穿的戴的都是我们给买的,买多了还被批评不知道节俭。他认“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年”的老理。九十多岁还戴着老花镜补袜子。他不穿羽绒服,一件老羊皮大衣陪他度过严冬,家里摆放的家具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电器也是老电视、老冰箱,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父亲吝啬得近乎抠门。

父亲在生活中对自己几近苛求,但他对社会对群众却慷慨大方。政府办实事改造旧小区道路,施工一开始他就跑前跑后给工人烧开水、送茶水;中秋节施工不放假,他把酒和炖肉送到工地和工人一起吃。用洗衣机洗衣服他不高兴,说太浪费水,可用自家水管给小区浇树浇花不心疼;清运垃圾的农民工租住居民楼前的小房子无处接水,他让天天到自家打水用,过年还给送饺子吃。逢年过节,各级领导上门送的慰问品,孩子们回家给他拿的好吃的,他自己不舍得吃、不舍得用,全部都转送给别人。从电视新闻中得知长江洪灾、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时,更是在第一时间积极捐款捐物……去世时,父亲存折内只留下他当月的工资。

父亲既是民革成员,又是共产党员。记得父亲当了市政协委员后,市里的税务、公安、公交、卫生、城管等15个部门都聘请他担任义务监督员。每次出门,父亲都把15个监督证书带在身上,遇到不正之风或不守公德的行为,就挺身而出,非管个水落石出不可。一次,有人在长安集贸市场聚众行骗,被父亲碰上,他上前出示监督证劝阻他们散伙,对方不服,并声称再管闲事就给他“放血”。父亲毫不退让,他马上找到公安局,警察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及时制止了这伙人的劣行。

父亲晚年曾光荣出席民革中央在北京召开的“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受到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的接见。此外,“石家庄市十大健康老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各种各样的奖励证书一大摞,这些都是父亲的宝贝。

父亲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钱财,却留下了宝贵的黄埔精神,爱国、爱人民的黄埔精神。“少年立志报国家,黄埔军校习兵法。潼关刺刀血刃战,打得鬼子喊爹妈。解放太原立新功,北京检阅戴红花。总理教诲甘奉献,九旬青松亦挺拔。” 这是父亲对自己的人生总结,也是他这位老黄埔本色人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参考了赵富山同志的《一位“老黄埔”的本色人生》和记者李建君的《活到老奉献到老—记民革党员李善勋》,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