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为何拍得那么烂
2014-09-18马全和
马全和
回顾2013年,本土影片可谓喜忧“两重天”。这一年里,中国影片票房历史性地达到217亿元,许多国产片都相继迈过5亿元票房大关。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所有“票房大片”都是口碑不佳的“话题影片”。“烂片”当道,跟风模仿以及圈钱、投机心理等,让这一产业在光鲜外表下充满挑战性和不确定性。
有关专家总结发现,许多高票房影片,要么是用钱“烧”出来的,要么是通过依傍中影集团等大树,或者私下与院线签署合作协议等,取得“私人订制”的“霸王排片”。被观众评为“刷新烂片底线”的《富春山居图》,在与3个投资方签约时,甚至连剧本都没写,但关于影片的整套的市场运营策划却早已开始,仅营销推广费用就达数千万元。《小时代》上映时,在北京、天津多家影院全天仅排映《小时代》一部影片。质疑声越多、骂声越烈,吸金速度越快。
有人说,影片是用来让自己思念或让自己放纵的,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我们不得不承认,影片具有强烈的、不知不觉的感化人、塑造人和拯救人的功用。正如冯小刚解释的那样:“此刻该是我们回归电影本体的时候了。导演协会的表彰不应该是自娱自乐、皆大欢喜的,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应该树立一个需要大家努力踮起脚尖才能达到的标准。”如此,我们就不得不警惕:如果让坏的影片肆意污染了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将会面临着怎样的精神灾难,也就不难想象了。
恩格斯说得好:“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东西的特定标志的气味的百分之一。”在偌大的中国市场,只要影片商懂得包装和忽悠,获取高票房或许已不再是件难事。但影片还是一种文化产品,说到底不只为了赚钱,它还应该是商业元素与艺术价值的结合,是启迪心灵的诚意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