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

2014-09-18陶维兵

党员生活 2014年9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想

陶维兵

【课前提示】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相互影响,深刻地影响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国际关系。这些思潮映照到中国国内,在“四个多样化”的背景下,表现得更加纷繁复杂。在我们面向“两个一百年”,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科学分析和理性认识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推出《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引导当前社会思潮》系列讲座,敬请关注。本期推出系统讲座之一《社会思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及特征》。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理论和道路而不懈探索,他们引介和创立的理论学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思想趋势和潮流。这一社会思潮的流变历经一百多年,至今未有停顿,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思想历程和实践求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行动。鸦片战争前后,有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实学思潮,他们主张反对外国侵略,要求“师夷长技”、改革自强,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经世实学思潮逐渐演化为洋务思潮,奕、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代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提出一系列学习西方制器、练兵等基本主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思潮的破产,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继而提出“富国养民”、“工商立国”、建立立宪政治等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巨大。几乎与此同时,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提出了推翻满清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的主张,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富、国强、民主、自由等理想仍是空中楼阁,引起社会的普遍失望,由此促使人们寻找新的救国强国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先后产生无政府主义、复古主义、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早期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形成思想杂陈、相互争鸣的局面,最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接受,进而开始了其成为中国主流社会思潮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时期,各种思潮统一于爱国民族主义的旗帜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继续发展完善,自称奉行三民主义的国民党政权却日益陷入统治危机,从而奠定了战后国内思潮的基本格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成为居于指导地位的思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焕发出全国人民建设现代化的空前热情。改革开放以后的两次思想解放(“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邓小平“南方谈话”),促使人们的思想摆脱长期禁锢和进一步解放,国内舆论氛围日趋宽松,思想文化发展更加活跃,社会思潮逐渐呈现一主多元的发展趋向。作为主流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因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凸显的新问题,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时代发展提供了思想引擎。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其他社会思潮,如新启蒙思潮、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纵览170多年来社会思潮的演进历程,不同历史时期思潮具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一是爱国主义的思想内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近代以后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近代以来,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人士,为挽救危亡、富国强兵而上下求索,始终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谱写出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壮丽篇章。无论是经世实学思潮、洋务思潮,还是维新思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百年社会思潮的主旋律始终与爱国主义精神交融在一起。正如汤因比所说,“一个文明,如果能够成功地应对挑战,那么它就会诞生和成长起来,反之,它就会走向衰落和解体。”近代以来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愈挫愈奋,根本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始终是各种追求社会进步、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社会思潮的思想内核。

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作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一条主线,不仅反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些思潮中,而且经历了引介、认识、比较、选择、接受的历史过程,代表了百年思潮的发展方向。在科学社会主义之前,不仅存在早期社会主义思潮和种种社会主义思想学说,而且在一些非社会主义思潮中也存在着社会主义的某些诉求和理想。针对太平天国运动领袖们提出的“务使天下共享”的革命理念,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50年1月为《新莱茵报》所写的国际述评中明确指出,从太平天国的主张看,中国所发生的社会变革和欧洲的社会主义有某些相同之处,可称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均对社会主义思想学说的引介有过贡献。学界有中国空想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到底是洪秀全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还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争论。梁启超曾发表多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认为康有为《大同书》立论的依据既出自《礼记·礼运》,更与古希腊哲学、近代西方启蒙哲学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暗合”,因而直指康学为“社会主义派哲学”。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宣传社会主义方面更是成绩卓著,其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也成为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瞿秋白对戴季陶、胡汉民、朱执信等孙中山的追随者在早期介绍马克思主义上所作的贡献有过充分肯定,甚至把他们与李汉俊、陈独秀一起称作“中国第一批的马克思主义者”。20世纪初期的其他一些社会思潮,如无政府主义、互助主义等思潮,也受到西方社会主义学说的明显影响。不同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价值的一定认同和理解,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主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演进的主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而在经过充分的历史选择后,社会主义最终成为近代社会思潮的主流方向。

三是四个方面的主流诉求。不同历史时期思潮的基本主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诉求,即自强与发展、开放与守成、革命与改革、民主与科学。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有识之士纷纷进行中华民族自保与自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无论是经世实学派的“求变”、“重商”,洋务派的“自强”、“求富”,还是维新派的“民权”、“君宪”,革命派的“三民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是自强与发展的不同途径和表述。即便是以激烈批判旧政治、旧道德、旧文学为己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也在于从文化层面入手,彻底扫清阻碍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总根子”,在文化心理上树立起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自觉与自信,“再造中华”、救国强国才是其终极意义。民主与科学,在近代以来的社会思潮中经历了不同发展变奏。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之害的统治阶层及一般知识界,最先接受的是“技不如人”的现实,由此决心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此即所谓“变器”。但是,30年呕心沥血的洋务自强运动在甲午战争中毁于一旦,痛定思痛的中国知识界认识到非“变法”不足以自强,从而在19世纪末引发维新派与洋务派关于“变法”还是“变器”的论战。争论的结果是“变法”成为共识,到五四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终于成为一种广泛传播的价值体系。围绕自强与发展的目标,不同思潮在具体实现途径上还存在着开放还是守成、革命抑或改革的选择,从而展现出另两个方面的特征。

总之,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思潮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是我们辨析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基础和方法钥匙。

(作者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课后思考】

1.结合社会思潮演进历史,谈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会成为中国主流社会思潮?

2.不同时期的社会思潮的内核和特征是什么?

责任编辑 安翔勇

【本课要点】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不同的社会思潮,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行动。

2. 作为主流社会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因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临的新形势、出现的新情况和凸显的新问题,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时代发展提供了思想引擎。

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也是近代以后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

4.不同历史时期思潮的基本主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诉求,即自强与发展、开放与守成、革命与改革、民主与科学。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想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