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营造乐学氛围
2014-09-17王春华
王春华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想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师就必须通过主动参与、阅读、竞争、提问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激活 乐学
在课堂上能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语文科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在台上讲得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台下学生却茫然以对、昏昏欲睡。一堂课全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主动参与兴趣不浓厚,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今天的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教师应如何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语文教学课堂?为此,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学生主动参与,加强口语交际
“让我听,我忘记;让我看,我记住;让我参与,我理解。”这确实道出学生的心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其成为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
在《应聘与自荐》的口语交际训练中,我先结合社会形势和一些实例让学生明白应聘与自荐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到讲台上谈谈看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开始,学生可能怕说话不当、举止失措而当众出丑,没有一个毛遂自荐。再三鼓励后,效果不佳,我只好点兵点将。第一个学生几乎是照着课本念了要点,便匆匆下台。对此,我还是给了她些许鼓励,并让学生评价,大家畅所欲言,并且跃跃欲试。以后的几位同学就能结合自身实际大方说谈。最后,我把学生分成两个一组,分别扮演主考官和应聘者,模拟回答,教师从旁指点。一堂课下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应聘打下了基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利用阅读技巧,领悟“言外之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足见阅读的功效。阅读形式多种多样,阅读技巧灵活多变,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利用。
欣赏小说,如何通过阅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需下一番工夫。《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出场很精彩,显出王熙凤“泼辣”的性格。习惯了“说读”形式的学生读出来始终平淡无奇,抓不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我便播放录像,让学生模仿剧中人物的表情、语气反复阅读、体会,效果不同。如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泼辣”味呢?我在阅读中运用了技巧,把原话读成了“娇滴滴、弱不禁风”和“粗鲁”、“蛮横”的王熙凤。两相对比,学生在笑声中透过语言品味了王熙凤的性格,领悟了“言外之意”。此后阅读中,学生一改“念”课文的方式,学会在不同的文章里融入自己的情感,体味作品的深意。
三、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中学生大多争强好胜,把它有效引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失为良方。
在讲《广告词》这一应用文体时,我并没有单纯地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广告词?”、“广告词如何写?”,而是先给学生播放了一些优秀的广告视频,领会其中的妙处。然后把学生分成四组,举办了广告词背诵接力赛,看哪组背得多而好。本来沉寂的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连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有些广告涉及音乐,他们唱得投入,文情并茂。比赛下来,竟然是平时不怎么爱好学习的同学占了上风,我就此鼓励、引导他们,使他们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愉悦,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第二轮比赛,我让一组说出广告词,另一组分析妙处,居然大多数同学都能领会。广告词怎么写,不言自明。
四、巧设课堂提问,激活创新思维
学生的习作往往是师生均感头疼的事,特别是议论文,观点陈旧,缺乏生动、翔实的材料。教师在如何引导学生习作、激活他们思维方面自然需要费点心思。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的。”在一次作文课后,我以2000年高考例文《答案不是唯一的——10-1=?》为例,给学生出了道数学题:10-1=?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学生都感到新奇,并积极思考,得出11、1、0、10等结论。我就此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拓宽思路,扩展题材、内容。“低头看书,抬头看世界”、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一次作文果然有了一些创新的苗头。
在课文教学中,巧设课堂提问,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样重要,我们需就此下一番工夫,从平淡中找出新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时,我提出了“假若项链没有丢失,玛蒂尔德生活会有啥不同?”、“玛蒂尔德辛苦十年却发现丢了假项链,赔了真项链,结果会怎样?”诸如此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他们很热烈地讨论,对法国社会现实和人物性格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堂课就如一场戏,就看语文教师如何导演。如果还是一味地条分缕析、面面俱到,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则势必有“误尽苍生”之嫌。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提高自身素质,营造乐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场”中,如沐春风,乐在其中,才不违教改之初衷。
参考文献:
[1]曹继光.激活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