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白鲸》主题的多元性
2014-09-17郭雷
郭雷
摘 要: 《白鲸》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杰作,是美国文学蜚声世界文坛的标杆性作品。然而,在1951年出版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作品并未引起美国评论界的重视,更谈不上好评。本文从《白鲸》主题的多元性视角出发,探讨作品主题蕴含的丰富含义及作家非凡的文学创造力。
关键词: 《白鲸》 主题 多元性
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1)在世时从未享受到因作品成功给他带来的荣誉与喜悦。赫尔曼·麦尔维尔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作家,而不是著名作家。麦尔维尔的晚景凄凉,最终于贫困交加之中辞世。俗话说:“是金子总要发光。”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被遗忘和被忽视之后,20世纪20年代,细心的读者和评论家们如获至宝般发现了《白鲸》超乎寻常的文学价值,自然,麦尔维尔的超凡文学创造力同时被从历史的尘封之中发掘出来。
关于《白鲸》的研究成果纷繁浩杂,限于篇幅,本文从作品主题的多元化角度出发,对《白鲸》的创作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1.主题的荒诞性
在人类社会,人际关系之重要毋庸置疑。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相互交往的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人们在交往中相互了解,有的相互结成友谊,有的在交往中结下冤仇,相互仇恨,甚至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复仇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独特现象。换言之,只有人才有仇恨感,这是人们通常说的“记仇”,如“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之类。除人之外,动物界的其他物种是否存在复仇心态,我们无从知晓。人类寻仇的对象依然还是人的同类,寻找的范围依然是人类的活动场所。无论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还是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都属此类。
然而,《白鲸》给读者展示的是人与鲸(动物)的冲突,也可以看做是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一头白鲸令亚哈船长失去了一条腿,亚哈怀恨在心,发誓要找到仇人——那头夺去他一条腿的白鲸报仇。以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在茫茫大海之上,既无现代化导航设备,又无先进探测仪器,利用一艘捕鲸船搜寻那头曾经伤害过亚哈船长的白鲸,此举如何可行?所谓大海捞针,正是喻指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该小说在主题设定上故意将其设定为不可靠,逻辑上讲不通。对读者来说,主题设定越是不可靠,越是荒诞离奇,就越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期待,换言之,读者越想知道这个不靠谱的主题将如何展开。从创作心理学讲,作者可谓借此吊足了读者的阅读“胃口”。
2.主题的浪漫性
在人类社会,男女恋情是自然现象。如此说是因为人在涉及生理本能欲望时,无法逃脱其动物的自然属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不希望男女恋情从发生到终成正果一切都顺顺当当、毫无悬念。就当事人而言,谁也不希望横生枝节,使恋情变得错综复杂。然而作为反映生活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则大有不同。一个顺风顺水的爱情故事不会构成一个好故事。文学作品不仅要反映现实,还要对现实产生某种昭示作用。从这个意义讲,一个平淡无奇的恋爱故事自然无法担此重任。其实,即便在现实生活中,一切也未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常常是起伏跌宕的,时而充满变数,时而给人希望。这种故事方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态,所以说,只有一个充满波折和悬念的故事(不仅是恋爱故事)才具有人类精神世界追逐的浪漫色彩,只有具有浓烈浪漫色彩的故事才更具阅读价值和审美价值。
就《白鲸》而言,主题设定的荒诞、不可靠,无疑增强了故事的浪漫性。故事中的亚哈船长在茫茫大海上苦苦寻找仇家莫比迪克这头白鲸,这看似愚蠢的寻仇和与大自然的狂妄叫板,难道不正是这部作品的浪漫所在吗?
古老的成语Bell the cat讲述了一个鼠群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铤而走险的故事。试想,一只老鼠举着铃铛要挂到猫的脖子上,这个想法何其大胆?当然这是个寓言故事,人类将自己的意志加在老鼠头上。就白鲸而言,故事的主题既有愚公移山之“愚”,又有Bell the cat之“雄壮”,能否找到那头白鲸姑且不论,但就这个想法而言,这个主题已经非常浪漫、非常诱人。
3.主题的艺术性
文学之所以为艺术,就是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表现的故事在人们生活中都似曾相识,却各有不同。将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巧妙编织到一起,并赋予其某种含义,这便是作家将生活戏剧化(或曰艺术化)的过程,整个文学价值恰恰体现在作家将生活戏剧化的过程之中。作家通过生活戏剧化过程完成生活素材艺术化的转变,艺术化的生活被赋予了某种审美价值。
《白鲸》的主题艺术性在于亚哈率众终于找到了那头据信曾经使他失去一条腿的白鲸。这自然使故事达到了高潮,即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
4.主题的悲剧性
有史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与大自然的争斗。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将人类视做“万物之灵长”。较之其他动物,人类独享大自然赐予的丰厚资源。然而人类这一头脑发达的物种欲望无边,永远无法满足。人类的这种欲望今天被称做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人类的满足来自于一次又一次无休止的征服,征服对象不仅是人类本身,还包括大自然。
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在《旧约圣经》的故事中早有记载:巴别塔的倾覆便是人类试图征服自然过程中败北的典型案例。事实上,人类的征服欲之所以膨胀,是因为人类不断受到一次次成功的征服“壮举”的激发。就是靠这种不怕失败、不怕死的精神,人类得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慷慨方便人类本身。
在与自然的搏斗中,人类认识到“有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从自然之中获取,不付出一定的代价是绝对不可能的。尽管“征服”自然的行动一次次败北,但人类总收不住征服自然的脚步。相反,人类一方面对未知的自然力充满了恐惧,另一方面又充满了好奇。于是,人类抖擞精神、鼓足勇气,以视死如归之势与自然拼死搏斗。在与自然的角斗中,人类把自身的死亡或毁灭视做至高无上的荣耀。亚哈在第三十六章(“后甲板”)一章中的慷慨陈词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亚哈与大副斯达巴克的对话事实上回答了读者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明知是毁灭的悲壮结局,亚哈还是固执己见、义无反顾地带领“裴阔德”号全体船员奔向死亡呢?在亚哈的眼里,自己已经不是普通人,不应有普通人的恐惧,更不应怀有对悲剧的认识。他认为自己应该担当英雄之责,有“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气魄,这样他对人生的价值观念才得以实现。如此看来,《白鲸》的悲剧性结局无可避免。
一般来说,主题的设定是作家文学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作家貌似简单地将作品以《白鲸》(英文原名:Moby Dick)命名,将作品主题的真正内涵掩藏起来,唯待读者与评论家的品读与挖掘。然而,这一等就是半个多世纪。虽然作者并未活着享受成功的荣誉,但其深刻的用意及作品的文学价值终究还是被后世认识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郭海平.《白鲸》中人与自然多维关系的伦理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9.3.
[2]郭银玲.《白鲸》——一曲捕鲸者的哀婉赞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7.
[3]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10.
[4]王平.《白鲸》主题意义的三种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