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的“包浆”与“水色”之谜
2014-09-17崔娟
崔娟
摘 要:紫砂壶经过养壶者与用壶人的擦拭、抚摸,时间一长,壶面上就吸收了茶的汁水,加上人的指纹上的一些东西渐渐渗透到壶上面,进而就有一层微弱的光面,淡淡的、幽幽的,毫不张扬,如:同一位饱学史书的长者,在你面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让人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关键词:紫砂壶;包浆;水色
1 前言
所有的实用器具都会有包浆,如:玉器、瓷器、木器、铜器、牙雕、砚台、鼻烟壶、印章等等都会有光泽,这光泽若是经过人们长期把玩、擦拭,使器物表面摩擦得十分平滑,而这平滑的表面之内仿佛积淀了厚厚的一层东西,幽深、睿智、让人看着、摩着会产生一种舒适感,这是一种时间与历史的凝重的结晶。而紫砂壶经过养壶者与用壶人的擦拭、抚摸,时间一长,壶面上就吸收了茶的汁水,加上人的指纹上的一些东西渐渐渗透到壶上面,进而就有一层微弱的光面,淡淡的、幽幽的,毫不张扬,如:同一位饱学史书的长者,在你面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让人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2 紫砂壶“包浆”与“水色”之谜
水色和包浆,指的都是紫砂壶的光亮状态。紫砂本身是没有发光物质的,紫砂壶的光感,完全来自于对光线的折射。水色,是坯体表面本体物质对光的折射程度;包浆,是吸附在壶体表面的茶汁对光的折射程度。“包浆美”、“水色好”,主要是由于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部分氧化物的作用。“水色”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指用优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经相应的温度烧成后,蕴含于壶体内,若隐若现的一种自然光泽;二是透气性好的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经热水淋泡,吸收水分而产生的和润色泽。
紫砂石英颗粒丰富,即使粉碎到一定的细度,但大于0.1mm的粗颗粒仍然占60%以上。用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具有双重的气孔结构,透气性好,吸附能力强。紫砂壶在使用过程中,吸收水分,产生滋润感。同时,受热,产生色泽的变化,形成所谓的“水色”。“水色”好,意味着气孔少;“包浆”快,意味着气孔小而密。黏土,烧结后气孔很少,所以黏土壶的“水色”最好。但黏土毕竟也属于陶土,表面还具有吸附性(这也和烧结程度有关),所以黏土壶也会有包浆效果,只不过与紫砂比起来,包浆效果较差且很容易饱和不再变化罢了。没有使用过的紫砂壶,整体色泽较枯燥,所谓的“包浆”与“水色”,都是在逐渐的使用过程中,才能产生,让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紫砂陶土中含有一定量的K2O和Na2O,以前炼泥,土法是通过淘洗沉淀,沉淀过程中,水面会悬浮着如冰花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是K2O和Na2O遇水溶解后的悬浮物,它能使紫砂陶器蕴含光泽,产生“水色”。紫砂陶土需加水拌和制成泥块,泥块在堆放或陈腐过程,水汽会逐渐蒸发。因为紫砂陶土透气性好,K2O和Na2O质量轻,部分随着水汽的蒸发,游离到壶表,使紫砂壶蕴含光泽,产生“水色”。制壶人都知道,部分泥料堆放时间较长后,表面会生成新的氧化物,使用前需清洗一下,紫砂壶身筒内没有水色。K2O和Na2O在烧成过程中,会烧失一部分,残留一部分。
“包浆美”与“水色好”,常被诩为紫砂壶的一大优点。紫砂壶所谓的“包浆”,是指茶汤浸润紫砂壶,再经气孔慢慢溢出,由于涤拭作用,在紫砂壶表面经久而形成光膜。这层光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层层积淀,逐渐增厚,最终形成温润如玉,透明发亮的“皮壳”。透过这层“皮壳”,可以清晰地看到遍布于壶体的砂粒。包浆是茶油从壶体中慢慢渗透而形成的光泽,可视作紫砂壶的再生艺术。光泽则是在壶表经久涤拭而形成的光亮。包浆有光泽,有光泽不一定有包浆。包浆的好坏,取决于泥质的优劣,劣质泥料只有光泽,永远不会产生包浆。泥料、涤拭、时间是形成包浆之美的三个要素。新壶是没有包浆的,新壶呈现包浆,均属人工行为。
3 结语
古人说“壶入用久,涤拭有加,自发黯然之光,光可鉴人”。茶壶在使用过程中,经热水淋泡,随着水汽的蒸发,游离到壶表。经久摩挲、擦拭,发出黯然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