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影响下的文人画
2014-09-17王金辉
摘 要:文人画的发展构建在传统儒、释、道三家哲学基础上,文人画家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练的绘画造诣,体现出“禅宗”和“道”的最高宗旨。“虚境”、“独与天地之往来”正是在这种追求下,中国文人画乃至其他绘画艺术才逐渐摆脱了笔墨、技巧的束缚,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和高度自由状态。
关键词:文人画;儒释道
中国画作为一种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气质于一体的绘画形式,是我国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悠久文化历史发展中优秀人才的智慧结晶。其中文人画以丰富、深厚的底蕴和内涵在中国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中国画的重要分支和精髓。文人画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中国民族艺术发展做出的贡献,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长期以来,文人画熠熠生辉、异彩纷呈,以其独特的风格特征和美学品位深深主导了中国画坛的审美流向,为中国画的发展、变迁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从文人画的定义上看,它是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用以抒情寄性、托物言志的特殊艺术现象,体现了文人的心态和情趣,凸显了文人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它是中国绘画大体系中山水、花鸟、人物的一个高度交融状态,集文学性、艺术性、哲学性、抒情性于一体。“高雅”、“天真平淡”、“士气”、“逸格”、“聊以自娱”以及文人画中所表现出的强烈主观意识、志向、意趣是文人画的精髓。从文人画的美学价值上看,它构建在儒释道传统哲学基础上,以取气息为主,追求神似,注重笔墨法度。“逸品”、“士气”题材的高雅、诗文书画的融合为其显著特色。
1 儒释道思想
(1)儒家思想:移情自然、淡忘自我、超凡入圣。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仁”,舍弃小我、实现大我,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美学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仁者爱人”、“尊五美,屏四恶”……以一种谦虚、悲悯的姿态,包容众生的宽阔,俯首为尘的心怀提升了精神追求、充实了内在品性。而后的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变孔子的“修身”为“养性”,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人的内在品德(即仁、义、礼、智、信)。中国古代文人作为一集学识修养与浩然正气于一身的特殊群体,也要求将绘画创作建立在此思想境界基础上,他们不附时势、尚个性、重主观,不墨守成规、囿于古法,对艺术语言有独特的认识和把握,移情于物、托物言志,从而达到了物我合二为一的境地,使自然之物富有人的生命、活力。
(2)道家思想:无为清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道家思想体系中对文人画乃至中国画影响深远的主要是老子和庄子,以致徐复观先生在其艺术理论著作《中国艺术精神》中提到中国画主要是由道家哲学所导出的。儒家思想的深邃和道家思想的虚灵、空脱给文人画的创作深刻启发。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善如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何谓“道”?即天地的始末、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和规律。天地万物陈陈相因、环环相扣,生于始、止于末,不见其变化发展规律却能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文人画的创作即是这种齐一醇和状态下的自我心路探索和情感的抒发。此外,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1]中指出美和丑、有和无、恶和善等是相对应存在的,一般的美丑是虚假判断,而自然的美才是至高无上的美,在此影响下文人画强调超越美丑分别的思想,更多追求“天趣”。庄子扬弃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心斋”、“坐忘”、“物我”、“丧我”叫人以“虚静”之心,“不遣是非”,“脱离世俗的浑浊”,达到“独与天地之往来”的精神境界。老子、庄子本是隐士,他们的淡泊、超然思想影响了文人画创作,文人画家们在生活中提倡“瘦形而神气远”,在艺术上追求潇洒、飘逸、本真。因此,淡雅、简约、士气也成为文人画的一个显著特征。魏晋玄学的兴起,促进了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宗炳的《画山水序》最早地将老、庄的道家思想引入画论,提出了山水“畅神说”、“山水以形媚道”,后世的山水画家、山水画论者皆以道家精神为圭臬,皆来源于宗炳的影响。
(3)佛家思想:禅学心境、自喻适志、意在尘外。文人画自诞生以来便深受佛家禅宗思想影响,不少文人画家还是佛教参禅者。在禅学思想“空”、“无”的浸润下,一些隐逸山林的文人和削发为僧的和尚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描绘题材,将山水画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绘画科目,摆脱了对人物画的依附。佛语“真空不空,秒有非有,照见五蕴皆空”这种超然物外为文人士大夫所尊奉,在内容上呈现出广泛之势,飞流、危瀑、寒云、霁雪、孤舟、栈道等都成为文人的主要描写对象;在形式上作者豁达胸怀、朗然坦荡与自然形、神、空、无高度交融。清初四僧(石涛、朱耷、髡残、弘仁)继承了文人画传统,重视体验生活、观摩自然、抒发性灵,不满足于再现前人意境上的成就,不限于古法,不墨守成规。清初四僧的绘画虽各有特色,但在当时都是独出心裁之作。石涛的艺术成就亦为突出,他山水、人物、花鸟画各成一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石涛的佳作《山水清音图》,构思奇特,意境新颖,苍茫深邃,体现了激情迸发的壮美。
2 儒释道影响下的文人画
文人画的发展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哲学的影响,文人画家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练的绘画造诣,体现出“禅宗”和“道”的最高宗旨。“虚境”之心、“独与天地之往来”正是在这种追求下,中国文人画乃至其他绘画艺术才逐渐摆脱了笔墨、技巧的束缚,从而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和高度自由状态。
(1)重神似轻形似。文人画的创作不是追求逼真的形似而是力图吐露胸臆。倪瓒称道:“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明代徐渭更是挣脱“形”的桎梏,“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胡为乎区区枝剪而叶裁?”。清代石涛则指出“不似之似似之”。可见,历代画家在不拘泥于原形物象的基础上,旨在探索“不似而似”的神似。
(2)重水墨讲风格。文人画的开山鼻祖王维在论山水画时开篇阐明“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尚”。文人画在形式上重笔墨并以淡色浅绛,讲求风格,通过描绘题材抒发一定理想,且加以诗文阐述。例如,元四家之一倪瓒,其山水着重表现太湖风光,带有荒寒孤独的色彩。其画作《渔庄秋霁图》笔墨简练,少有设色,画中题楷书,追求淡雅朴素。
(3)淡雅、简约尚士气。文人画简洁、淡泊、宁静,文人们将其推崇为“逸品”。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提出:“少则得,多则惑”。“逸笔草草”、精练、素朴的风格对文人画产生了极大影响;摒弃物象的繁缛,抽取对象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也将文人画中所谓的“士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画家的精神面貌和情感状态溢于言表。
参考文献:
[1] 王国玲.试论古代文人画对现代中国画发展的现实意义[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
[2] 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明友.论中国文人画的继承和发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
[5] 霍云芳.文人画美学风格探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5.
作者简介:王金辉(1990—),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