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江围涂载四十沧海桑田五十万

2014-09-17绍兴市国土资源局黄百灿

浙江国土资源 2014年8期
关键词:上虞滩涂绍兴

绍兴市国土资源局 黄百灿

治江围涂载四十沧海桑田五十万

绍兴市国土资源局 黄百灿

同一个工程,可以经历40年而不辍,在绍兴,这项工程就是治江围涂。

2012年底,上虞世纪丘三期围涂工程成功合龙,标志着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海涂围垦工程已取得阶段性胜利,绍兴、上虞两县实现海涂围垦近50万亩,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

绍兴位于钱塘江南岸,海岸线近40公里。由清以来,钱塘江下游出水主槽北摆,逐渐稳定在北大门,绍兴后海塘西北淤成大面积滩涂,当时沿江居民自发在这里拓地晒盐,围涂垦种。但由于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制约,尽管绍兴历史上不断筑塘堵潮,但很难根治。上世纪初,海涂植棉、种稻、捕鱼、晒盐具一定规模,因多无御潮堤塘,兴毁无常,至50年代前坍尽。建国后,特别是1968年以来采取以围代坝方式,有计划大面积人工围涂,至今四十余年治江治水使曹娥江出海口向北推进20公里,稳定了曹娥江出口江道,治理了杭州湾南股槽,确保沿江、沿海长期平安。围涂造田,提供了新的土地资源,有效缓和了人多地少的矛盾。至2012年止,绍兴县围涂19次,面积14万余亩;上虞市围涂17次,面积34万余亩,两地合计近50万亩。

在围涂中贯彻“边开发、边利用”方针,采取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移民垦殖、组建专业公司运作等方式加大对海涂的开发利用,使之逐步成为绍兴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和新城发展的一方热土。1998年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挂牌,2002年绍兴县滨海工业区启动,2010年绍兴滨海新城建立,2012年嘉绍跨江大桥通车,昔日海滩已纳入上海“1.5小时经济圈”、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成为名副其实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2013年,三个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622.3亿,占全市各省级开发区生产总值的30%。

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在考察海涂围垦工程时称赞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这场伟大的治江围涂工程留给绍兴人民的不仅有坚固的堤塘和万顷良田,同时也继承大禹传统,孕育、弘扬了一种伟大的围垦精神。

一、为了群众,依靠群众

绍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绍兴人民历代经受江海之患。历史上钱塘江主槽摆动不定,入海口江道经常变迁,钱塘江涌潮风大浪高,江涂坍涨无常,“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民饱受“坍江”之苦。南宋以来绍兴人口日增,用地矛盾十分突出。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也曾采取过一些治江措施,但从未根治。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下决心治江围涂,根治水患,造田造地,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绍兴、上虞两地党委、政府利用秋冬低潮农闲时机,组织群众投入大规模的治江围涂。1991年之前主要靠人扛肩挑,大的工程出动15万人,小一点的也要3至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从1969至1990年,绍兴、上虞两县共投放劳力3500万余工。如此大兵团作战,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来组织和协调,故每期围海均建有临时性的总指挥部,由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协调联系镇乡和水利、电力、交通、商业、供销、物资、公安、宣传、卫生等部门,搞好宣传发动、物资准备、技术施工和检查验收。围涂工程是一个整体,任何一处疏忽,或不能按时按规定达到堤坝高程和密实程度,大潮来临则前功尽弃。指挥部积极引导群众治江围垦的热情,精心做好组织发动工作,从人员抽调到吃、住的安排,从工程前期计划、物资的准备到工程进度、质量的监督及后续管理都作出周密的安排。各级干部和广大党员在围垦过程中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少党委书记白天参加劳动、晚上深入民工营房,嘘寒问暖,促膝谈心,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号召力。特别在出现险情时,主要领导总是亲临第一线指挥,义无反顾,作好表率,带领群众勇往直前。这样几万人乃至十几万人的队伍犹如一个大家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战斗,攻无不克。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下进行围垦,劳动和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滩涂是“潮来水汪汪、潮退白茫茫”的不毛之地,施工时节一般都在冬季,滩涂上狂风劲吹,天寒地冻,民工们从各地赶来,有的要步行几十里,住的是草棚,睡的是泥地,吃的是咸菜萝卜干,喝的是咸水,起早摸黑,开河筑堤,没有什么机械设备,靠的是锄头簸箕,人均日挑土3至5立方。几乎没有什么劳保用品,大多数人赤脚踏冰河劳动,数万人冒严寒、战风潮、博海浪,硬是用肩挑手提等原始的办法向大海夺土地。

筑堤不易,保堤更难。洪水、涌潮、台风及江槽的移动等威胁着大堤。每次发生险情,广大群众在干部的带领下无怨无悔、奋起抗争,开河筑堤、劈山填海,英勇抢护,保堤复堤。灾害过后又立即展开生产自救。

在进行围垦时,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拨了不少资金,供应了大量的紧缺物资,但绍兴、上虞两地作为围垦建设的主体,始终以我为主,自强不息,不等不靠,立足自身。除了在地方财政中挤资金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如“出劳力、记工分”制度,农村“劳动积累”制度,“谁出力、谁投资、谁得益”的土地分配政策等,通过县财政下拨,社、队自筹,群众投工投料等,解决了大部分的围垦投入问题。

三、尊重科学、求实创新

海涂围垦是根据钱塘江治理总体规划和《浙江省围垦海涂建设暂行规定》要求进行的。每次围涂绍兴、上虞两县都在调查研究,摸清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的基础提出围垦计划,在钱塘江管理局指导下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论证,并报请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后实施。

在围涂实施中,敢于摸索,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改堤外取土为堤内取土,使之堤成河通,沟通内河、以运石块护堤;遵循潮汛规律,利用大潮来临前的一周多时间筑堤至潮位之上,并抛石护坡;创造了“丁坎护大堤,盘头护丁坝,沉井护盘头”等办法护堤,还在实践中发明了运土机、打夯机等一些实用省力的施工工具。

1985年起开始探索机械化围涂技术,即采用土工编织袋充灌粉砂垫基、爆破密实坝基、漏底船平抛护底等技术,并在1991年全面实施,获得成功,从而结束了“人海战术”的施工方法。新技术突破了以往只能冬季才能围涂治江的时间限制,突破了只能在滩涂淤至吴淞基准5米以上的高度限制,突破了不能在地势险恶地段施工的条件限制,且机械化施工工效比人工高二倍,具有投资省、质量高、条件限制少等特点,解决了当时围涂与乡镇企业争劳力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此项技术已载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和《1994年中国实用科技成果大辞典》。通过围垦实践,绍兴的水利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还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队伍和能工巧匠。

遵循科学精神,整个围涂过程实行制度化管理,特别是实施机械化施工以后,建立起包括财务制度、档案管理、廉政建设在内的18项管理制度,采取工程招投标制和建设管理制,请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全程参与。同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严格规范施工,确保工程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滩涂围起来以后,及时出台《滩涂围垦管理暂行规定》,对滩涂围垦的规划与建设、保护与管理、违章者所负法律责任等作出详细的规定,并明确职能部门认真抓好落实。治江围涂逐渐成为历史,而围垦精神将永续传承。

猜你喜欢

上虞滩涂绍兴
绍兴
霞浦滩涂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上岸的鱼
绍兴大闯关
滩涂上的丹顶鹤
滩涂评估方法适用性研究
人文绍兴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