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物理》选修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17余雪妹
余雪妹
摘要:本文以浙江省第二届精品课程《生活中的物理》为例,对选修课程进行了实践与思考。通过课程设计的三大亮点、四大特色以及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课型多样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灵活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途径,吸引大量的学生来参与课程学习。课程教学的成功,源于课程“以学为中心”。与此同时,本文对课程实施中的困难问题、学生意见、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有助于一线教师有效地实施选修课程。
关键字:生活;物理;选修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6(S)-0008-4
《生活中的物理》选修课程是我校教师整合学校本土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水平,为学生量身定制的一门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它与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相互补充,通融文理知识,关注学科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科学素养。因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亮点和特色,《生活中的物理》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精品课程,并在2013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学科培训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经验介绍。下面就其课程的设计、实施与反思进行深入的研究。
1 课程设计
《生活中的物理》选修课程,本着“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设计思想,采撷生活实例,融合“生活、趣味、知识、能力”为一体,注重物理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设计思路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1突出课程的亮点
1.1.1生活与物理相结合
课程内容围绕生活实例,分为日常生活篇、交通工具篇、运动娱乐篇、家用电器篇、动手体验篇五个部分。这些内容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领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用物理改变生活”。
1.1.2理论与活动相结合
课程坚持“一章一体验”的原则,在每一章内容学习结束后都安排了一节学生活动体验课,将物理知识与活动体验结合起来。譬如,日常生活篇,安排了《寻找民俗谚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的展示活动;交通工具篇,安排了《寻找家用小汽车中的物理知识》的调查活动;运动娱乐篇,安排了《试射香蕉球》的体验活动;家用电器篇,安排了征文活动;动手体验篇,安排了趣味实验的制作活动等。通过调查活动、征文活动、实验制作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体验课,让学生有一个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机会,让理论知识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1.1.3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课程建设。课程的第一章至第五章由教师分工负责编写,课程的第六章内容由学生负责,生的趣味实验制作成果、学生征文活动获奖论文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不仅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2体现课程的特色
1.2.1生活化
课程内容尽量贴近生活实际,围绕身边的物理实例展开。如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可乐瓶、易拉罐、吸管、汽球等来做物理趣味实验。学生的课后活动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生活,例如,“寻找家用小汽车中的物理知识”、“试射香蕉球”等。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教材素材。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亲切感。
1.2.2实用性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物理,课程设计时就应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家用电器微波炉、电磁灶、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等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将会更多地体会到物理对生活、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1.2.3趣味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寻找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素材和实验。通过学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知识是简单的、有用的、有趣的。所以。课程中就出现了“寻找民谚俗语的物理知识”的展示活动、“试射香蕉球”的体验活动、“家用喷墨打印机”的改装活动、“寻找家用小汽车中的物理知识”的调查活动、“趣味实验制作”的实践活动等内容,这些趣味性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1.2.4独特性
课程内容不仅要有趣味性,还要有独特性。如“家用喷墨打印机的改装”,这一课程内容是因为我校物理教师能自己动手改装。把普通的打印机改装成“连供式”打印机。即通过自动供墨降低打印成本,打印一张纸的费用从0.4元降到0.01元。利用现成的教师资源。将打印机的改装列入课程内容,让他们深深体验到物理的妙用和应用价值。“寻找民俗谚语的物理知识”也是因为我校的一位物理教师文学造诣深厚,而这块内容又能很好地体现“文理兼融、艺文见长”的学校办学特色。诸如此类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 课程实施
《生活中的物理》选修课程实施时,纳入学校课程计划统一管理,共18课时,每周1课时,一学期完成,共计1学分。班额预定为30人,实行网上自主选课走班教学。教学地点安排在物理实验室,一方面方便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使活动体验能够及时穿插进行。
课程目前实施了三轮,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是深受学生欢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2.1教学课型多样化
五个篇章的课程内容,主要通过理论课、指导课、实践课、展示课四种课型来实施,多样化的课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课,通过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学生质疑→教师总结,来完成教学。如体育中的物理知识、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听一听”、“讲一讲”、“议一议”的过程中,学会用物理的眼光研究生活。
指导课,通过明确目标→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教师指导,来完成教学。一方面指导学生写一写。如“有奖征文活动”,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撰写,如何修改。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做一做。如“打印机的改装”、“日光灯的简单故障维修”等,指导学生掌握操作和改装的要领。让学生在“学一学”、“做一做”、“写一写”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实践课,主要通过明确任务→实践活动→反思改善→完成任务,来完成教学。如选修教材中的试射“香蕉球”的体验活动、“独弦琴、水果电池、海狮戏球、双圆锥体爬坡”等趣味实验的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活动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展示课,主要通过明确任务→课余加工→成果展示→师生点评,来完成教学。如“寻找民俗、谚语、诗词中的物理知识”、“桥梁的研究”等展示活动,让学生在“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的过程中,体验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2.2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视频观看、主题讨论、学生交流、小组竞赛、实验体验、调查活动、征文比赛、成果展示等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
如“香蕉球”的这一节理论课教学,就采用了“问题导学、理论分析、观看视频、活动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先是提出问题“什么是香蕉球”;接着观看视频剪辑“奥运会任意球”。明确含义:紧接着“从流体力学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为什么会产生香蕉球”;然后播放梅西《踢任意球技术教程》视频,教学生“如何踢出香蕉球”;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活动体验“试射香蕉球”。又如,微波炉的工作原理和安全使用,我们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模仿电视节目“年代秀”和“一站到底”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竞赛抢答,再通过观看实验或视频揭晓答案,从而将理论内容趣味化……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玩一玩、比一比”的教学过程中,感悟“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3教学内容灵活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和补充。比如,在二轮实施教学中,我们就把家用电器篇中的电饭锅和电熨斗、电吹风和电风扇进行了合并,因为它们具有相似之处。多出来的时间根据学生兴趣补充新内容,如螺旋的奥秘、鼠标键盘等。对于这些内容,每位学生都有生活体验,但是真正了解其原理的却不多。补充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利用家庭资源开展课后探究,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我们还增加了诸多趣味实验活动,如“玩转自行车轮”、“陀螺制作活动”、“吹不走的汽球”、“大小汽球对接现象”、“人造喷雾器”等等。对选修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突出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历。
2.4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我们采用了“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并从三个维度四项指标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如下表所示。
其中,课时出勤、过程表现(如课堂表现、实验制作活动、调查活动)各占30分,论文撰写、课程考核各占20分,共计100分。
评价结果分三档,优秀(20%)、合格、不合格(没有比例要求)。被评为优秀与合格的同学,可获得1学分。此评价实现了课程评价方式重心的转移:关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 课程反思
3.1成功之处
3.1.1选课人数多
课程虽然开发实施的时间不长,但是深受学生欢迎。2012学年,我校在高一开设这门课程,第一学期有160名学生选修。班额原先预定为30人,后不得不扩充为40人,开设了4个班。第二学期再次开设,又有91名学生选修。高一400名学生,共有251名学生选修,成为选修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2013年9月,高一新生(共440人)有19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开设了5个班,又成为选修人数最多的一门课程。
3.1.2学习热情高
在开发和学习中,学生热情高涨。我们曾组织学生参加《生活中的物理》征文活动,学生纷纷响应。我们只好在学校评选的基础上,推荐了8篇论文参加温州市科学小论文评比。结果100%获奖。学生撰写的《如何减少高空坠落带来的伤害》《螺旋中的物理》《向后倾倒中的物理》等,都成为选修课程《生活中的物理》很好的素材,反响良好。征文活动也就成了选修课程活动体验的一个环节。
3.1.3学生评价高
在教学调查中,学生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高一(4)班的张洁这样评价:“课堂气氛很融洽,上课内容很新颖也贴近生活。”高一(9)班的王迎迎则是这样写道:“课堂内容贴近生活,教学过程有视频,有实验,很生动。”高一(1)班的吴晨冉同学则这样评价:“上课做很多生动的实验,丰常有趣!”高一(2)班的杨佳鸿给予的评价:“课堂教学幽默风趣、实践活动多。”……学生的只言片语折射出课程深受学生欢迎的三大原因:一是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二是实验生动有趣,三是课堂幽默风趣。
3.2改进之处
课程教学的成功,源于我们“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程第一轮实施时,我们征求学生意见。有些学生要求降低作业要求,有些学生要求课堂多些实验和视频。我们一一采纳,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3.2.1推广分层作业,降低作业的要求
考虑到学生能力的个体差异,课后探究活动作业不再统一要求,推行了“分层作业”。原先学生必做的四项活动,改为“1+1”活动作业,即实行一项活动作业必做,其余的三项选做一项,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2.2搜集网络资源,增加视频和实验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后续的教学中插入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视频。我们搜集了相关的电视栏目和网络素材。借助强大的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我国的电视栏目《我爱发明》《走近科学》《科技之光》《原来如此》,德国的电视栏目《MEGA clever!Die NKL-Show》,还有土豆网、优酷网等网络素材,都成为教学视频资源的强大来源。另外,还增加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电影模拟器”、“独弦琴”、“扎不破的气球”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3.3困难之处
3.3.1教学器材部分欠缺,需要任课教师自备
本课程教学需要较多的实验器材。有些器材实验室已经具备、有些器材实验室欠缺,如电冰箱、微波炉、喷墨打印机、自行车、电饭锅等,需要向学校各办公室借用或任课教师自带,给教学带来一定的不便。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物理自主实验室,为选修课程提供充分的实验保障,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研究。
3.3.2教研活动开展较难,听课评课难以开展
选修课程,上课的教师往往只有一位,听课、评课难以开展。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活动设计是否合理等,都难以进行中肯、全面地评论和探讨。我们可以买一个数码摄像机,对选修课堂进行实录,然后进行相应的教学研究。
3.3.3课程教学实行走班。学习小组建设困难
课程每一章都安排了学生活动体验,希望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体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为课程教学实行走班,选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班级,传统的学习小组创建就遇到了困难。我们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班级为单位创建学习小组,顺利地落实了每一章的活动体验。
虽然课程实施中有些困难尚未很好地解决。但是我们相信,作为一门融合“生活、趣味、知识、能力”为一体的选修课程《生活中的物理》,通过“生活见物,经历悟理”一定会吸引大量的学生来学习。
参考文献:
[1]孙辉斌.基于高中化学选修课教学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83.
[2]吴碧芬.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4):58.
(栏目编辑 赵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