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星星的孩子

2014-09-17郭晓明

大众摄影 2014年9期
关键词:夫妻俩自闭症气球

郭晓明

拍摄:开篇

可莘8岁了,长着圆圆的脸蛋和又黑又亮的眸子,惊慌而又友好地看着这个世界。

这已经是第四次拍摄可莘了,可莘靠在妈妈身边,对晓东熟悉又陌生,没有说话转身就要离开。“还没和叔叔打招呼,你该怎么说?”可莘乖乖地停下了,思考着,仍没有开口。晓东笑着看着可莘,等待着。妈妈说,“叫叔叔好。”可莘低声说,“叫叔叔好。”声音就在嘴边挤出,那么的胆怯。妈妈说,“叫字就不用说了。”可莘已经转身跑开,很快就从房间里传来可莘的笑声——她已经投入到自己的世界了。

星星的孩子

发现可莘与众不同是在她1岁半的时候,那天,崔林娜带领可莘参加一次早教机构的活动,在推小车比赛中,崔林娜对可莘充满信心,这个结实而活泼的孩子一定能在众多的孩子当中脱颖而出。比赛开始了,1岁多的可莘与小朋友一起跑了出来,妈妈就在终点等待。可莘起步很好,但推出没有多远,就偏离了跑道,把车一扔玩别的去了。那次,可莘得了一个普通的娃娃奖。崔林娜有些不理解,孩子怎么不听话呢?

可莘没有与其他孩子一起跑向终点,也正如她后来的人生,偏离了多数孩子的正常轨道——不是不乖,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或者一言不发,或者喋喋不休,他们的兴趣爱好很狭窄,对正常的事物不感兴趣,却对常人忽略的细节,充满好奇与热情。他们常常无法判断真假对错,却能感觉得到你的笑容是否真诚。他们的病症在医学上称为“自闭症”。这些独特的孩子还有一个美丽的称号:“星星的孩子”。

“星星的孩子”,这个浪漫的名字,在现实当中却远远没有那么美好。发现可莘是自闭症后,崔林娜与张钰鹏开始了痛苦的找寻,找寻一种能够进入可莘世界的道路,发现可莘的行为规则,打通可莘与这个世界沟通的大门。

强化

“希望这是一个误会。”这是他们最初抱着的幻想。作为外科大夫的张钰鹏带着可莘做了所有的检查,与崔林娜查找了能够找到的所有资料,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可莘患自闭症的现实。

接下来是无边无际、看不到希望的强化训练。一个简单的钥匙开锁的动作,要重复训练好多天,还是不一定能够掌握。一顿饭,吃两口就跑去干别的,如果不看着,半天都吃不完。哪怕简单的“爸爸妈妈”,都要告诉成百上千次。这不但对孩子是一种折磨,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

一次,可莘在从外面训练回来,刚到家就喊着要出来。“她被吓到了,回不了家。”崔林娜说,可莘找不到家了,在哪里都觉得不安全。后半夜两点,可莘还不睡觉,夫妻俩带着孩子,开着车,在北京的环线上开了一圈又一圈……

可莘在一次次学习,一次次强化。

那天,夫妻俩带可莘去动物园。看到一个小朋友拿着一个气球,可莘上去把气球抢了过去。张钰鹏赶快制止,他告诉可莘,“把气球还给人家,说对不起。”可莘愣住了,她需要一段时间去理解。把气球还给人家后,小孩走掉了。过了半分钟,可莘对小孩在的位置鞠躬,说了句“对不起”。这让夫妻俩感慨不已,夫妻俩认识到,可莘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联系。

融合

“为什么我们叫他们来自星星的孩子,他们有另外一个世界,在他的头脑里,可能也有关联,但这种关联我们无法理解。”张钰鹏从技术上寻找康复训练的资料,崔林娜则走进了宗教。崔林娜曾辞职陪着可莘,发现在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与心态的情况下,可莘反倒将自己带入慌张。崔林娜觉得,引导可莘,家长也应该有自己的世界。

张钰鹏曾经是科室骨干,对成功的理解一度是技术的进步与地位的提升。对可莘的教育,让张钰鹏也开始重新定位什么是成功。夫妻俩也重新调整着相互的关系与沟通的方式,这个家庭重新上路。

“自闭症的孩子其实不是不想,而是不会与人交流,如果你能认同他们,他们会认为你是好朋友,就会对你感兴趣,开始模仿你。然后就有可能慢慢地把孩子带出来。” 但作为经常与人打交道的母亲崔林娜,与经常给别人看病的外科大夫张钰鹏,都承认至今无法完全理解可莘的世界。

“我能理解一半……?”说这句话时,崔林娜有些不自信。“挺难介入的,你会发现她经常重复,自言自语。虽然我能感觉到她的喜怒哀乐,但还是没有达到很好的理解。”

拍摄:也算结局

晓东不是一个纪实摄影师,他的镜头与他一样,更喜欢跳出事件之外,从旁边冷静地观察,他也能发现一些别人看不到的角度。晓东很符合可莘的风格,可莘给晓东提供了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晓东在试图用镜头、用自己的理解来呈现。大家要做的,是社会对可莘与自闭症患儿的理解与接纳。

Q:面对可莘的事情,很容易让人用图片故事的方法来呈现,你为何会选择这样一种并不很叙事的方法来拍摄?

A:当初可莘父母通过朋友找到我的时候也是希望我拍一个图片故事,但是我觉得图片故事只能告诉大家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态,比较个体。而我更想通过可莘这个个例来体现更多的自闭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其实这也可以算是一个故事,只不过是精神、思维层面的故事。

Q:在你拍过的众多题材中,可莘的这个题材给了你什么不同的触动和难点?

A:这是我第一次拍摄这样的题材。可莘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敢于把这件事情公开出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自闭症这种行为让我很受感动。

拍摄时,常常还没按下快门,可莘就跑出了画面——你无法对她的行为有预计。这个专题断断续续拍了差不多半年。

Q:你采用了图片并置的方式来呈现,其中“景物”的部分代表“可莘自己的世界”?这部分画面是你对她的猜测还是……?

A:是我对她的猜测,因为自闭症孩子的世界你是不了解的。他们有一个特点——不是按照我们正常人的思维逻辑来考虑事情,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事物的时候会对这个事物的功能,形状,颜色等等做一个全面的分析,而他们只会对某一项东西感兴趣。具体到可莘在这方面的反应就是,她看到人时会对人的鞋底感兴趣,玩儿玩具娃娃的时候只玩腿,她会把玩具娃娃的腿都掰下来。这个在图片中也有体现,我这么一说你们再看图片可能就知道了。但有些确实是我们还不知道,我强加上的这些看似跟她无关的图片并置,其实也是我想重点向大家突出的一部分,那就是自闭症孩子有自己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我们常人现在还无法理解,所以也有人叫这个群体“星星的孩子”。

Q:有些场景似乎用了辅助光源,是环境需要还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A:光线都是为了衬托主题的,有时候现场的光线效果不理想我会人为地上一些光线。

猜你喜欢

夫妻俩自闭症气球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找气球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自闭症孩子画作中国美术馆展出
一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