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陲之地
2014-09-17张一
张一
某张唱片封面上走向丛林的一个背影、比尔波特的中国游记、摄影师Lucas Foglia拍摄隐居者群落的作品A Natural Order……这些片段印象勾联出这个专题的初始想法。国家、地区、民族、群体、生活方式、意识形态、文化认同、心理模式……以这些角度去看世界,按照我们习以为常思维,预设中心和边缘,那么:世界边陲的国家,地缘边陲的地区,文化边陲的生活方式……它们似乎都与众不同,于是成为镜头关注的对象。
摄影诞生之初,每一张照片都是在探索这个新生媒介的边陲。随着对摄影术的掌握愈发熟练,人们开始用摄影去探索视线未曾到达的地方。我们看到欧洲人拍摄非洲、亚洲、中国和日本的影像,展现当时西方人眼中的异域文明,在记录下19世纪世界各地风貌风俗的同时,构建出一个“他者”的影像世界;美国人爱德华·柯蒂斯拍摄19世纪末的印第安原住民,但他不仅记录,还通过摆拍等摄影手段营造他心中理想化的部落文明,其主观的视角成为争议,照片却客观的呈现出美国人对原住民文化的矛盾心理;30年代,摄影师庄学本开始对西南边地少数民族的拍摄,他感叹“相处即久,就知其快乐有趣,古风依然,反觉其精神高洁。有自诋同胞为野番正者,为大缪”,于是照片在多方面客观记录的同时,保有深厚的温情……摄影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的手中,成为探索和展现未知的有力工具,如今,除了地理和空间意义,文化和心理方面的“边陲”更受关注。这世界可供猎奇的风景在减少,但每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就还是会有一些更复杂的精彩出现。同时,这个题目也提醒自己,谁在中心?谁又在边缘?
我们从题材上抬起头往远处看看,人类探索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可能性、极限的一种尝试,是否所有这种企图的摄影,都是在向我们认识的边陲之地窥视、张望?人们用摄影探索过、正在探索什么样的边陲?对摄影本身,人们也一直扩展它的边界,于是摄影媒介的变迁也可纳入我们的视野,这样说来,似乎成了万金油题目。不过,对拍照的人来说,把摄影纳入不同的语境和视野,具体的拍摄可能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