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4-09-16薄迎霞
薄迎霞
摘要: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认识的字又非常少,对于理解语言文字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给孩子选择文学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幼儿文学作品反映的就是幼儿想象的现实和超凡的境界。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把孩子带入这种文学所描绘的情境,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其中,来亲身体验作品的意境。
关键词:年龄特点;理解;感受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260-02
在工作中,时常有家长和同事问怎样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孩子们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我将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引导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经验做以总结,希望给大家以启发。
一、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文学作品
一般而言,儿童文学作品有诗歌、童话、生活故事、幼儿散文等。喜欢文学作品是幼儿的一种天性,他们对童话、故事充满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认识的字又少,对于理解语言文字还存在相当的难度。所以在给孩子选择文学作品时一定要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蛋糕,绿色的手套,这儿一片绿,那儿一片绿,到处都是绿绿绿。作品短小,情节神奇有趣,非常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儿很容易理解,还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孩子仿编。小班幼儿诗歌欣赏的重点是理解作品和画面,因此仿编的重点只要求在原有画面的基础上换词,通过改换新词来体现诗歌画面的变化,“为什么在这个孩子的眼里世界是绿色的?”“假如戴上红色的眼镜,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把它编成诗歌来说说好不好?”
二、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提高欣赏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区角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种安静自然的阅读氛围。投放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如绘本故事《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通过幼儿自已阅读、同伴一起读、教师引导孩子们读,来感受优秀文学作品带来的快乐,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为各个层次孩子提供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机会。投放的图书画面构图要清晰简单,主题要鲜明,内容愉悦而有趣味性;形象丰富多采、表情生动鲜明,便于孩子们观察发现,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图书的内容要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能引发孩子们对人、事、物、场景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行猜想、判断和大胆的想像。如绘本故事《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的是一个流传很久的犹太民族的民间故事,它写的是约瑟的妈妈每次让他扔掉旧物品时约瑟都舍不得,而他那充满智慧、爱孙子的爷爷则想方设法把孙子心爱的破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纽扣。故事里活泼、可爱、有趣的角色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以及生动的画面情节,非常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需要。图书色彩鲜艳,形象逼真,而且故事情节简单,但颇具童趣和想象力,投放到图书角后,孩子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边看边自言自语地说着:他的爷爷好棒啊!我的爷爷也很有办法,他会给我做手枪、小汽车......十分天真有趣,让人忍俊不禁。
三、从朗诵入手,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
教师要把文学作品有感情地朗诵给孩子听。做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要通过自身的眼神、表情、声音把情感传递给幼儿。教师的朗诵、讲述不仅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还要配以夸张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动作。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受到感染,才能听得身临其境,才能理解文学作品,进而感受文学语言的丰富、优美,使其欣赏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不仅如此,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与这一具体作品内容相关的活动,借助文学作品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以故事《聪明的乌龟》为例,在幼儿熟悉了故事内容之后,开展表演游戏活动,通过分角色表演,尤其是狐狸和乌龟的对话,让孩子充分体验理解作品,理解人物心理。继而让幼儿画画“我心中的小乌龟”,谈一谈“如果我是小乌龟,我会怎么来对付小狐狸呢?”“生活中你遇到坏人怎么办?”。毫无疑问,这些相关活动将有利于幼儿感知和理解文学作品,也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四、帮助孩子理解作品中的词汇,促进欣赏能力的提高
在文学作品会出现一些新词汇,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来帮助幼儿理解这些词汇,丰富孩子的词汇,并能达到运用这些词汇。怎样帮助幼儿理解、运用这些新词汇呢?
1.利用情景创设帮助幼儿理解。例如故事《会变魔法的蹦蹦鸡》中的词组“大摇大摆”和“尖声尖气”的词义。幼儿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欣赏作品时便能轻松地领会到作品的思想内涵,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2.借助形象的体态语言、表情帮助幼儿理解。比如,《小猪搬西瓜》中有一系列动词“摘”、“搂”、“滚”、“扛”,为了让幼儿正确区分这些词汇的含义,可以现场做一下这些动作,还可以请孩子们都来扮小猪,表演它挑西瓜,摘下来,搂着西瓜,扛在肩上,滚着西瓜回家。此时幼儿不仅兴趣高涨而且对这一系列新词汇的理解更是一目了然,对作品的欣赏也就更为透彻了。
五、引导幼儿感受作品意境美,不断提高欣赏水平
幼儿文学反映的就是幼儿想象的现实和超凡的境界。因此,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把孩子带入文学所描绘的情境,引导孩子充分展开想象,仿佛置身于其中,来感受作品的意境。比如散文《秋天的雨》,作者运用拟人、拟物和比喻、象征的手法,将秋天的美景一一细说。它用五彩缤纷的颜料、好闻的气味、金色的小喇叭等小朋友们容易理解的形象,将离孩子较远的景致变得更形象更生动,易于孩子理解和仿编。在引导孩子欣赏之前,可以领着幼儿到公园去观察秋季植物颜色的变化,趁秋天下雨的日子引导孩子观察雨中的幼儿园,观察植物角的变化,由银杏树、枫树、柿树、菊花等五彩缤纷的色彩联想到自己色彩丰富的彩笔等等。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回顾自己看到的秋天,用“我看到……”、“我闻到……”、“我听见……”句型仿编散文。让幼儿把那梦幻般飘逸轻灵的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与作者产生思维共鸣。此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会使幼儿兴趣大增,自然而然地走进情境,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因此感受意境体验作品是培养幼儿文学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培养幼儿文学欣赏能力,教师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让幼儿较深刻地感受、领会、理解作品,将感受作品中美的意境与现实相结合,让幼儿在不断感受体验中受到熏陶并与之产生共鸣,使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Z].1999.
[2]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