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2014-09-16李云
李云
摘要:求异思维就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来知识圈的束缚的一种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想象、推测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探索创新的思维方法,在探源索隐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激发;学生;求异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96-02
学生的思维活动包括:求知,记忆,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和评价五方面的思维层次,鉴于中学生所学的知识,大多数是经前人实践检验过的,因此,他们的学习主要是同化过程,比较注重从同一方面进行思考,把思维活动纳入预设的轨道,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求异思维的内涵,不是对某一个知识概念与另一个知识概念的判别过程,而是要求学生从同一知识来源,从不同方面探究答案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不断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求异思维兴趣
设问往往是诱发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有效途径,有的同学由于基础知识薄弱。能力较低,不善于求异思维,那么老师就应该有意识地设计若干疑问,训练学生开展求异思维。设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例如设问引新,把教材新内容引伸出来。设问摸底,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学生思想不集中,精力分散时,通过设问稳定学生情绪。同样,设问可以促进求异思维。
设问必须注重单一性和多重性兼顾,提问有的只有唯一解释和答案,有的可能有多种解释和答案,因此必须注重单一性和多重性兼顾。例如,讲完“减数分裂”内容时,如果这样问:什么是减数分裂?这种问答只是把教材内容复述一遍,纯属模仿性设问。若把这个概念换作单一性问题,就可以这样问:减数分裂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染色单体,四分体,联会等,这样就将有关减数分裂分解为若干单一性的设问,有对于概念的深化,如将有关减数分裂的概念换作多重性设问,就可以这样问,性原细胞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如何?通过染色体的复制、配对、重组、互换、分离等变化规律,了解减数分裂的本质是染色体数目由2N减半为N,对减数分裂知识通过模仿性设问,单一性设问,多重性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维,达到求异思维目的,求异思维并不是一律采用多重性设问,而是要从教材整体设计上和某单元内容的实际情况,把单一性提问和多重性提问结合起来,否则思维跨度太大反而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设问要使学生深入发挥。在课堂提问中,要注重使学生有新的发挥,但这往往被疏忽,教师生怕惹事生非,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适时提出学生熟知但又一时解释不了的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这样就能创设直观而富有趣味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使之进入特定的学习状态。如讲到蛙捕食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质疑。提出“蛙吞食小土块吗?”“蛙吃不吃死蝗虫?”等问题,既引发了他们极强的求异思维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本中“蛙眼只对活动的物体有反应,因此只能捕食活的昆虫”这一知识的理解。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
思维环境对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活动有很大影响,就课堂教学而言,一个学生对学习生物知识有信心或轻视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对生物学进行主动探索,进行多方位思考问题,良好的思维环境应包括内在环境和客观条件。
要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必须上好绪论课。从绪论课一开始,就注重为学生设计一个开展求异思维的内在环境。以中专《医学生物学》为例,首先要学生的思维方位从研究生命现象转向研究生命本质。围绕这个议题,启发学生联系生命科学与人类的食物、能源、人类寿命、遗传工程、生态、工业和国防等几个方面的关系,激励学生在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粮食、人口、能源和生态环境等问题面前有所作为,使学生一开始对学习生命科学充满信心,情绪高涨地开展思维活动,这就是开展求异思维极其重要的内在环境。
注重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开展求异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在讲完每个单元新课时,给学生发言权,由他们提出问题。例如讲完“多倍体”时,许多同学针对多倍体概念,进行求异思维,纷纷提出:动物有多倍体吗?有,比较罕见,那又是什么原因?甚至有的同学提出,矮小人通过染色体加倍,那么其后代可能是高大的个体等笑话。即使出现这样的笑话也要鼓励,加以引导,说明动物的发育和繁殖与植物是不同的,这种富于推想和实践是取得科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三、打破“心理定势”,鼓励学生勇于求异
在人们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过程中,“心理定势”常常会成为难以突破的“框框”,成为先入为主的成见。所以教师须帮助学生加强自我克服能力,有意识形成一种反定势心理,以消除定势的影响,促进求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要教育学生多向前人学习。正是由于达尔文敢于背弃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特创论”,不怕非难与制约,才使我们了解到“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也正是由于敢于突破前人实验的束缚,选取豌豆作实验材料,从一对相对性状着手,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经8年的不懈努力才终于获得成功的。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怕权感,不迷信书本和教师,广开思路,积极联想。例如在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时,有的同学提出“用钢笔尖代替毛细吸管来划滤液细线”这一问题,那么教师对于这种“标新立异”的做法就要及时予以肯定。正是这种感情上的支持,学生才敢于有所思想,有所发挥。
四、探寻求异思维的途径
发展求异思维,仅仅培养学生乐于求异的兴趣和勇于求异的胆略是不够的,还必须指导学生摸索求异思维的途径、提高求异思维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endprint
1.富于幻想。求异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在于有创造想象成分的参与。思维倦怠,因循守旧,不可能造就出发明家和天才。因而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敢想、敢干,使之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鲜明的形象,从而更好地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辨异求实。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善于比较,使学生懂得从比较中打开思路,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知道“逼迫”自己通过不同的思路达到要寻找的目标。从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发现老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发现已知情况的新变化,使自己的创造欲在执着的追求中受到激发,从而培养出创造性打开自己思路的习惯。另外,教师还要善于把不同的事物作对比分析,把有意义的材料组合在一起比较,通过比较确定共性和个性,达到深化概念,活化知识,明辨是非,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DNA复制、转录和翻译教学中,通过求异思维可知①它们用的模板不同;②它们发生的场所不同;③它们的原料不同;④它们的产物不同;⑤它们的意义不同。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学生就很容易区分这3个概念。同时也有效地遏制了知识的负迁移。
3.类比模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自然界或已有成果中,寻找出与创造对象相类似的东西,加以模拟,并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从个体成长过程的特点来看,模仿是创造的先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动脑、动手的演练,在类比模拟中学会创造。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实验时,许多同学就结合“酶的特性”纷纷提出“改变水温”、“唾液中加盐酸改变pH值”等问题。那么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大胆地按照他们的设想作对比实验,学生则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的欲望。
4.多向思考。知识丰厚,思路宽广,这是思维的基础之一。若思考只流于单一形式和方法,局限于狭小范围,对问题考虑不周,那么,所得结论就将偏离客观实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克服呆板、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要想方设法诱导学生把知识广泛迁移,对问题进行全面观察,多向思考,促成学生由定势思维向求异思维的转化。如在“蝗虫”的教学中,对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来呼吸”这一问题,如果直接把现成知识传输给学生,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学了以后也易遗忘。若反其道而行之,先不告诉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逆向思考。即“根据提供的材料(小试管、水、棉絮、活蝗虫),请设计出可证明蝗虫是用气管系统呼吸的实验。”结果讨论激烈,气氛活跃。有些同学提出把蝗虫的头部浸到水里,有些同学提出把蝗虫的胸、腹部浸到水里。很显然,后一部分同学在分析问题时突破了定势思维的禁锢。当然,教无定法。学生的学习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背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殚精竭虑,持之以恒,以达到提高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达林,王溢然.求异[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
[2]聂厚德.中小学教育科研实用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