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的夏天
2014-09-16李晓明
李晓明
Sarah. Kane—剧中的女主角,23岁,剧情中正在攻读伯明翰大学的编剧专业硕士学位。这是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但未来会震撼整个英国当代戏剧,乃至世界当代戏剧的天才人物。但是,和尘世上许多各领域的天才之星一样,辉煌的成就声名往往和晦暗的人生轨迹交织相伴。被后世誉为“英国继莎士比亚和品特之后最伟大剧作家“的她,在这个世界上却只留下了短短30年不到的人生轨迹。留给后世的,是”直面戏剧“(In-Yer-Face Theatre)代表人物的标签、长期的抑郁症折磨、和以其1994年处女作《摧毁》(BLASTED)为代表的5部戏剧作品。这位当代戏剧的英才如流星划过夜空,在1999年骤然陨落,时年28岁。
细腻的情绪,敏锐的感知力、独到的思维和纯净的灵魂,这些往往是古往今来的天才们颇为共通的特性,剧中的Sarah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特立独行而又性格尖銳,甚至有些神经质。但内心却极其敏感细腻。冷傲到近乎于乖张程度的外表包裹着的,是一颗如孩童般纯粹的心灵。但从某种角度来看,Sarah的这种个性特质是一把双刃剑,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往往会在受到特定的灵感启发后,爆发性地成就让普通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伟大艺术作品。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因为那种迥异于常人的纯净和敏锐,而极易受到难以恢复的打击和伤害。可以这么说——和平凡的“普罗大众”相比,Sarah纯净的内心世界缺乏普通人那种“世俗性”的自我保护。灵魂之花一旦开始怒放,在成就她惊艳后世的作品的同时,也会将她一步步拖入自我意识崩塌的深渊。作为艺术家,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她那纯洁而又脆弱的翅膀能够在飞舞中划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曲线——但却注定会在起飞时就开始折断碎裂。这种宿命式的过程让人感慨唏嘘,但却是天才们多数难以避免的结局。世间人性百态的千千画面中,这是一道最美丽而又最残酷的风景线。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和故事,一些人的不期而遇似乎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开始,他们被彼此间的气质所吸引,但最后的结局却往往让人无言相对。对Sarah而言,Summer的出现构建了她生命中最独特的一个夏天。
这个背着相机几乎走遍世界,性格阳光到有点冒傻气的摄影记者身上混合着异于常人的气质——单纯而又沧桑,天真却又睿智,开朗但又深沉。Summer的性格似乎极其简单又似乎极其复杂,温和典雅的言行做派几乎让Sarah难以置信这个男人无数次在枪炮正酣的堑壕和战场实地抢拍新闻照。直到她亲眼看到Summer拍摄的那些海湾战争,波斯尼亚屠杀等等的照片。Summer讲述着那些几乎骇人的故事和经历,语气平淡到像伦敦人在寒暄天气…Sarah从不经意的聆听到全神贯注的震撼,再到无语接答的茫然。Summer的故事和经历极大丰富了Sarah创作的素材和构思。而这个“大男孩“身上那种交织着云淡风轻和强悍野性的双重气质,也在转瞬之间征服了特立独行的外表之下,Sarah那颗纯真的心。如同中国古诗中那句有名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两个似曾相识的灵魂就如上天注定般的走到了一起。
然而,命运之轮一旦开始旋转,上天注定的东西并不仅仅会是爱情的甜蜜,Sarah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作品最后的那个创作的化学反应不是这段突如其来的爱情,而是Summer被发现的渐冻人症病情。这种无法治愈的神经系统疾病直接宣判了Summer的死刑。并且,在可见的将来,Sarah将眼睁睁的看着自己高大强健的恋人逐渐全身瘫痪,萎缩直至死去。剧中的Sarah已然知晓了却无法承认这个可怕的事实,她只是歇斯底里的尖叫着追问Summer:“ALS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清楚明白那个答案的她只是陷入了无边的恐惧和绝望,她只是徒劳的希望Summer能再一次展现他那标志性的灿烂笑容告诉她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尽管她知道这其实不可能。——天才并非宁静高远的神灵,反而多数时候远比凡人更加脆弱。卓越的天分背后,特立独行的高傲外表下,她真正的灵魂其实只是一个如孩童般纯净无助的少女。命运的重锤直击在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Sarah那细腻敏感的心灵根本抵抗不了这样的打击。这个短短的夏天堆积发酵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Sarah原本就有的抑郁开始空前加重,现实的残酷开始和她的噩梦相互交织,然而,天才的艺术作品往往伴随着深沉的痛苦共生。修改十几遍都不尽如人意的作品突然好像添加了最后的催化剂,之前在周遭人物上的感性积累和体会,Summer对于战争、屠杀及人性的最直接描述和启发,梦境和现实的重叠交错,自身情感的剧烈动荡加之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和天赋,这一切的汇集如汹涌的海啸突然爆发一般,呈现在Sarah的笔下。那种极为怪异荒诞,又无比真实冷峻,锋利直白到裸呈相见的笔法,直击人性最原始最黑暗深沉层面的思想和表达,成就了Sarah这部梗结多时的处女剧作,也是她的成名剧作。现实世界中当该剧第二年(1995年)在伦敦皇家宫廷剧院首演后,成为剧界之后三十多年最受争议的作品。但却让世界著名的戏剧家品特(Harold Pinter)及邦德(Edward Bond)高度评价为自莎士比亚的《泰特斯·安德鲁尼克》以来,唯一一部能运用如此锐利的手法及深刻的心理洞察深入骨髓地刻画了人性的剧作——《Blasted》(《摧毁》)。
如同剧中Sarah最后的唱段中的歌词那样。
I will end where I began.
Somewhere far beyond this world .
I feel nothing any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