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城市协同发展的思考

2014-09-16邢天河

经济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协同发展京津冀

邢天河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助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京津冀地区应:突出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合理分工;重构区域功能,构筑空间新格局;完善交通网络,构筑交通支撑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城市建设;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4)05-0017-02

京津冀同属一个地理单元,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各具发展优势,经济互补性很强,各个城市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协作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对三地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推动三地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走下去,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基于当前的新形势、新背景、新目标,本文拟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产业分工、空间架构、交通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谈点思路与想法。

一、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与人口总量上领先,但是始终没有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国际经验表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都地区都是世界级城市群。北京提出建设世界级城市,京津冀地区依托首都北京的国际职能和世界影响力、创新能力、高端产业和高端人才集聚以及天津、河北的空间资源、劳动力资源、交通区位等方面的优势,承担国家门户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具备了构建世界级城镇群、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承担更多全球事务管理的条件和基础。纵观国外世界城市以及伦敦、巴黎、东京等首都圈的发展历程,可发现世界城市的建设仅靠一个核心城市难以完成,必须强化外围区域与核心城市的“对接”与“协调发展”,共同构筑一个密切互动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来实现。空间功能组织呈现多中心网络结构,表现形式由圈层分布向轴带扩展的发展规律,一般50公里范围内为首都核心地区,50至200公里范围内依托主要交通走廊串联产业基地及专业化城市。城市群内各个城市根据各自优势进行职能分工,中心城区强化高端服务功能,远郊地区发展制造业。通过功能疏解,遏制中心城区人口过于集中、规模过度膨胀、交通过分拥挤、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

目前,京津冀地区面临巨大挑战,综合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发展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比较突出。要完成国家赋予的重大任务,实现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梦想,京津冀地区必须走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构建开放的支撑体系,破解区域生态安全难题,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家对外交往的门户地区、全国科学发展的引领区和首都地区区域一体化示范区。

二、突出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合理分工

京津冀应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和各自优势资源条件,明确产业分工,实现区域产业错位、协调发展。一方面,区域内要严格控制生态脆弱和环境敏感地区建设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项目,积极引导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产业向沿海地区转移,高新技术产业与高端服务功能向中心城市集聚。另一方面,从两市一省的发展重点来看,北京市定位为四大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全力打造和谐宜居之都。北京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应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研发、电子信息、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应向沿海转移,部分制造功能、服务功能应加速向周边区域转移。天津市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金融创新和运营中心、国际航运和物流中心、生态宜居的滨海城市。天津应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海洋经济、现代物流等产业,努力建成北方经济中心以及现代化工业基地。河北省应围绕“对接”与“服务”做足文章,积极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与转移,大力打造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做好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分工。其一,随着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与产业的优化升级,借力北京人才和技术密集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项目向河北省聚集,推动北京科研成果在首都周边地区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形成区域内研发、科研成果孵化、生产一条龙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其二,在服务业领域做好前台与后台的分工、消费与服务的分工、需求与市场的合作与分工。瞄准京津巨大的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面向京津提供更多的优质农副产品。立足于承接转移、优化布局、拓展领域,大力发展休闲旅游、现代物流、保健康复、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与京津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机制[1]。其三,对现有的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搞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优化布局,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重构区域功能,构筑空间新格局

借鉴国外城镇群空间演变规律,未来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布局将由圈层布局走向轴带拓展,由行政分割走向区域城镇融合发展,由点状发展走向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发展。京津冀地区应综合考虑区域城镇的区位条件、职能分工、历史渊源和相互联系等因素,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的整体思路,强化区域功能重构,构筑“一轴两翼四区多支点”的空间结构。其中,“一轴”指以京津为核心的发展主轴。“两翼”指以石家庄、唐山两个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的京津冀区域的冀中南和冀东两翼。“四区”指中部核心区、沿海优化发展区、冀中南功能拓展区和西北生态功能区。“多支点”指保定、邯郸、廊坊、秦皇岛、沧州、张家口、承德、邢台、衡水区域中心城市和若干新兴区域中心城市。

根据北京、天津提出调整优化城市功能,河北省应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区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形成京津保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重点城镇发展轴(带),促进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2]。

四、完善交通网络,构筑交通支撑体系

以快速骨干交通网为骨架,构建完善、便捷的京津冀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缩短区域时空距离,实现北京周边地区到北京中心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各主要城市到北京的出行时间不超过一小时,各主要城市之间出行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一是完善环首都区域多元化、多层次公共交通体系。加快推动北京快速轨道交通向廊坊、三河、香河、大厂、固安、永清、涿州、高碑店等地区延伸;大力推进北京与涞水、涿鹿、怀来、赤城、兴隆、丰宁、滦平之间的快速公交系统建设。二是共建便捷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城际铁路和高铁城际区段与既有国铁线路一起作为京津冀地区城际交通的主骨架,承担县城、新城、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及相互之间的通勤出行,实现区域间快速通达。重点建设北京—张家口、北京—唐山—曹妃甸客运专线、天津—保定客运专线等城际铁路。三是完善高速公路网布局,加快京昆(北京段)、京新等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减轻北京过境交通压力。四是完善机场和港口体系,加快推进北京新机场建设,协调京津冀港口分工,将天津港、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共同打造成为京津冀的沿海国际门户,加快港口集疏运通道建设。

五、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已经有许多年,但是由于行政体制障碍等诸多因素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因此,不管是首都经济圈建设,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应强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行政障碍,建立共赢、一体的发展格局。一是建立河北省与京津对接的组织机构,从资源配置、产业互补,到促进跨行政等级的区域对话协调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避免多头对接和城市间恶性竞争。二是完善区域空间规划管控机制,共同编制京津冀一体化空间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合理确定河北省各城市的职能定位、产业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城镇布局、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水资源和能源利用等专业协调机制。三是推进京津冀生态保护、生态补偿、大气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将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四是争取扶贫支持政策。重点推进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两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快发展;对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争取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五是搭建京津冀协作发展平台,建立区域合作试验区。京津冀可围绕新机场、廊坊北三县等优势地区搭建区域合作平台,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如京冀合作共建北京新机场空港新区,统筹廊坊中心城区、固安空间资源,与大兴共建首都南部副中心,打造面向国际和区域的新增长极。整合廊坊北三县空间资源,与通州共建首都东部副中心。六是创新对外开放机制。积极推进设立曹妃甸自由贸易区、渤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争取尽快获得国家审批。积极寻求国家优惠政策的延伸,通过适当的方式,将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拥有的政策优势,争取延伸到河北省域内重要的产业园区,营造一体化的发展环境,扩大京津冀对内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姜石良.河北省环首都地区与北京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2011,(9):89-91.

[2]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N].河北日报,2014-04-11(02).

责任编辑:曹华青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协同发展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