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4-09-16顾建荣夏兆平
顾建荣 夏兆平
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时代的突飞猛进,计算机、互联网已走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作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将信息时代的社会细胞连为一体,现代教育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
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促进下实现的,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网络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随着校园内部局域网的普及、多媒体进入教室,便为传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条改革的捷径。为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提供了便利条件。
我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我们近几年来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现已拥有一套设备先进、功能完善、使用方便、能及时为开展现代化教学服务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设施体系,我们十分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开展了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广大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运用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在我们已经是苏州市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完成了国家级子课题《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研究》。我校在教学过程网络资源的使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表现出,在运用网络资源时缺乏组织和管理,效率低下,还存在一些教师资源不能很好的共享,学生学习仅限于课堂,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交互性差等缺点。
依据这样的事实,我们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的界定
1、网络环境:a、指能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的互联网和校园网。b、能进行师生、生生、人机交互的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
2、教学资源:在本课题中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学习平台、教学资源库等。
3、开发和利用:是指对这些资源进行劳动(学习、研究、实践),使这些资源发挥效能,为学习服务。
4、网络环境下学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教学资源素材,重组商品化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虚拟网页,提供学习平台,构建特色资源库存等。在教学实践中适时、适度、合理地利用,让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学习环境的内容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共创互动合作、支持双赢的学习文化。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2、课程改革的理念: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上。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网络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
2、终身教育思想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
研究的目标
学校层面:1、完善校园网络,在网络信息平台上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2、开发开放的教学资源,探索在局域网内利用共享教学资源,重组信息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3、关注网络技术的大容量信息储存,高性能交互,准确快速地检索等技术特性,提高教师教育软件技术的运用水平,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4、完善学科网络资源库,为网络应用提供支持。
教师层面: 1、通过研究,青年教师要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用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研究发展教育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资源,提高执教能力。
学生层面:1、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能力的发展.2、探索如何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来配合各学科的学习。3、利用网络资源增强协作交流的意识,养成自我发展能力、协作能力。
科研层面: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行动研究法为、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评价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研究的内容
1、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研究。
开发可以方便添加内容、增加学科、与其它教学资源联系的,快速搜索、组织教学资源的资源库。建立便于搜索各学科信息的组织架构的研究。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各学科的特点,建立利于应用者查找和重组的组织架构,将各种教学资源合理地组织起来。
2、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补充的方法的研究。
教师直接使用现成课件、利用材料重新组合、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搜索时,使用教学资源的合理方法,及新内容的添加方法。
3、相关知识综合利用的研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实效性;网络教学环境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研究; 网络教学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网络课的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等。
4、学科教学如何进行网络环境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创新研究。
研究过程
1、加大投入,完善管理
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不断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装备进行投资,建设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建成了“家校路路通”,完善了学校的内外网络系统建设,从2011年开始学校所有班级教室均配置了教学多媒体设施,创造了课程与网络整合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了使教学设备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学校做到了专室专人专管,使用频率均有统计,努力做到管好、用好、养好,为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保障,快速牵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整合活动,逐步推进
为了提升全体教师驾驭多媒体教学的能力,2011下半年开学初,学校进行了教师多媒体使用与维护培训。从9月中旬开始,10月、11月学校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开展了优秀课件与教案的评比,并择优选送参加省教科院、教科所举办的优秀课件及教案的评比活动。多媒体与各学科的课程整合,为学生的学科学习提供广阔的资源环境,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2012年,学校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递交了开题意向书,修正与完善课题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环节,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分工,成立了由学校信息技术组人员为主的多媒体教材制作组,制作、收集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教案,并将之发布到学校校园网上,以便于教师在备课或制作课件时浏览和下载。进行了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教师层面的信息技术培训,青年教师的电子白板应用培训,结合学校的“三大杯” (“新苗杯”、“亨通杯”、“长青杯”)赛课活动,按教研组陆续开展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学科课程与电子白板整合研讨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录像课观摩活动,并进行了主题为“常态课堂下的有效训练”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围绕相关主题开展了各类研讨与交流活动。
3、搭建平台,有效提升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对的网络化管理如何细化进行了具体商磋,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与进一步提炼,对课题研究的信息及时上传至校园网,组织教师进行了“教育系统计算机信息化水平等级测试种子教师培训”,苏州市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课件比赛
2013年,利用网络资源,学习了微型课理念,对学校网站建设进行了评比,分学科组织教师观看了的“教学新时空 名师课堂”活动,对一些许嫣娜、陈大宁等著名教师的课,真聆听了专家老师对课的点评,组内进行了相应的研讨。4月份,课题组成员对下一阶段 “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如何分步实施,进行了具体的研讨。
2014年,进行了CamtasiaStudio软件应用培训,针对教师微课活动中微课视频的制作,主要介绍了CamtasiaStudio软件的运用的要点与注意点,设置好截取屏幕的大小,外部录音的输入等等,在录制过程中运用继续、停止等按钮,以及录制完成之后后期的编辑工作,推荐了五位老师自己制作的微课视频参加省级评比,从而不断提高我校青年教师的计算机运用能力。
课题研究成果
实践过程中,通过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上信息技术运用的研究平台,结合吴江市第三届“有效研究节”,围绕“有效课堂”这个中心,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驾驭信息技术,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运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题研究以来,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年苏州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大赛(小学科学组)一等奖,吴江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比一等奖,录像课《冰棍棒小木屋》获全国二等奖,朱芳老师的论文《整合,让信息资源优势在语文课堂释放》发表于《小学时代》,董永飞老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王颖老师的《人事档案管理适应现代化科学化的点滴思考 》发表于《苏州档案》,夏兆平老师的《让多媒体凸现体育课堂教学之趣》发表于《苏州教育研究与实践》,顾建荣校长的《电子备课:变洪水猛兽为灵丹妙药》发表于《小学科学》,董永飞老师的《“分层教学”为信息技术课添光彩》发表于《新教育》,等等。
课题人员及教师发表的相关论文共计68篇,在市、大市、省、全国参评的论文、案例、设计、活动报告共73篇次。由课题研究生成的引领的学校荣誉(含学生的长线实践活动)共17项。
问题与思考
1、课题研究理论与实践层面均缺乏引领,研究的深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学习,总结反思。
2、校园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网络安全方面存在漏洞,要定时做好相关资料的备份工作。
3、教师整体制作、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教学资源平台软件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随着互联网上各种不健康内容的网页和链接越来越多,如何让学生安全地使用网络,保证校园网络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论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顾建荣系:课题主持人,潘玲琴、夏兆平、陆才根、徐侃、吴建良、董永飞、董其荣、叶建珍、张征红、沈英、王颖,系课题组成员】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