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五美”绘就幸福路

2014-09-16梁金朋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河村农家乐建设

梁金朋

这是一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以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为核心,依托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分阶段稳步实施;这是一幅勾画中的美丽图景,围绕“生态宜居环境美、特色鲜明内涵美、富民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的目标,致力建设具有豫西特点、田园风光、宜居宜业、民富村美的和谐幸福家园;这是一位村支书的肺腑之言:“环境改善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思想转变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干劲也更足,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7月中旬,正值盛夏,记者冒着酷热,先后踏访了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北营、杨家沟、河口、李家、南昌、低里坪等6个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她们或静美,或大气,或精致,或朴拙,各具特色。而洋溢在村民脸上的会心笑意,言语中的殷切期许,似乎更值得回味。

产业带动,农家乐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地形地貌大体为“五山四陵一分川”,其中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0%,果品、烟叶、林业产量居河南省第一,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8%。

位于三门峡义马市东部的河口村,处在国家AA级旅游景区清风山脚下,是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也是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首批试点。该村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2个居民组468户1750人。

目前,河口村已形成以大樱桃采摘、观赏为主的生态农业,以清风山山水观光、森林保健疗养为主的旅游业,以野菜、土鸡加工为特色的农家乐餐饮服务业三大产业。先后建成了2000亩的国家级清风山大樱桃种植基地,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河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发展农家乐饭店32家。河口村于2013年4月被评为河南省第三批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成为三门峡市唯一获此称号的村(镇)。

据义马市东区办事处主任李小青介绍,河口村是在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时推广种植大樱桃树的,现在每家都有樱桃园。“这里是丘陵山地,樱桃种植比较分散,村里通过组建合作社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每年5月份的樱桃采摘季节,还会举办樱桃文化艺术活动等,增加吸引力,帮助村民把樱桃卖个好价钱,去年有的农户一亩地就卖了近2万元!按照美丽乡村规划,除了发展樱桃产业,还计划从洛阳孟津引进软籽石榴,每亩收益可达2万元左右。”李小青说。

今年71岁的李云亭是土生土长的河口村人,如今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名叫“绿色食院”的农家乐饭店。李云亭说,他家五口人有7亩多地,以前种小麦玉米,一年到头刚能顾得住温饱,2002年起栽种了2亩樱桃树,其他地块种了核桃、柿子、杏树和杨树等,4年后这些树进入盛果期,光樱桃树一亩地就有1万元的纯收入。2004年,李云亭把自家的房子改造成了农家乐饭店,从一间屋一张餐桌做起,通过逐年增加投资,现在的“绿色食院”可以同时接待10桌客人了。“我这饭店生意最好的时候是2008年~2011年,每年净收入10万元左右。这几年村里开农家乐的多起来,有些影响,我就让儿子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回来做厨师,能省一大半开支,也不少赚钱!”说这番话时,李云亭眼中含笑,那种满足的神态令人羡慕。

据了解,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河口村还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累计投资180万元敷设自来水供水管线8000米,保障了村民饮水安全;投资42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11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对村容进行美化,建设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收集池12个。目前,正在实施污水治理、垃圾处理、路灯亮化、道路改造、村庄绿化等工程,总投资1000余万元。

“河口村的污水管网铺设工程是今年5月份开始施工的,总长度5700多米,每家门口都建一个污水收集井,以后村里的生活污水和厕所废水将集中流入大管道,再经过化肥池过滤和人工湿地处理,水质达标后直接排入河道。对于农家乐饭店,我们将进行规划设计,统一制作门楼、招牌,提升档次,并对餐厨垃圾进行统一回收处理,打出自己的品牌。这些还只是起步工程,我们的目标是把河口村从传统村庄转型打造成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提起河口村的未来,李小青信心满怀。

宜居宜业,乡村美

宽阔洁净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抬眼望去,不远处的山峦青色如黛,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山脚下的村庄更显得静谧和美,这是记者在三门峡湖滨区交口乡杨家沟村看到的情形。尤其引人眼目的,是杨家沟新型农村社区里那些黄墙红瓦的小别墅式庭院,令所有参观者心生羡慕。

杨家沟村距三门峡市区仅5公里,三(门峡)洛(阳)公路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该村现辖4个村民组,耕地面积736亩,其中甜枣、苹果、核桃等果品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有规模养殖场6家,开办农家乐3家。2013年,杨家沟村人均收入7024元。

一说起杨家沟新型农村社区,村支书杨保社就打开了话匣子:“社区是由杨家沟和另外两个村共建的,2009年夏天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入住。社区现有两层和三层的别墅小院120座,其中杨家沟村民入住了40座,社区打有深水井,污水、雨水有专门的管道排放,天然气也快接通了。按照当初的规划设计,2016年在社区南边再建3栋6层的高标准居民楼,全体村民可全部安置。另建1栋两层的综合楼作为集体办公用房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配备娱乐室、医疗室等。那时候,杨家沟村将大变样了!”

杨保社告诉记者,杨家沟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从环境卫生着手,组织了清洁队伍,建了垃圾池,配了垃圾桶、环卫车,村里垃圾日产日清,每天定时有专人送往填埋场。

走进村民杨吉红家,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3层小楼每层都有卧室、厨房、卫生间,顶层的尖顶装饰在组合灯具的呼应下别具欧式风情。据杨吉红介绍,这栋小楼总面积接近360平方米,他和妻子住一楼,开了个小卖部,两个儿子各居一层。“我们弟兄好几个,原来都挤在一个院子里,孩子大了,很不方便。后来村里规划建社区,我思前想后还是报了名,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买房,花了近30万元。住进社区后,最起码心情舒畅了,条件好了,方便了。我和二儿子在三门峡市的天虹市场打工,从家里骑车20分钟就能到,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义马市工作,一家人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借的债两三年就能还清。等二儿子结婚了,我家准备买辆小汽车,可以放开手脚干了!”杨吉红道出了心声,也饱含着期许。

特色开发,富民路

按照三门峡市委下发的《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其“五美”的创建目标遵循“生态为基、特色为魂、规划为先、民生为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点是突出地域特色、生态特色和人文特色,保护好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切实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显可持续发展,以特色产业开发促农民增收。

地坑院是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窑洞类居所中独具特色。

北营村位于有“中国地坑院之乡”美誉的陕县张汴乡,共有5个自然村,947口人,人均耕地1.8亩。该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条件较差,经济来源主要以苹果、粮食种植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在全乡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2012年,陕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利用地坑院这一独特资源,着力打造以北营村为中心的陕州地坑院旅游文化景区,经过近两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地坑院景区已经初具规模,为北营村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2013年3月,北营村美丽乡村项目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并顺利通过省级评审立项,目前正在实施之中。

规划总体分两个部分:一是景区建设,计划总投资5亿元,建设生态观光区、核心游览区、休闲度假区三大板块。二是村庄环境整治,计划总投资5443万元,实施项目26个,目前集中安全饮水、污水处理、危房改造、广场及主干道路绿化、嘉瑞苹果盆景基地节水灌溉等6个项目已经建成。

在北营新社区,记者参观了村民杨雪敏正在装修的新居。这座两层小楼总计164.6平方米,上下均为两室两厅,一楼有车库。杨雪敏原来居住的地坑院被划入景区范围后改造成了参观点,他花费14.47万元买下新居,装修用了约5万元。“我们家6口人,原来住两个院子,现在分了两套新房子。以前有4亩苹果园,一年收入1万多元。现在果园流转给景区做开发,家里基本上没有地可种了,以后的收入只能靠打工。不过这么大规模的景区就建在家门口,找个工作应该不难,游客多了,咱做点小本买卖也能挣钱啊!”杨雪敏的话语中透着乐观。

与陕县地坑院的大手笔开发相比,卢氏县汤河乡汤河村规划可谓匠心独具。汤河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136人。该村北依熊耳山,老灌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裸浴风俗全国罕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据汤河乡乡长周靖峰介绍,目前该乡正与河南宏阳集团合作,按照“一村一景一特色,宜居宜游宜发展”的建设理念,宏阳集团投巨资打造熊耳山风景区。汤河村的天浴温泉,将是四大功能区的核心组成部分。

目前,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试点的汤河村正在规划建设的内容有13个,总投资3657万元。主要用于老灌河汤河村段河道治理、汤河村主干道路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卫生公厕建设等。还将整合其他项目资金2407万元,用于汤河至义节沟旅游公路建设、汤河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建设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推进汤河村逐步实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发展目标,为卢氏县美丽乡村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河村农家乐建设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西曲河村:盘活一座山 带富一方人
欢迎来咱农家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百姓事,记在笔头刻在心头——记水磨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燕振昌
“老政委”情满崔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