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视域下的丹·布朗的写作
2014-09-15卢玉
卢玉
提及当今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布朗无疑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奇迹,成名作《达·芬奇密码》一经出版就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和追捧,长居各大主要畅销书排行榜首位。2004年年初,丹·布朗的四部小说(《骗局》、《天使与魔鬼》、《达·芬奇密码》、《数字城堡》)在同一周内同时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丹·布朗热”。这些作品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它们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引起了批评界的关注,不少学者认为《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可以称为当代后现代主义的畅销书典型之作,带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本文将对丹·布朗的小说表征和潜藏的后现代特征进行分析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畅销小说以一些启示。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后现代主义是在西方出现的反西方现代哲学倾向的一种思潮,现已波及艺术、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在文学领域,后现代主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思潮,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并举。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高潮出现于20世纪70-80年代,它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继承、背离和超越。现代主义在批判和抛弃传统文学的“反映社会人生”的同时,建立起“从人的内心感受出发写作”的原则,实现由“反映论”到“表现论”的转变。然而,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把反传统推到极致,对隐藏在“现代性”中的理性批判和自由创造进行彻底的贯彻和发扬,还反对现代主义文学建立起的新规则,甚至企图对诗歌、小说、戏剧等传统文学形式本身的叙述进行解构。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者伊哈布·哈桑经过对比,列举出包括不确定性、非原则性、内在性、无我性、反讽、狂欢等在内的11个特征,来标志其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在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视域下来审视丹·布朗的畅销小说,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对后现代文学的创作原则、写作技巧等多方面元素的使用。
丹·布朗小说的“后现代”特征
虽然我们不能将丹·布朗的几部小说简单地划归为后现代小说,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的创作原则、创作手法的多元性、语言实验和话语游戏……具有通俗化倾向,常常运用零度叙事、蒙太奇、拼贴等写作手法,展现出一个病态、畸形的世界,隐晦地表达作家对现实的不满”Ⅲ等特征在这些小说中都能找到。
1.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最核心、最突出的特点,它包含模糊性、随意性、非连续性、多元性等多种概念,在丹-布朗的小说中,这种不确定性主要反映在使用多个无确定概念的元素、语言文字的多义和解谜、开放式的结尾等几个方面。
(1)加入不确定的元素
丹·布朗的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带有不确定性的元素,这种不确定性不是指元素的无意义,而是指意义的多重性和非固定性,作者对这些元素提供了多种解读途径,这也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则之一。《达·芬奇密码》中对“圣杯”的解释可谓是不确定性定义之典例,圣杯的含义有杯子、圣血、耶稣的未婚妻、历史资料等。在小说的最后,索菲的祖母回答了关于圣杯的问题:“圣杯美就美在它虚无缥缈的本质,对某些人来说,圣杯将使他们永生;而对其他人来说,它是寻找记载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但却已经散失的文献旅程。但对大多数人而言,我怀疑圣杯只是寄托了一种崇高的理念,是遥不可及的绚丽瑰宝,即使在今天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它也能给我们带来某些有益的启迪。”嘲因此,圣杯究竟是什么,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进行选择,读者相信哪种定义,那么哪种定义就是准确的。
(2)语言的不确定
语言游戏和语言实验是后现代主义作家经常使用的一种表达主题内涵的手段,丹·布朗在文字游戏方面可谓是高手,在他的小说中充斥着符号语言、一词多义和字谜,将语言元素的不确定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主角罗伯特·兰登被设定为哈佛大学宗教符号学专家,在这两个故事中,兰登就是在不停地解读各种宗教符号中完成了一次次“历险”。五角星作为一种古老的符号,在《达·芬奇密码》中被赋予了艺术和宗教的双重色彩,对五角星内涵的不同解读,造成了兰登和法希的争执,前者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为对女性美的崇拜,后者则从天主教教义出发,将其解读为“恶魔”,这本质上表现的是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分立。“圣杯”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隐形的符号概念,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出,“圣杯”直指耶稣的未婚妻——抹大拉的玛利亚,对“圣杯”的追寻源于女性崇拜,与兰登解读的五角星的含义正好呼应。在《天使与魔鬼》中,光照派使用了六个对称字符号来标识自我,其中就有“土、气、火、水”四个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在小说中,这四种元素分别对应着古老的光明之路上的四处建筑物,兰登在艺术大师的指引下一步步找到了光照派教堂,这些对称字不仅包含着构成世界的这种朴素科学的哲学观,而且被打上了强烈的宗教和艺术烙印。
一词多义是另一种重要的语言游戏方式,《达·芬奇密码》开篇不久就出现了多义词,被害的索尼埃馆长留下遗言:“P.S.找到罗伯特·兰登”,让警方误以为兰登是凶手——因为“P.S.”在英文中表示“附言”,但索尼埃的孙女却看出这是祖父留给自己的信息,此处的“P.S.”是“Princess Sophie(索菲公主)”的缩写;《数字城堡》中国安局对远诚友加设置的凯撒方阵进行破译后得出:“PRIMEDIFFERENCE BETWEEN ELEMENTS RESPONSIBLE FORHIROSHIMA ANDNAGASAKI”(广岛与长崎原子弹轰炸的最主要区别),但这依然让研究人员一头雾水。事实上,丹·布朗又一次玩起了文字游戏,最终主人公悟出玄机:“prime”则除有“主要的”之意之外还有“素数”的意思,“difference”既表示“差别”,也可以译为“差额”,“element”既有“因素”的意思,又有“元素”的意思,如此这句话就变成了“广岛和长崎原子弹所含元素的素数差额”。至此,国安局才得以成功破译密码。
字谜一直贯穿在丹-布朗的几部小说中。《达·芬奇密码》中,索尼埃馆长留下了这样的死亡信息:endprint
“13-3-2-21-1-1-8-5
O,Draconian devil!啊,严酷的魔王!
Oh,Lame Saint!噢,瘸腿的圣徒!”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数字和字母最初被看作馆长在弥留之际的信手涂鸦,但是在作者解谜之后,读者会发现字谜中还融入了斐波那契数列,利用数学知识重排那些字母后,真正的线索显现出来。《天使与魔鬼》中,指示光明之路的那首弥尔顿的五步诗就蕴藏着大量的密码信息,兰登在一步步的猜测、联想、推理中破解了密码。小说中的一个个字谜犹如文字形成的迷宫,读者跟随主人公在推理和解码的过程中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获得语言游戏带来的阅读快感,这就为丹·布朗建构新的小说话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开放式的结局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还表现在结局的不确定,《达·芬奇密码》就采用了这样的开放式结局,整个故事围绕着2000年前的一个大阴谋,然而直到结束,这个阴谋具体是什么?郇山隐休会要守护的秘密是什么?作者都没有写明;整个故事的线索是追寻“圣杯”所在,但是“圣杯”究竟是一种具体的事物还是一种信仰的代指也是模糊不清的。《天使与魔鬼》也涉及宗教、艺术等问题,虽然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兰登和维多利亚完成了任务,反物质的威胁解除了,可作者还是留下了很多未尽的谜题:光照派真的早在半个世纪前就绝迹了?六块本应不存在的烙铁从何而来?实验室中剩余的反物质将被如何处理?兰登和维多利亚会继续搭档,进行他们的探险之旅吗?一切都留待读者自己去体味。
这种不完整的结尾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激起了读者继续探索的好奇心,也巧妙地避开了一些难以确切解答的谜题,毕竟小说的虚构性众所周知,更何况是涉及对现存宗教、文学、艺术作品的颠覆性解读,留下一些悬念和模糊是必然的。
2.后现代的叙事手法
丹·布朗的小说都是以第三人称叙事,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全知、全能视角,同时灵活地使用后现代文学的一些叙事技巧,将真实和虚构完美地结合,使得每个故事都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1)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丹·布朗的小说在“楔子”部分都喜欢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的叙事方法,且几乎都是被害者在濒死时心理活动的描写,他致力于描写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不甘和疑惑,渲染出一种诡异、阴暗、恐怖的氛围。进入正文部分,他则主要使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便于驾驭整部作品,但是他又突破了这种传统的视角,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加入人物的内心独白,即不断转变视角。比如在《天使与魔鬼》中,叙事视角在兰登视角、维多利亚视角、教皇内侍视角、杀手黑煞星视角之间不断转变,引领读者去感受每个人的情绪,最大限度地感染读者,当作者从人物内心出发来表现拯救与毁灭的艰难抉择、科学与宗教的尖锐矛盾之时,作品就获得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
(2)非线性的叙述
非线性叙述又叫交迭叙述,这种后现代文学的叙述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情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是把故事分割成许多片段,造成作品结构的松散、情节的交迭、逻辑的混乱。丹·布朗在创作《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时使用的就是这种非线性的叙述,在紧扣着一个主题(寻找“圣杯”或反物质)的前提下,设置了多条线索:兰登和其搭档的活动轨迹、凶手的行动轨迹、其他人(如警方、教会等)的活动呈平行状推进,章节之间互不干涉,却频繁转变。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将同时发生的事一一展现,虽然这两部小说描写的事情都是发生在一天时间里,但时空不断地跳来跳去,使读者感到时间被拉长,空间也跨越了国界,增大了小说的容量和厚重感,尤其是每当主人公陷入险境时,作者就戛然而止,进入另一个时空的叙述,让深陷其中的读者欲罢不能、难以释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
(3)闪回技巧的加入
闪回技巧是在顺序叙事过程中,零散地插入片段式的回忆或情节,作为一种主观化的意识流技巧,闪回一般用来表现人物在某一瞬间对往事的回忆。
比如《达·芬奇密码》和《天使与魔鬼》中都有女主人公回忆往昔与被害亲人相处的描写,就是使用闪回的技巧进行处理,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女主人公内心的悲伤和痛楚。而在《数字城堡》的第五章,作者闪回了远诚友加的身世经历,交代了他与国安局的恩怨纠葛,为故事的发生给出了犯罪动机层面上的合理解释。另外,由于丹·布朗的小说涉及各种艺术史、宗教史、符号学、数学等专业知识,用闪回的手法能将这些文化知识合理而自然地穿插进主体叙事中,提升了故事的可信度和文化内涵。
3.对传统的颠覆与消解
颠覆传统、消解传统是后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丹·布朗的小说中,不论是面对西方古老的宗教教义、经典的艺术作品,还是现代的科学技术,都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耶稣曾有过未婚妻,这个女人还隐匿于达·芬奇的名画中,《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身边的门徒被认为就是抹大拉的玛利亚,两人的身体姿势形成“V”形,正是圣杯的象征,外部轮毂又构成了一个“M”形,暗指两人的婚姻关系,这无疑是对宗教和艺术双方面的颠覆;宗教与科学的分歧由来已久,达·芬奇的名画隐藏着“圣杯”的线索,伽利略的著作、弥尔顿的诗歌、贝尔尼尼的雕塑成了指引着光明之路的路标……这一切都是对既成观念的颠覆和反叛。
另一方面,丹·布朗的小说也传达出对现代科技发展造成人的信仰缺失的恐慌:当越来越多的“神迹”被科学解释,被人类掌握时,人类就越发自大,逐渐失去了对神的信仰和敬畏,一旦心灵堕落,道德沦丧,科学就会从造福人类的工具变成毁天灭地的武器。而宗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引人向善,不让科学走向歧路。在《天使与魔鬼》中,物理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制造的反物质证明了科学实验可以创造“宇宙大爆炸”,从而在根本上消解了宗教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作者曾不止一次地提到“科学与宗教是朋友,将会殊途同归”,只有当科学与宗教二者不再对立,相互引导时,才能达到科学技术与思想道德和谐地发展。也基于这种目的,在布朗的四部小说中的科学与宗教、人性与神性、善与恶这些在传统价值体系中处于二元对立的概念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消解。
结语
丹·布朗纯熟地使用了大量后现代文学理论,从而成功摆脱了后现代小说结构散乱、可读性差等弊病,实现了后现代主义和通俗文学的完美对接,打破了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的严格界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悬疑小说风格,在发展悬疑小说的类型和表现方式的同时,也给今后的后现代通俗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
[2](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22.
[3](美)丹布朗.达·芬奇密码[M].朱振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8.
[4]高尔聪.丹·布朗悬疑小说的叙事与后现代技巧研究[D].黑龙江大学,2D09:3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