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克纳的现代主义小说艺术

2014-09-15邵春

山花 2014年4期
关键词:意识流福克纳小说

邵春

福克纳的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社会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危机。同时,福克纳致力于小说体裁的革新与实践,大胆地尝试意识流和多元叙事角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这种努力极大地丰富了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创作,为探索小说的艺术形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旗手,也被看作美国现代文学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他追求新颖独特的创作技巧,勇于探索小说艺术形式的试验与革新。这些技巧使得他的小说独具特色,并成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与传统文学相比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有意识地打破时空顺序,运用心理描写、象征主义和意识流等手法来表现生活和人物的性格。在作品题材上,现代主义文学大多表现现代人的孤独、彷徨、异化感和幻灭感。它所塑造的人物呈现出“反英雄”人物的特点,因为他们的性格扭曲,精神颓废,往往具有病态的心理。

现代主义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原因。进入20世纪以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把人类变成了一种异己力量。社会化大机器生产把人类变成了机器生产的一部分。其后果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关系越来越疏远,加之受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人们对传统价值观逐渐产生怀疑,普遍地感到了精神上的迷惘与困惑。这种危机被作家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文学发展的新的繁荣。

流动的意识流

在美国意识流小说创作的发展历史上,福克纳无疑是美国文学中的杰出代表。他继承并发展了英国的意识流小说,填补了20世纪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某些空白。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为探索小说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意识流——“心理描写”——是把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直接用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揭示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最突出的创作手法就是使用了意识流。小说的第一部分是从白痴班吉的视角进行叙述的,这为非理性的意识流的使用奠定了基础。随着他视角的移动和意识活动的发展,他在头脑里产生了一些思维的跳跃和自由联想。在班吉的意识中,过去发生的事情经常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读者被视角转换所带动,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中穿梭。这种意识流动和时空的转换不仅使小说的情节复杂化,而且表现出作品人物生活在一个嘈杂、混乱、没有意义的世界,渲染了康普生家族日趋衰落的气氛。下面是两个由班吉的自由联想所引发的“场景转移”。一个是班吉的衣服被栅栏挂住,这使他想起了第一次给帕特生太太送信的情景。另一个是班吉听到弗洛尼谈到“哭”,立刻就会想到老黑人罗斯库斯去世的情景:

凯蒂把我的衣服从钉子上解下来,我们钻了过去。凯蒂说:毛莱舅舅关照过了,不要让任何人看见我们,咱们就猫腰吧……我们又从栅栏上翻过去,几只猪在那儿嗅着闻着,发出了哼哼声。

他们在迪尔西的屋子里哭。迪尔西在哭。迪尔西哭的时候,勒斯特说,别响,于是我们都不出声,但是后来我哭起来了,蓝毛也在厨房台阶底下嗥叫起来了。后来迪尔西停住了哭,我们也不哭不叫了。

小说《喧哗与骚动》的第二部分是以康普生家族的长子昆丁的视角讲述的。在他准备自杀的过程中,他的意识不停地飞驰,不时地想到凯蒂的失身,表明他妹妹的这件事对他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在昆丁决定自杀的当天,他当时的精神状态处于极端的冲突之中,其思想状态已经接近高烧病人的状况了,福克纳在这里使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

她一下子就站在了门口。都是贱坯。她一下子就站在了门口……

她一下子就站在了门口。班吉。大声地吼叫着

再见了

昆丁

我停住脚步

你回家去吧

我不困我想散散步

在小河那边等我

我头也不回地就走了,那些树蛙根本不理睬我,灰暗的光线像树上的苔藓散发水分那样弥漫在空间,但是仅仅像毛毛雨而不像真的在下雨,过了一会,我回过身来走到树林边缘,我刚走到那里又开始闻到忍冬的香味,我能看见法院顶楼那只大钟上的灯光以及镇上广场的灯映在天际的微光……

在《我弥留之际》中,小说的每一节都是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反映了小说人物在送葬途中的感受和对往事的追溯。每一节少则一句话(见引文),多则七八页。它们都构成一幅独立的心理描写画面,而相邻的两节在时间或空间上经常没有密切的联系。然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意识片段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从每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物的性格与生活经历。通过叙述角色的频繁更换,作家着力展示了小说人物的各种思绪、印象、感觉、回忆和梦幻。

瓦达曼:我妈是一条鱼。

多元的叙事角

在小说的叙事艺术上,福克纳大胆创新,采用了多元叙事的方法。传统的小说多用“全能叙事角”,亦即作家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角度来叙述,或用书中主人公自述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发展。福克纳进一步发展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他分别从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角度来讲述故事。这种“新闻采访”式的叙事方法,让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叙述故事的发展,使读者站在了一个高处,看到了事物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故事叙述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他的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小说就大胆地尝试了多元叙事写作手法。他将小说分成四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由四个人物从各自的角度来叙述康普生家族的衰败过程。每个角色都向读者讲述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情节和模糊不清的事件。福克纳不仅成功地让四个角色根据各自的特点叙述本人感受最深的经历,而且还使这些角色相互映衬,从而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小说首先从康普生家中最小的儿子白痴班吉的视角开始讲起。通过他脑海中跳跃的意识流动,令读者感受到了康普生家中那些孩子过去的童年经历。在小说的第二部分里,家族的大儿子昆丁来讲述他一天的所见所闻和他本人的思想活动。同时又通过他的意识活动,写出了凯蒂的沉沦以及昆丁的绝望及自杀的原因。康普生家中邪恶贪婪的二儿子杰生叙述了小说的第三部分。通过他的视角,读者看到了在杰生当家后康普生家族所发生的一切。至此,康普生四个子女的生活都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他们的彷徨、无助、绝望和沉沦预示着一个家族的衰落,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是,福克纳并没有把读者完全引入绝望的深渊。故事的第四部分讲述人女仆迪尔西勇敢、大胆、豪爽、温存、诚实。她的忠心、忍耐以及仁爱,与先前的三个叙述者的病态性格形成了先明的对照,给读者带来了一线生活的力量和希望。endprint

在福克纳的第二部意识流小说《我弥留之际》中,他在叙事技巧方面展示出更大的灵活性。他放弃了工整对称的“对位式结构”,采用了多视角综合叙述的方式,由十五个性格不同的人物用五十九节篇幅的内心独白来揭示小说的主题。这些风格不同、长短不一的意识片段像一个个蕴含不同意义的图案,最终拼出一幅完整而又精彩纷呈的画卷。

悲观的幻灭感

福克纳生活在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对社会和作家本人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首先是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西洋两岸的联系犹如邻居间的沟通那样方便,飞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使人类摆脱痛苦和罹难。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经济大萧条不仅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而且摧毁了人们心中的信仰,让人们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人类的未来不再有美好的幻想。

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奥地利精神病医学家弗洛伊德以其著名的泛性论奠定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泛性论的主张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人类本质的动物属性主宰了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活动和选择近似于其他的动物,很多时候缺少高级动物应有的理性。弗洛伊德的理论揭示出人类本质的弊端,使得人们怀疑人类的高尚、伟大和理性。

《喧哗与骚动》发表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在旧的传统观念土崩瓦解的时代诞生的。旧的社会机制的解体,传统观念的摒弃,以及对于新的价值观念的怀疑和无可奈何都被写进了这部小说,显示出作家巨大的悲观幻灭感。作为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作品,《喧哗与骚动》包含了福克纳心血和情感。其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经典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小说的题目象征性地表现出作家的心情,暗示了整个小说的感情基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浓重的悲观主义幻灭感。

小说讲述的是杰弗生镇上康普生一家的故事。这是一个拥有荣耀历史的家族,但如今这个家族却衰落了,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婆婆迪尔西和她的小外孙勒斯特了。一家之长康普生先生在世时经常讲一些愤世嫉俗的空话,这种悲观失意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则时时不忘自己南方大家闺秀的身份,而完全不具有作为母亲与妻子应有的温情。女儿凯蒂从“南方淑女”的规约下挣脱出来,结果成了一个轻佻放荡的女子。大儿子昆丁是一个没落的庄园主阶级的最后代表者,他把门第的荣誉与自己生与死的问题联系在一起。凯蒂的遭遇一下子颠覆了他价值观念的平衡。他看不见“未来”,也看不清“现在”,只有隐约可见的“过去”。他无可奈何地采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避免看到事态朝他不喜欢的方向发展。表面上他是为妹妹的不幸而死,实际上他是为家庭的没有前途、没有希望而亡。康普生家族的衰落象征着传统文明的衰落,表明了旧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旧的传统观念已被摒弃,而新的观念尚未建立起来。人如同离开了岸边的小船,在风浪中飘摇。这一切使人们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充满了无尽的悲哀和幻灭感。

福克纳的另一部小说《我弥留之际》讲述了美国南方农民本德伦带领全家运送妻子遗体回家乡安葬的“艰难历程”。在整整十天的行程中,这一家人经历了种种磨难。先是棺材几乎被大水冲走,后来拉车的骡子又被淹死。长子失去了一条腿,老二疯了,三子失去了心爱的马,小女被药房伙计诱奸。虽然本伦德最后娶到了一位新太太,但这也无法冲淡小说的悲剧色彩。

1936年出版的《押沙龙!押沙龙!》被认为是福克纳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更具有完整的史诗结构和浓烈的悲剧气氛。故事讲述的是美国南方一个家庭在五十年间所经历的激烈的分崩离析的故事,深刻地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的种种冲突,触及与人类社会相关的许多普遍性问题。通过四个人物的叙述,作品表现出庄园主托马斯-萨德本一生戏剧性的起起落落。萨德本是一位乡下的农民子弟,因被人看不起而立志奋斗。他体魄强健,坚强勇敢,但他从事的是蓄奴制的种植园经济,这是一个注定要失败的事业。为了事业的发展,他无视社会道德、残忍自私。这样,一个个悲剧在书中相继上演。读者看到了父子为敌,兄弟相斗,以及兄妹乱伦的人间惨剧。这一个个不同人物的不同悲剧命运,为全书笼罩了浓重的宿命论感。

结束语

福克纳是一位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学大师。他笔下的世界与其真实生活相比,不一定“形似”,却最直白地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神似”所在。在创作手法上,意识流及多元叙事角度的运用,摆脱了旧式小说的单一模式,让读者直接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他更是成功地再现了面对金钱、名利等诱惑时,人性的贪婪与良知泯灭丑态。而贯穿福克纳作品始终的那种悲观的幻灭感,则又为其作品中人物的遭遇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福克纳的作品不仅在思想艺术上颇有魅力,更以其出色的创作文笔,为现代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从表现美国南方历史现实、探索人类命运的深刻思想性来看,还是从他运用自如的意识流、多角度叙事法等艺术技巧来看,福克纳无疑都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不可多得的大家。

参考文献:

[1]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37-244.

[2]肖明翰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33-23.

[3]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95-198.

[4]福克纳.喧哗与骚动[M].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11.

[5]福克纳.我弥留之际[M].李文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0:126-1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意识流福克纳小说
中国古代“飞翔”意象审美意识流变史建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当边缘遇上意识流——写在吕红《美国情人》发表十周年之际
论英美文学的意识流文本的现代批判
威廉·福克纳的《熊》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没落贵族的挽歌——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身体叙述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