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企业内部控制的有关问题
2014-09-15张克友
张克友
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逐步深入,内部控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与核心手段,在发达国家得到成熟应用。由于我国在内部控制方面缺乏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使得内部控制面临建设面临认识不足、应用环境不利、内控制度与监督机制欠完善等困难。文章就如何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了四点建议: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意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审计力度。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概述 现状 建议
一、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保障其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经营成果合法合规、经营目标与经营方针的贯彻落实,而对自身所有经营管理活动采取规划、调整、约束、控制与评价等一系列方法与手段的总和。伴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制度逐渐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流模式。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衍生物,是保障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并不断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将有效防范因失窃、暴力或自然灾害造成的资产损失,规范企业资金、材料以及设备等资产的使用操作流程,杜绝资金的挪用、私吞现象的发生。二是,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善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合理的会计政策与规范,从而实现交易信息的准确计量与记录。三是,保障企业经营的合规与合法性。有效的内部控制通过完善、规范的经营规章制度,严格约束企业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效避免来自政府部门或监管部门的违规处罚。四是,推动经营目标与方针的贯彻落实。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涵盖企业经营的各层面与环节,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符合企业经营目标与方针,有效杜绝管理人员的短期行为。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大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一是,未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其增加了企业日常开支,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益。二是,对内部控制主体认识较片面。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未认识到内部控制是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管理模式,各部门均赋有一定的权利与职责。
(二)内部控制的应用环境不利
企业治理结构存在弊端。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内部控制实施的质量。然而,由于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大部分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较混乱,主要体现在:一是,岗位设置未体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内部控制人往往处于自身利益出发而做出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短期行为,使得广大股东蒙受损失。同时,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兼任出纳的职务,对企业现金安全造成较大隐患。二是,岗位设置分工不明确,虽然部分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然而未清晰界定相关主体的权责,造成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多头、交叉管理,各部门间推诿现象严重,极大降低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企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落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在经营理念与经营方式上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符,阻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一是,企业风险意识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经营风险由国家信用担保。受思维惯性的影响,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往往忽视风险的管控,缺乏风险的事前控制措施,未建立风险的定期评估制度。二是,经济决策往往存在领导签字决定制,行政命令强于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企业经济决策的主观性,未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管理模式转变。
(三)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完善
企业授权程序不健全。目前,多数企业授权批准控制上存在工作授权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具体内容不清晰的现象,造成企业各级管理人员不按照规定程序甚至越权办理业务的违规现象频繁发生。授权制度的不规范,造成部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私利。
员工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由于缺乏长期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在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驱动下,采取短期行为甚至伪造会计信息以谋求个人利益,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的失效,严重损害了企业长期经营目标的贯彻落实。
(四)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审查范围窄,且缺乏独立性。虽然多数企业均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然而该类审计部门往往只注重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忽视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与执行情况的审查。同时,该类部门行使职能时往往受到上层管理部门的影响,缺乏独立性。
企业外部审计与监督。外部审计主要由政府财政部门或会计事务所执行,一般而言该类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然而,由于政府监管部门人力有限,往往难以实现对各类企业的定期审计。同时,受会计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会计事务所考虑到客户需求,其审计结果往往难以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可能性。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明确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培训,树立内部控制企业文化。明确内部控制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经营目标的落实方面的重要作用,摒弃内部控制的错误认知。加大内部控制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内部控制企业文化。其次,加强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学习。清醒认识到内部控制涵盖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配合与参与,每位员工都是企业内部控制主体,这要求企业建立层层分解的内控权责体系,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激励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设置合理的管理机构,明晰各部门权利与职责。首先,认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人现象,坚决消除该类现象。通过立法的形式,严格规定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要求公司管理人员不得兼任董事的职务,真正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行“独立董事”制度,邀请注册会计师、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以及金融机构的资深管理人员担任独立董事一职。其次,根据企业岗位性质,严格分离不相容岗位,如会计与出纳岗位的分离等。endprint
明确内部控制主体与控制目标。一是,董事会的内控职权界定。由于董事会对内控信息的掌握有限,通过对重大事项决策的权利实现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监督与指导。二是,专业委员会。企业董事会要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与发展战略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负责其相应专业领域的监督与审计,从而提高监督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理念。首先,塑造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要求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随着市场风险的不断扩大,要求企业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内容。将风险管理贯穿至作业层、管理层,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建议企业在财务部门设立专门的风险监督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企业经营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估、预警与控制。其次,实现企业由“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强调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日常事务的处理须严格遵照企业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坚决杜绝权利的过度集中。努力构建各部门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授权批准控制。授权批准制度能够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行使职权提供明确的指导,从而有效限制职权滥用等违规行为,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明确规定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范围、批准权限、流程与责任等详细内容。要求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授权范围行使其职责,经办人员要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完善企业会计政策与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一套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与会计制度。规范企业会计处理工作,建立严格的财务处理标准与流程。加大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会计造假成本。同时,加大对会计事务所会计信息造假的处罚力度,从而形成杜绝会计信息造假的良性机制。
完善员工约束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一套涵盖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仅注重生产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也注重其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这要求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层层分解的内部控制体系,通过将内部控制纳入考核体系,激励每一位员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主管能动性。其次,根据考核结果,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根据各部门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给予相应的奖惩。奖励政策要兼顾精神与物质的并重。
(四)加强内部控制监督与审计力度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要高于其他部门,从而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内部审计不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审查,还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与执行效果的审查。其次,加强外部监督。财政、税务与审计部门要合理分工,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分享,从而形成有力的监督合力。
参考文献:
[1]秦敏.对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农场经济管理,2005,05:36-38
[2]陈丽萍,唐来全.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3,22:4-7
[3]傅振邦,何继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2010,25:59-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