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盘点一战航空遗产

2014-09-15侯戈

航空知识 2014年8期
关键词:空战螺旋桨射击

侯戈

认识制空权

谈到空军的发展,有一座绕不过的丰碑,就是意大利人朱利奥·杜黑和他的不朽名著《制空权》。意大利军队在1911~1912年意土战争期间,第一次在利比亚将飞机用于侦察和联络,使得从1912年起出任意大利第一个航空营营长助手的杜黑对飞机应用于战争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当年的最后几个月中,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杜黑向意大利陆军部提交了一份被后人称为“杜黑报告”的航空兵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他详细论述了组建空军的必要性、空军的组织架构、战机和人员的配备要求等实质性内容,成为了未来意大利空军组建的基本框架。杜黑也因此升任航空营的营长,直到1915年意大利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意大利参战之后,杜黑多次向决策当局建议,组织500架轰炸机对敌对的奥匈帝国后方进行轰炸,以获取胜利,但是,他的建议无疑超越了时人的想象能力——当时的飞机主要用于侦察联络,被认为是骑兵的有益补充,数量不多且分散使用,集中如此庞大数量的飞机实在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不幸的是,跟历史上绝大部分成功的思想家一样,杜黑也不谙世事,决意为自己的正确理论抗争到底,这导致他对当局的批评越来越尖锐。最后,他贸然提交了一份书面报告,严厉指责意大利陆军司令指挥无能,对战争毫无准备,致使意大利不能取得胜利。毫无疑问,鸡蛋碰石头的杜黑被立即解职,送上了军事法庭,1916年10月,军事法庭认定杜黑犯有泄露军事情报罪,判处他一年监禁和罚款。

然而,被困监狱里的杜黑由于离开了战争的具体事务,却获得了充裕的时间来审视航空兵力的发展问题,一年多以来,德国飞艇对英国声势浩大而收益甚小的轰炸、交战双方在地面战斗中逐渐陷入了血腥胶着的壕堑战,这些事实都使得杜黑更加确信,只有使用飞机对敌人后方进行大规模袭击,才能最终获取战争的胜利。1917年6月,杜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轰炸”的理论,认为只有用不受陆地战线限制的轰炸机集群,深入敌人核心区域,摧毁其生产和供给的能力,使敌方军民失去抵抗意志,才是迅速赢得战争的有效方法。

1917年11月,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惨败。事后,意大利政府调查战败原因,认为杜黑当年对统帅部的批评是正确的。1918年1月,杜黑被恢复名誉,出任意大利陆军航空署主任。但由于军队中保守势力仍然强大,不久后杜黑选择了退役。1920年初,意大利军事法庭开庭审议杜黑的上诉,很快做出判决,完全免除之前强加给他的罪名,为他公开平反昭雪。此后,杜黑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总结一战的经验教训,创立空军战略理论的研究工作之中。1921年,在意大利陆军司令迪亚斯和陆海军部的支持下,杜黑的《制空权》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从理论高度上阐述了航空兵的作用,从而开启了战争理论的新篇章。

在《制空权》一书中,杜黑高屋建瓴的指出,由于在三维空间飞行的飞机完全不受二维空间的地面障碍约束,所以在选择行动时间和行动方向上享有充分的自由;飞机高速移动的能力,使得航空兵能够在既定的目标空间里自由选择攻击点,并能迅速集中力量进行打击,使敌人措手不及,所以,航空兵“将完全改变迄今已知的战争样式”。

很显然,根据杜黑的理论,在未来的战争中,只有控制了天空——也就是掌握了制空权——才能获取胜利,而丧失制空权的一方,即使尚未投降,毫无疑问的也会被空中力量逐渐摧毁其战争能力,导致最终失败。然而,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家,杜黑也冷酷地指出,空中力量是通过无差别屠杀,来消灭敌方的战争能力的,这就是战略轰炸!

虽然杜黑的战略轰炸理论令爱好和平的人们不寒而栗,却不同程度的被各国军方所笑纳,毕竟军队和武器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杜黑没能等到他的理论真正贯彻实施的那一天,于1930年2月15日在罗马逝世,享年61岁。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好和平的人们亲眼目睹了杜黑理论的威力,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强大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几乎忠实再现了杜黑的预言。在广岛和长崎,轰炸机和核武器的组合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加恐怖的未来,并延续至今……

编队空战的兴起

驱逐机的出现打破了空中的平静,敌我双方的飞行员也开始像地面和海上的军人一样,开始了你死我活的决斗。然而,由于缺乏指挥通信手段,飞行员主要依靠目视发现、识别目标,与己方飞行员也难以进行信息交流,一旦与敌军战机集团相遇,往往在短时间内陷入各自为战的混战之中,无法实施战术协同,飞行员们完全依赖于自己的天赋来战斗,有如中世纪的骑士,进行一对一的格斗。

在这种混乱中,造就了像“红男爵”里希特霍芬这样的空中传奇,但有识之士也敏锐地意识到,里希特霍芬少之又少,普通飞行员单打独斗的结果只是白白送死。飞行员必须通过适当的排阵列队——就像陆军和海军那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战斗力。

著名的德国飞行员殷麦曼通过对自己的战绩分析得出结论,多数有效攻击都是因为自己进入了敌方的观察盲区而实施的,而人只有一双眼睛,飞机座舱中的视野也受到极大限制,观察盲区不但必然存在,而且所在甚广,仅靠自己一个人是难以顾及的,为此,他开始寻求互相配合、彼此协同的合作者,共同执行空战任务。恰好当时另一名德国王牌飞行员波尔克也深感单机格斗时缺乏友机进行相互掩护,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空战史上第一对双机编队,并制订了协同作战的方法,例如,规定双机需分主次(即长机和僚机),一架主攻,另一架负责掩护同伴的观察盲区。依靠双机编队作战,两人获得了骄人的战绩,并同时获得了“骑士十字勋章”。

1916年6月,殷麦曼阵亡,伯尔克则进一步发展了单机和编队的空战战术,提出了建立专业化空战部队的建议,编队飞机的数量也从双机发展到了3机、5机、7机和9机。由于早期飞机的性能有限,经过实践,最终认定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的楔形编队最为符合空战要求。

但由于飞行员和指挥员的素质千差万别,编队空战在一战中很不成熟。另外,由于宣传中对骑士式飞行员的赞赏,大多数飞行员,特别是技术较好的优秀飞行员,仍然习惯于单独作战。赫尔曼·戈林(未来的纳粹帝国元帅)在担任第1战斗机联队的联队长后,严令联队内必须严格执行编队飞行作战,而不能只顾追求个人的累计战绩。飞行员一开始对戈林的上任和禁令并不认可,但随着战争走向尾声,协约国空中力量不断壮大,个人英雄主义必将遭到敌人的围殴,戈林的苦心很快就得到了这些桀骜不驯的王牌们的理解,直到战争结束。endprint

直到现在,双机编队、4机小队仍然是典型的空战基本编组,但由于导弹武器的发展,战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大,密集的编队飞行能在平时训练中用于锻炼飞行员的基本飞行技术,已不再适应现代空战的要求。预警机的出现,使得雷达站不再局限于地面某个方位,而是可以随时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对空战的综合指挥能力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现代网络中心战技术的发展,在同一网络内的节点可以互相分享数据、执行打击任务,未来的编队空战也许已不再需要现有的编队几何形状概念了。

新海洋霸主前传

当各大国陆军纷纷装备飞机用于战场侦察和联络时,海军也对这种新型的侦察手段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世界上第一艘水上飞机母舰是法国的“闪电”号,于1911年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然而,最热衷于水上飞机母舰这种新型舰种的,是他们海峡对面的邻居——英国海军。由于时任海军大臣丘吉尔对舰队飞艇的安全性抱有极大疑虑,促使他将新一代舰队远程侦察支援装备押在了水上飞机上。根据他的建议,英国海军研制了机翼可以折叠的“肖特”式水上飞机,并将巡洋舰“赫尔墨斯”号改装为水上飞机母舰。

1914年12月25日,英国皇家海军首次使用水上飞机母舰对德国飞艇基地实施空袭。按照计划,有9架各携带3枚9千克炸弹的“肖特”式水上飞机参与空袭。然而受天气影响,真正实施空袭的飞机只有7架,而且由于目标上方覆盖着浓雾,所有的水上飞机都没有找到预定目标,而是随机选择了其他目标进行攻击。从战果上来看,舰载航空兵的这次攻击可以说完全失败。但从战略意义来讲,这次袭击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航空兵攻击的机动性、快速性和突然性,都令英国海军眼前一亮,看到了未来新型战争的曙光,但前提是战斗机必须能在航母上起降才能形成战斗力。

1918年9月,英国海军的第一艘全通甲板“百眼巨人”号服役,但此时已临近战争尾声。1922年12月,公认的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母日本海军“凤翔”号服役,此时离日后震惊世界的“偷袭珍珠港”还有19年,航空母舰慢慢步入他的辉煌时期直到现在。

“福克”式灾难的源头

战机之间的空战一开始仅仅是偶尔发生的侦察机成员利用便携枪械相互射击,但是为了改进驱逐敌方侦察机的效能,很快就出现了装备专用的机枪、用于击落敌方飞机的驱逐机。然而,机枪的猛烈火力却与机头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产生了矛盾,如果将机枪装在最接近飞行员视线、有利于射击瞄准的机头,那么在开火的时候,将会有相当数量的枪弹与螺旋桨叶片相撞,这简直就是灾难!这种事故在测试中出现过之后,立即出现了应急的补救办法——1915年2月,法国飞行员加洛斯中尉在桨叶后方加装三棱形的钢制偏转器,将撞上来的子弹挡开。这种办法虽然保证了螺旋桨的安全,但螺旋桨的推进效率明显下降,而且挡掉的子弹终究是损失。虽然如此,加洛斯中尉和他的战友们还是在短时间内击落了3架德国飞机,在专业化空战时代拔得了头筹。

然而好景不长,1915年4月,加洛斯中尉被击落,偏转器的秘密也被德国人发现,受其启发,德国设计师安东尼·福克设计成功了使用凸轮装置来控制机枪发射的射击协调器,当飞行员压下射击扳机之后,由螺旋桨的转动位置来控制机枪的射击,当桨叶进入弹道区域时,自动停止射击,当桨叶离开弹道区域时,恢复射击。这样一来,飞行员就无需顾虑机枪射击与螺旋桨旋转的干涉问题,更加专注于瞄准射击的工作。从1915年秋到1916年初,德国的“福克”式战斗机基本上都装备了射击协调器,与良好的战机性能相配合,在战斗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没有装备射击协调器的协约国战机因此遭受了严重损失。一时间协约国飞行员谈“福克”式而色变,德国人统治了天空,以至于出现了“福克”式灾难的说法。直到协约国在击落的敌机中发现了射击协调器,并迅速仿制、装备于协约国新型战机上之后,“福克”式灾难才告一段落,而射击协调器也成为了随后螺旋桨式战斗机的标准配置。

虽然射击协调器避免了直射枪炮与螺旋桨的相互干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存在短暂的射击空窗期,投射火力被显著削弱了,协调式枪炮的射速一般要比正常情况降低10%以上,对于射速相对较低的机炮而言,甚至可能降低25%。一战后,随着新一代战斗机重量的提升,武器装备也得到了明显加强,但由于战斗机的机动性也显著改善,射击命中率反而更难以保障,为此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装备流派。一种是流行于欧洲的同轴布置流派,以德国和苏联战机为典型,固定配置的枪炮都尽量布置于机身附近,靠近飞机纵轴,从理论上来讲更有利于保障飞行员的瞄准射击,但由于大部分乃至全部的枪炮都要通过螺旋桨平面射击,都必须安装射击协调器,作为改进,某些采用V型发动机的战机型号安装有一门“发动机炮”,炮管通过减速齿轮箱和螺旋桨轴的中心孔伸出,向前方射击,以弥补机炮数量少、火力偏弱的缺陷。另一种流派则为美国和英国所采用,其指导思想是在紧张的空战中飞行员很难准确瞄准目标,所以应该以短时间内大量发射的弹药来对目标形成覆盖,力求蒙也能蒙中几发,为此,射击武器以高射速、中低威力的机枪为主,无需射击协调器,安装位置在螺旋桨平面之外的机翼上。这种布置方式使得两翼机枪与机身纵轴相距较远,为了提高射弹密集度,两侧机枪的射击轴线应偏向内侧,在瞄准线的一定距离上形成火力交汇点,当敌机位于火力交汇点附近时,将会遭受最大密度的射弹,而交汇点前后的射弹密集度都会减小。

由于都拥有巨量的击落击伤战绩,这两个流派在二战之中未能一分高下,就迎来了喷气时代的曙光,由于不再受到螺旋桨的约束,喷气式战机无一例外,均采用了尽量靠近机身纵轴的无协调器枪炮,两大流派从此合流,争议的话题已被换成了航空枪炮的去留问题。

责任编辑:王鑫邦endprint

猜你喜欢

空战螺旋桨射击
画与理
最强空战王
为什么射击最高的成绩是10.9环,而不是11环
机枪射击十八式
基于CFD的螺旋桨拉力确定方法
空战之城
自主研制生产我国第一的螺旋桨
实战化近距离快速射击方法初探
“85:0”的叙以空战
螺旋桨毂帽鳍节能性能的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