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带来好成绩
2014-09-15梁苑荣
梁苑荣
好习惯使人终身受益,拥有好习惯能做到事半功倍,可使我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全国各地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大背景下,学好历史这门课程,好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培养记笔记及整理笔记的习惯
“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记笔记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笔记在历史学习中虽算不上啥新招,但却相当有效。记笔记是一个“累活儿”,所以一定要有恒心。经常记笔记,可以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有助于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毅力等。
记笔记有助于掌握课文的重难点知识。一般来说,每当遇到课文重难点知识或需要归纳总结时,老师往往会放慢速度、加重语气,反复强调几遍,同时将相关内容板书出来。此时,我们就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将这些内容记下来,以此把握重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如在学习遵义会议的内容时,我们可在笔记中突出此次会议的意义:“三个挽救”(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一大转折”(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记笔记有助于弥补听课之不足,强化课后巩固。如对“中华民国”的起止年份不懂的话,就可通过课后查找资料,明白中华民国元年指1912年,而1949年则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总之,在上课时,如果有没有学会的知识、没有搞懂的问题,又没有时间和机会问老师,就可把这些内容记下来,课后自己研究或请教他人。
随着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行,笔者认为,记课堂笔记是学好历史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笔者建议,记笔记应选择厚点、结实点的本子为好,做到信息量大、携带方便且易保管保存。记笔记不要记得密密麻麻,所记内容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要留有空余的地方,对一些上课时没听清的知识,可在整理时在空白处补齐,也便于在以后的学习中随时补充一些新的知识或体会,使课堂笔记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勤思考、多积累的习惯
历史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是: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及相关地点、时间及意义等比较多,距离现实生活又很遥远,学习起来容易混淆且难记、易忘。而平时养成勤思考、多积累的习惯,则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可选编一些历史口诀或者歌谣,帮助我们进行简化记忆,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学习成绩。如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我们可这样描述:一八五六年,英法起祸端。美俄为帮凶,二次鸦片战。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广西太平军,领袖洪秀全。南京建都城,改名为天京。反清抗洋兵,千古美名扬。再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我们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运用数字记忆法予以总结: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其中涵盖的知识点有: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朝有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有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课本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点构成的,且可由点形成线、由线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构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在平时,我们就要养成好的习惯,将各课、各框、各目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到运用知识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如在学习《“贞观之治”》一课时,我们就可联系此前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唐太宗和汉文帝执政进行一下比较(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对民族关系的处理方面进行对比)。
三、做一个关注社会热点的有心人
所谓社会热点,就是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注的、与我们历史课本上的重难点内容相结合的热点话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养成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的习惯,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培养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如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当下时政的热点,我们可联系课本知识或查找一些资料,复习或回顾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西汉时,东起长安(在今陕西西安)、西达大秦(古罗马,在今地中海地区)的丝绸之路是连接我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中国丝绸、中国瓷器和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络绎于途,该通道曾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哈萨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
再如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于2014年2月27日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和12月13日,这是两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三十多万同胞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结合这一时政热点,我们可梳理相关知识如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进行了全民族抗战。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大量抗日根据地,消灭了大量日伪军;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重大战役,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将这两个日子分别确定和设立为国家层面的纪念日,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心声。我们就是要由此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每个中国人,都请记住这两个日子,同时也要记住这两个数字:抗日战争中3500多万同胞伤亡,南京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血与泪,不能忘,也不敢忘!
另外,在近年来的历史中考中,常常会出现对逢“五”周年、逢“十”周年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考查。因此平时我们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