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普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路径探析

2014-09-15陈淼绚CHENMiaoxuan吴芳WUFang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学院科技院校

陈淼绚CHEN Miao-xuan;吴芳WU Fang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无锡 214028)

(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 214028,China)

0 引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日渐清晰,发展未来亦让人期待。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一直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如何在新时代加快构建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是目前一个重要且急迫的任务。尤其是普通高职院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主动权,彰显办学特色,亦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1 全国高职院校基本情况

一组截止到2013年6月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数量:高职专院校1321 所,其中①公办院校996 所,民办院校325 所;②大学6 所,专科学校133 所,职业技术学院658 所,职业大学10 所,学院6 所;③部委院校(不包括新疆建设兵团)3 所,地方院校1318 所;④“高职专211”(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98 所,“高职专211 培育”8 所,“扶持”1 所;⑤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建设项目共415 个,涉及近300 所院校;⑥建校满15年的院校仅146 所。[1]

其实在以上数据中,还包括了100 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及若干的省示范高职院校。在1000 多所高职院校中,最具竞争力且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各项条件的要属100所国示范与100 所国家骨干。它们获得的社会资源之丰富是其他院校所难以比拟的,这也同时造就了他们在录取学生时所占据的优势,囊括了这一层面优质的生源。与他们相比,在新形势下,压力与动力更胜一筹的应该是大量的普通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在生存中面临着危机,或被合并,或被撤销。现在,职业教育在挑战面前,也有着难得的机遇。把握机遇,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产教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众多普通职业院校的最佳选择。

2 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的发展特点

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 号)中确定,高等职业教育兼具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所以近年来,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一直努力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还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真正意义的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在笔者看来,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点。

一是学院发展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的存在,首先要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所学校都应该时刻记住:学校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是唯一,却是关键;同样,学校的活力来自于其主动适应市场的发展与走向。因为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走向市场、走向社会的。

二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高职教育价值”即教育满足社会对人才与服务的需求,以及满足个人对就业、发展的需求程度。有什么样的教育需求就会催生出什么样的教育类型,而教育价值的高低则取决于该类教育满足社会和人的需求的程度。[2]这段话充分显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相互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动静相结合的。“静”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是稳定的;“动”是指具体的人才培养方式、技能的培养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高职教育要表现出其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就必须与社会保持高度的关注与研究,并带有前瞻性。

三是政府、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光靠学校自身的孤军奋战是永远不会有最佳成绩的。作为市场环节的一部分,合作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有效手段。政产学研合作不是一个新词,却仍是当下重要的选择之一。政产学研四方,各有优势,各有需求。效益的最大值就是各尽其责,各取所需。

3 科技创新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政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是产教融合型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四方的优势资源,合作的切入点如何寻找。笔者看来,促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

科技工作是衡量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学校在国内相同领域特色和排名的重要指标,是高职对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科技创新在科技攻关、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问题,特别是在应用开发、科技服务、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第二次开发、推广应用以及组织科普宣传活动、增强科技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工作及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发展的重要动力,机会对每一所学校都是平等的;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社会资源的倾斜,与高水平大学相比,高校由于受到地域、经济以及种种因素的限制,在科技竞争意识、科技环境、科技经费投入、科技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水平的科研需要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高校必须以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工作的繁荣发展。

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科技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在科技工作的管理体制、机制、结构和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知识、技术、制度等创新都是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进行,其创新效益又必须通过管理职能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管理创新是实现各个创新的关键。因此,如何开展科技工作管理创新,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迫切需要。

4 新时代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笔者在四年前,对所在学校的科技工作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解决的问题是,在有限的资金前提下,如何盘活学院与周边社会资源的深度融合,从而在付出最小成本的情况下,引才聚智,培养一批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区域影响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由高新区管委会承办、办学历史只有十年的年轻学校。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其所处区域的特殊性,即没有办在传统的大学城,而是办在了区域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效益最高、社会资源丰富、人才需求最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随着无锡新区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高端科技型企业的驻入,已成为无锡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特点。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也成为学校如何更好服务新区的一项课题。同时,由于是“零起点”办学,存在一些阻碍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师资队伍:年轻教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少;研发能力:具备企业丰富工作经历的教师少,年轻教师科研能力与其他高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实力储备:办学时间短,积累少。

立足现实,在创新无锡的旗帜指引下,学院提出了“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以“新型政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反哺教学、以科技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工作浪潮。学校目前开展的科技工作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工作有着不同,融合了学校的发展特色、区域的发展需求。

一方面,通过与无锡新区若干科技园合作,打开了学院与园区、企业的人才“旋转门”,启动了以“共推互聘”为抓手,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项目教学”为途径,以“反哺教学”为目的的“现代高职教育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在服务企业、锻炼队伍、研发成果、推进改革、提升形象、提高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园区、企业、学院之间“资源共用互惠、人才共推互聘、专业共建互赢、文化共融互通、成果共享互利”的“无锡模式”。

另一方面,以“政产学研合作”为依托,学院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工程、科技引领人才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政产学研合作升级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等“五大工程”为主线,推进学校与高新区的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推动学校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通过运行科技工作管理体系,激励广大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建章立制是保证科技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推进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按照“项目选拔、立项申报、运行监管、资源保障、成果培育、奖惩激励”的六阶段分目标管理思路,总结借鉴周边高校先进经验、充分吸收现代企业管理精华,最终构建了一个既独立行进又相互交织的制度网。制度网中各部分既各有分工、互不冲突又相互联系、协调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

第二,通过开展“共推互聘”活动,派驻科研助理团队,启动师资创新能力“外送、内培”计划,以“科技”引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共推互聘”,完善“政府津贴激励”机制,激发企业中、高级人才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启动师资创新能力“外送、内培”计划,促进学院“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为载体,建立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制度,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学院兼职、挂职或短期工作,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通过开展科技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建立“高端技能型人才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实施“科技引领”发展战略。以“共推互聘”协作为纽带,园校企三方在专业规划、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学校教师和产业教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进行产品可教学化探索,把科技项目引入教学过程,积极开展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以产品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搭建了实施项目化教学、量身定制培养人才的教改平台。

第四,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经费,保障科技工作体系运行,大幅度实施导向性奖励,实现科研工作良性循环。近年来,学校对科技工作经费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与倾斜,特设立了科技专项经费(科技基金),主要用于科技项目运行保障、科研助理团队补助、产业教授津贴、科技成果奖励、知识产权保护、学生科技社团运作等。

第五,通过坚持多方平台打造,推动科技工作规范化、创新化、信息化,着力提升科技工作效率与层次。平台建设是科技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根据工作特点、项目建设、人才培养需要,学院重点打造三大平台,即科技创新综合平台、科技人员管理平台、项目运行监管平台。

①科技创新综合平台。

此平台以产业教授工作室、530 人才驿站、科技创新基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工作网站等为载体,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依托,以技术研发、技术推广为主体,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以科技项目辐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力求实现技术源、项目源、人才源与产业的无缝对接,达到科技与教育循环反哺;力争成为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窗口。

②科技人员管理平台。

科技工作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瞩目的成绩,离不开内部体系的构建与人员的梯队建设。作为学院科技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为了保证工作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协调工作的有效性,在每一个二级学院有一位科技工作分管领导,有一位科技工作联络员;每一个团队有一位负责老师,层级清晰、职责明确。同时,在沟通与交流方式上,通过工作例会,规范了工作要求;通过开通QQ 群、短信平台等方式,节约上传下达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工作质量。

③项目运行监管平台。

随着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都有大量的科技项目被立项。为了保证项目的正常运行、结题验收及后续发展,学院积极构建项目运行监管平台,形成“双管齐下”——院内、院外共监管。院内主要通过日常维护、中期检查、项目运行例会等方式,院外主要通过企业走访、情况调研、听取反馈意见等方式。“双管”使部门能够得到对称性信息,及时掌握项目运行情况,快速协调解决存在问题,科学指导工作开展方式、持续关注项目后续发展等。同时对不符合规定的科技项目及时进行终止,保证学院资源与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

第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科技活动,促进大学生之间创新实践的交流与协作,为学生实践探索、自我展示提供舞台和开通各方渠道。在学院科技主管部门的积极筹建和推进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在2012年全面启动建设,在创新高校社团运作模式和倡导寓教于乐的指导思想指引下,开展了多项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模式独特,成果丰硕的社团活动和竞赛,在校内掀起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践的新一轮高潮。

以上探索与实践在较短时间内提升了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深化了与区域内政府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的融合发展,虽然与其他的高职院校相比在实力上仍有差距,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科技引领的发展战略,终将走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900e90102e8vq.html.

[2]明达.职业教育基本问题访谈录.

[3]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0).

[4]戚传勇.基层乡镇农技推广站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现代农业科技,2013(16).

猜你喜欢

学院科技院校
初等教育学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学院掠影
科技在线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院校传真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