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现状研究

2014-09-15卢佳LUJia韩肖伯HANXiaobo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大学生

卢佳LU Jia;韩肖伯HAN Xiao-bo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体育部,儋州 571737)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ollege of Appli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Hainan University,Danzhou 571737,China)

0 引言

目前,各个高校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为丰富课堂内容,很多本该在课堂上出现的素质训练也逐渐地被取代,被取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多做一些可以引起高校大学生学习体育兴趣的活动或体育游戏,而现行体育机制下,课堂上出现大学生晕倒等事件多有发生,军训初始15 分钟,有学生倒下;跑步800 米,有学生出现呕吐昏厥;升旗仪式上,有学生晕倒。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公告引发全社会的关注,大学生身体素质状态虽然有一定好转,但依旧没有改变体质状态缓慢下降的现状。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大学生体育课程设置并积极开展,但同时也产生一定的疑问,高校体育教育以高校体育健康为主线,以学习技能、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为主线还是以娱乐体育为主线,本文以此为线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提供一个参考。

1 高校体育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体育课堂内容多样化,身体基础素质缺失,体育精神缺失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第三条基本目标的要求: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部分。《纲要》是全面从大学生运动素质出发,不仅要求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更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大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现状,究其原因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逼迫体育教育课堂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是部分的体育锻炼,连锁反应直接导致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难度或强度的降低,或被趣味体育快乐运动项目所取代,缺乏了对学生身体及心理最好的磨练,所以“苦”“难”“累”成了体育高校体育课堂中常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相对困难的环节。如果没有更多的身体锻炼全面发展大学生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那么,就没有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就是体育精神。体育精神不仅包括以社会准则为内容的社会道德行为还包括学生个人意志品质为内容的各种心理活动。这也是目前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一个缺憾。

1.2 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目标及自主评价、反馈意识的缺乏 根据《纲要》内容的基本目标中的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仅要教会体育课堂的设置内容,还需要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信念,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积极乐观的心态,构建和谐运动;坚持锻炼身体,促进全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自身体育文化修养和体育观赏水平。除此,体育课堂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是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更对大学生课堂教育活动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在课堂上,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却忘记教会学生对自身身体锻炼的监督和管理,以及学生锻炼之后对自我身体状态的评价及信息的整理记录。

1.3 体育课堂课程选择及学生参与主体性原则 就目前学生对体育教育课堂项目的选择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其一,为加强自身体育修养,弥补自身不足,选择对自己有实用价值或兴趣最大化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其二,因为自身优势——运动专长,为获取高学分选择符合专长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其三,根据以往的经验,避重就轻,为不愿付出自己的努力而选择相对容易通过的运动项目课堂教学。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是相对的,关键在于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学生缺乏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相对于客体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在《教育学》中提到,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理性看待学生个体对体育的热爱程度,就会发现从小学到大学呈下降状态,体育活动是学生喜欢且不断扩展的身体锻炼,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育成为学生课堂的一个“包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2 高校体育课堂的建议

2.1 加强体育教育课堂内容对学生基础身体锻炼的设置,肯定学生运动会及体测的重视 体育运动历史悠久发展全面奠定其的重要作用,而田径项目由于自身特点发展为运动基础,也是运动之母,肯定田径课的主体地位;加强田径教育课堂的内容设置,为学生今后的运动打下坚定基础,体育教育过程除了直接效果——身体锻炼效果外,更要注重间接效果——体育精神的学习:坚持不懈以及超越自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体育精神的重要核心部分,不仅仅锻炼身体,更重要是磨练学生精神及意志品质的体现,是对学生未来在面对困难面对逆境,发挥一切能动性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田径运动会是检验学生体育锻炼的大型运动会,也是学生(运动员)建立自信、超越自我的效果体现;同时,学校认可及肯定学生在运动会中获得的荣誉和奖励,保证运动会的重要性,反映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在学校或同行中的地位,增强学生锻炼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必要性,各个学校都开展了相应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各地方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指南,督促学校、学生个人、家庭相互引导,使学生形成一个好的运动环境,以及落实到相应的工作机制中,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中,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公示制度为突破口,将学校体育与学生健康情况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下。在如此一个循环系统的引导监督下,相信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意志品质的磨练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2.2 对学生体育锻炼观念的引导,健全学生体育健康理论知识 高校体育课堂学生身体健康以身体基础素质为主,锻炼身体,磨练意志,端正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心态与心情,不能以一种教科书的方式教学,更多地教会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可以深刻理解体育教育活动不只是跑跑步,是一种终身运动的理念,发展兴趣的重要起点。体育教育课堂在教授当前项目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整个体育的全观,对体育文化精神理解,提高体育素养和欣赏水平;了解体育运动的流程,对体育最高盛会的了解程度,以及未来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保健、营养、预防损伤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体育运动观念,体育健康理论知识得以健全;同时辅助体育游戏,以增强体育运动乐趣,锻炼学生个人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2.3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体育作为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对话交流、并主动完成身体活动的一种媒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其一,指学生作为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体积极参与运动的主体意识,其二,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相互尊重、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努力完成的身体练习要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供独立完成运动的空间,促使学生自我健康运动意识的形成;教师坦诚相待、平等相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体育教育活动;其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发展水平是学生对外部环境和自身两者的联系和把握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的高低与教师对课堂氛围的营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创造一个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吸收知识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在对比新旧知识,构建自身学习的理解与看法,这样学生会感觉相对轻松,学习起来会更愉快。

[1]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教体艺[2011]4 号.

[2]教育部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

[3]孙庆祝,陈家起,陈培友.学校体育现代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17.

[4]王昆仑.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4):80-82.

[5]庞毓恩.学校运动会改革之我见[J].体育科技,2004(1):69-71.

[6]刘霞,黄波.基于主题性原则的学生体育意识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3):88-90.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大学生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