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原慈善事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4-09-15武非平WUFeiping

价值工程 2014年22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太原市太原

武非平 WU Fei-ping

(太原社会科学院,太原 030002)

(Taiy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aiyuan 030002,China)

0 引言

慈善事业是非营利、公益性的社会互助事业,慈善事业的发展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进步的发展水平。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城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老有所养、幼有所爱的阳光普照大地”①,对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太原,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1 太原慈善事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太原市慈善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募集慈善资金,救助贫困人群,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文明和谐”为原则,围绕助学、助医、助困、助孤、助老、助残和抗灾救灾等慈善项目,全市慈善工作在“巩固中提高,创新中发展”,慈善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慈善工作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太原市慈善总会先后被国家和省、市民政部门及中华慈善总会等相关机构授予“中华慈善先进机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山西慈善先进机构奖”、“太原市文明单位标兵”、“特殊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1.1 慈善捐赠逐年提升 十二五以来,太原慈善捐赠稳步增长。2007-2011年,各级民政部门社会捐助工作机构累计接收捐赠1.29亿元,其中接收定向捐款770.78万元,接收捐赠物资价值480.79万元,发放救助款1.22亿元。2013年,太原市募集慈善款物和助医费用4887.08万元,比2012年增长66%。其中太原市慈善总会接收捐款1235.52万元,接收捐物和医疗设备价值1946.41万元,接收助医费用700万元;太原十个县(市、区)慈善会接收捐款捐物1005.15万元。围绕助学、助医、助困、助孤、助老、助残和抗灾救灾等慈善项目,全市支出款物4659.17万元,救助贫困人群98758人次。

1.2 慈善捐赠领域更加广泛 太原慈善资源的分配更加广泛,善款的流向已从传统的扶贫助残、自然灾害救援以及老人、妇女、儿童等群体服务扩展到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领域,慈善捐赠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在医疗领域,2013年,由山西黄河医院、福建商会、莆田商会、生活文摘报、太原糖尿病专科医院、太原丽都整形医院、太原华美整形医院等单位共同发起设立“太原市慈善总会黄河大爱基金”,共募集善款101.5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和特困患者看病;“天籁列车”项目由华人慈善家、澳洲ABC纸业总裁魏基成先生发起创办,旨在帮助贫困听障患者免费安装助听器;经市县两级慈善会精心组织,已为太原市2000余名听障患者免费安装了助听器,支出费用300万元,使他们重返有声世界。慈善助医项目由11家爱心医院积极捐赠慈善助医费用700万元,所有捐赠全部用于贫困人群医疗救助;“慈善康明行动”救助项目由太原康明眼科医院组织实施,七年来累计支出助医费用665万元,免费为9.7万名贫困群众筛查眼科疾病,为2315人实施白内障手术,使他们重见光明。

在教育领域,“圆梦校园”助学项目支出91.2万元救助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贫困学子242名;“爱心手拉手”助学项目由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定向救助贫困学子596名,救助金额46.77万元。“技能扶贫”助学项目,太原慈善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学生308名,免收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共支出460.2万元,让贫困学子掌握一技之长,顺利实现就业,摆脱家庭贫困。

1.3 “慈善一日捐”活动成为捐赠重要平台 太原市“慈善一日捐”活动至今已开展了五年,前四年累计募集款物和助医费用1.53亿元,占到全市慈善捐赠总额的54%。“慈善一日捐”已成为社会各界参与慈善、奉献爱心的重要平台。活动受到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每年下发《关于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四大班子领导带头捐款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市直机关各单位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奉献爱心。2013年“慈善一日捐”活动,全市3234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31.4万名干部职工踊跃捐款,共募集慈善款物和助医费用4320.23万元,充分显示了太原人民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情怀。

1.4 企业积极投身慈善捐赠 近年来,太原市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投身慈善,奉献爱心。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扶贫济困领导组,制定了一系列内容明确,程序规范,资金到位,落实有效的慈善公益支持规划,积极参加赈灾、济困、助学等慈善公益活动,先后荣获全国“献爱心”捐助奖、“中华慈善突出贡献企业奖”、全国20家“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荣誉;2009年,一批爱心企业率先实行慈善定向助学。太原富士康、智海集团、太原中和房地产公司、百圆裤业等企业特设立慈善定向助学基金,救助贫困家庭学生;在2013年“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太钢、西山煤电、市供水集团等国有企业,山西百圆裤业公司、太原温州商会、智海企业集团等民营企业积极捐款、奉献爱心。其中黎城太行山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捐赠20套总价值1570万元的医疗设备,这是太原市“慈善一日捐”活动中收到最大的一笔慈善捐赠。

1.5 普通市民微慈善献大爱心 捐款有限,大爱无疆。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积极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奉献着爱心,彰显中华民族乐善仁爱的传统美德。一对中年夫妇每年捐款365元寓意天天做善事;署名“全为民”的残疾人,坐着手摇轮椅车到太原市慈善总会捐款200元;年已89岁的高龄夫妇已累计捐款3600元,又再次从退休工资中拿出1300元奉献爱心;一位在慈善总会救助下做了换肝手术重获新生的大病患者捐款100元。普通市民的爱心善举,温暖人心,感动龙城。

1.6 慈善救助扎实有效 太原市通过慈善助学、慈善助医、慈善助困、慈善助残、慈善助孤、抗灾救灾等慈善救助工作,情暖贫困人群,慈善救助开展扎实有效。慈善助学,全市共支出善款589.17万元,对1338名贫困学子予以救助。慈善助医,累计支出765.2万元,对1.2万多名贫困患者免费体检和诊疗治病。其中“爱心手术室”救助,共支出费用102万元,由爱心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免费手术治疗;博大医院为1336名社区居民免费进行体检,丽人医院为万柏林区贫困女性免费体检,减免治疗2683人,支出费用56.3万元;玛丽医院为194名贫困患者减免就诊、手术费用4.9万元。慈善助困,全市支出款物1625万元,救助贫困人群2.9万余人。其中“情暖万家”救助活动,在元旦、春节之际,全市统一部署,市县两级慈善组织采取重点救助和分级救助的原则,对贫困人群予以救助。市慈善总会对患大病的280户特困家庭救助135万元;对全市1215名企业困难职工救助110.7万元;对市直机关88名特困职工救助12.6万元;十个县(市、区)救助贫困人群11979户,救助金额943万元。所有救助款物严格按照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救助到户、发放到人。慈善助残,全国助残日之际,为体现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爱,市慈善总会举行了“慈善关爱,温暖童心”助残活动,对杏花岭区关心下一代培训学校救助2.3万元;慈善助孤,每年春节来临之际,市慈善总会均开展“温暖的家——孤儿迎春过新年”活动,为每名孤儿发放1000元的救助金,让孤儿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怀关爱。抗灾救灾,在2009年抗雪灾慈善救助中,市慈善总会第一时间拿出100万元慈善资金用于抗雪救灾,分别对小店区、晋源区2000户遭受雪灾的贫困家庭予以救助。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慈善总会抗震救灾接收社会各界捐款捐物1605.62万元。捐款全部上交省慈善总会和市财政局支援灾区重建,捐物全部运往四川灾区。四川雅安抗震救灾,市慈善总会将全市支援雅安抗震救灾的1058883.1元慈善捐款,及时、足额转交中华慈善总会,由中华慈善总会派工作人员深入灾区,对重建项目统一安排落实。

1.7 出台政策性指导文件,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的发展,将其作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来抓。2006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的通知》等8个指导性文件,全力推动慈善事业发展。历届市委书记、市长都出任市慈善总会名誉会长,市四大班子领导多次到慈善总会调研,指导协调全市慈善工作,并率先带头捐款,身体力行践行慈善,为太原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起了重要带头作用。

1.8 大力开展慈善宣传 慈善宣传紧紧围绕太原市慈善工作重点,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传播媒介大力宣传慈善理念,树立慈善典型,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慈善活动的浓厚氛围。在《太原日报》分别对“雅安地震”和“慈善一日捐”活动所有捐款单位予以公示,以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对“太原慈善网站”及时维护更新,编发慈善动态和募捐、救助信息,网站点击访问率达到45.5万人次;在《慈善公益报》以专题综述的形式对太原市慈善工作予以重点宣传;在“慈善一日捐”活动中,通过《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以及太原电视台、太原人民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对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与报道,使“慈善一日捐”活动深入人心,成为太原慈善募捐活动的重要品牌项目,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慈善活动中奉献爱心。

2 太原慈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太原市的公益慈善事业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与推动,社会各界的热情参与之下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2.1 慈善理念相对落后 太原是典型的内陆城市,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市民慈善意识普遍保守、内敛,相对于帮助陌生人,他们更愿意接济自己的亲戚和熟人。扶危救困的捐赠行为也多为单位、学校或街道组织,主动投身慈善的自觉意识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市民甚至认为,慈善救助是政府行为,捐赠款物是“富人”的职责,而没有认识到公益慈善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现代公益慈善理念的开放性、广泛性与社会化还未完全被普通市民所接受,人人参与慈善救助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2.2 慈善政策法规滞后于慈善事业发展 完备、系统的慈善政策法规体系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众多慈善法律法规条款,但大多较为宏观,国家层面的具有强大法律指导意义的慈善事业促进法还未出台。一些先进省市诸如江苏、宁夏、广州、上海、长沙,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相继出台了《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和《募捐条例》等推进本省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相较于这些先进省市,太原市用以指导和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则显得创新力度不足,已有的规章也多为提倡建议形式,且零散而笼统,可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慈善政策法规的滞后性阻碍了太原市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 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受郭美美事件的影响,太原市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直接后果就是慈善捐赠数额的下降。市民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提出严重质疑。在随机调查中,有近25%的市民表示今后不会再相信慈善结构,93%的市民认为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应公开、透明并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一是慈善机构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导致其向社会公示捐赠款项的来源去向成为一种道德约束而非制度约束,也为慈善机构的暗箱操作、滋生腐败埋下隐患。二是监督管理机制的薄弱,导致慈善基金从流入到流出的各个环节都缺乏严密的监督、问责和管理。规范的慈善机构运作,应每年进行严格的财务审计,其审计报告应向社会公示。从山西省来看,包括太原市在内的大多数地市级慈善机构均未就其审计报告向社会公示。

2.4 基层慈善组织发展薄弱 太原市覆盖市、县(区)、乡(街道)、镇(社区)的四级慈善组织网络建设还比较缓慢,基层慈善组织的规模、活动能力相对不足,慈善事业发展无法形成梯级效应,基层慈善组织的社会化募捐救助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此外,慈善资金的劝募方式也很不规范。资金劝募方式单一,且多为项目运作和一般募捐所得,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社会多头募捐、重复救助屡有发生,民间自发募捐社会款物也缺乏有效的法律监管。

2.5 慈善救助资金不足 慈善救助资金不足也是困扰太原市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太原市有15.6万城乡低保对象、3万多户特困家庭、1.2万名贫困残疾人需要救助;近10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救济;6700多名“五保户”、“三无对象”、孤儿需要供养,还有一部分因遭遇意外需要给予及时救助的家庭和个人,而有限的慈善资金还难以满足贫困人群的救助需要。

3 加快太原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弘扬和普及慈善公益理念 弘扬和普及慈善公益理念,政府应把慈善公益理念的宣传、教育和培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公民道德教育序列,以增强公民的慈善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成员参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学校应在德育课程中增加慈善理念、慈善行为、典型人物和事迹等内容,设定义工学时,培养学生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感;新闻媒体应开辟慈善公益专栏、专题节目等内容,大力宣传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诚信友爱、互帮互助的公益慈善理念,通过建立慈善排行榜、评选慈善之星等形式,表彰、奖励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参与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

3.2 创新和完善慈善事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慈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的不健全。促进太原市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就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首先,应借鉴先进省市发展慈善事业的宝贵经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慈善公益事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取消和完善已不适应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以保障慈善公益组织依法建立、依法管理、依法运行。其次,加大资金和政策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力度。应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慈善事业经费发展列入当年财政预算,资助慈善公益组织重点扶助特困家庭、贫困残疾人、低收入者等困难群众,以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公益救助的有效衔接。第三,创新和完善公益慈善捐赠的政策激励机制。应积极落实慈善事业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慈善机构的公益性捐赠,应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以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

3.3 加强行业自律,提升公益慈善组织公信力 一是慈善公益组织应加强行业自律,通过建立行业联合组织,制定慈善公益行业规范,加强人员、财务、项目、信息等管理,增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携手发展、共建慈善”的行业意识,提高慈善公益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二是加大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监督力度,定期对慈善公益组织开展的社会互助活动进行效益鉴定与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三是实行信息公开制度。各慈善公益组织应将善款募集和使用情况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并定期在指定媒体进行公示,诚恳接受公众监督,从而确保慈善组织在阳光下健康运行。

3.4 加强基层慈善组织能力建设 加强基层慈善组织建设对慈善事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应通过政策引导和能力培训,增强基层慈善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公益信誉好、服务能力强、业绩突出的慈善基金会、民办福利机构、志愿者协会等慈善公益组织,发挥其直接面对救助对象、了解需求、针对性强、运作及时等优势,以满足困难群众对公益服务与救助的需要。二是加强基层慈善组织能力培训,积极探索专职、聘用、义务相结合的用人机制,通过建立市县一级的慈善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对基层慈善组织提供专业知识培训与辅导,以形成扎根基层、自主高效的慈善组织运行体系。

注释:

①《2014年太原市政府工作报告》.

[1]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见,2006,12.

[2]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36-43.

[3]崔斌.慈善之光闪耀龙城[N].人民代表报,2011-6-18.

[4]徐顽强,庄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与作为[J].中国社会科学,2012(9).

[5]詹成付.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J].社会福利,2012(12).

[6]邓瑞.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3).

[7]石蒙蒙.中国红十字会与慈善事业信任度调查报告[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

[8]曲国丽,杨怀印.我国慈善事业透明化设计原则与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3(10).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太原市太原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太原清廉地图
人造太原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除夜太原寒甚
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おにのめにもなみ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