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油田A油层井网设计及适应性评价

2014-09-15孙成坤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井距产液井网

孙成坤

(中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地质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3513)

对于特低渗透油藏,合理的井网形式主要取决于裂缝组系与方位,井排和井距主要取决于裂缝及现地应力场造成的渗流各向异性[1],并与裂缝、基质的渗透率比值有关;从特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看,用不等距井网开发是一种必然趋势。采用矩形井网开发可拉大井距,缩小排距,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建立有效驱动体系,是特低渗透油藏有效的开发井网形式[4]。

1 A油层特点

A油层在沉积过程中受北部物源控制,物源供给不足,以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河道发育规模小,平面砂体相变快,连通性差,纵向上河道砂单层厚度薄。岩心样块孔隙度主要分布在10%~16%,空气渗透率一般分布在0.1~1.5mD,根据物性参数统计结果,A油层含油层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2]。从不同级别统计数据分析看,孔隙度小于15%的占到90.6%;从空气渗透率统计数据看,某油田平均为1.11mD,主要分布在0.1~1.5mD之间;含油性较差,含油产状以油浸、油斑为主;岩心核磁共振可动油饱和度测试结果表明,A油层可动油饱和度平均为21.8%,说明A油层流体流动性差,A油层流度只有0.16mD/mPa·s,开发难度很大[3]。为A油层规模化投入开发,建立有效驱动体系的合理注采井距及井网部署方法,笔者开展了某油田A油层开发试验。

2 A油层井网设计

根据裂缝监测结果,A油层以垂直裂缝为主,裂缝走向近东西向,最大水平地应力方位多在55~85°之间。A油层人工裂缝微地震监测结果表明,人工裂缝方位以北东向为主,分布在北东50.4~89.1°。试验区裂缝系统方向为北东50.4~89.1°,为使井网系统面积波及系数越大,驱替效率越高,试验区井排方向采用人工裂缝方向,即北东70°方向 (依据天然裂缝、人工裂缝研究的结果,以近似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即北东70°)为井排方向,同时考虑形成有效驱动体系[4]、经济井网密度[2]、储层砂体宽度及含水上升速度的要求,设计300m×80m矩形井网。

3 井网适应性评价

3.1 井网控制程度

从某试验区不同有效厚度水驱控制程度结果 (见表1)可以看出,试验区水驱控制程度较高,层数连通比例为67.2%,砂岩连通比例为73.0%,有效连通比例为74.6%,其中双向及多向连通比例为40.7%。从不同厚度砂体连通情况看,砂体规模越大,水驱控制程度越高 (表1),其中有效厚度在2.0m以上油层双向及多向连通比例为50.5%,有效厚度在1.0~2.0m的砂体双向及多向连通比例为29.8%。

表1 某试验区不同有效厚度水驱控制程度

从试验区注采井距与井网控制程度关系为随着注采井距的减小,井网控制程度逐渐增加。当注采井距为175m时,井网控制程度达到75%左右,井距进一步缩小到100m时,井网控制程度增加到81.5%,增加6.5%,增加幅度变缓 (见图1)。

3.2 储量动用程度资料

统计A油层目前产液情况,产液层数比例为49.1%,砂岩厚度比例为61.7%,有效厚度比例63.9%,从不同厚度分级动用情况看,单层有效厚度发育越大油层动用越好。其中有效厚度2.0m以上的油层层数、砂岩厚度、有效厚度产液比例均达到80%以上;有效厚度在1.0~2.0m的油层,层数产液比例为44.8%,砂岩厚度产液比例为51.3%,有效厚度产液比例44.8%;有效厚度在0.5~1.0m的油层,层数产液比例为42.9%,砂岩厚度产液比例为45.0%,有效厚度产液比例44.3%。

图1 注采井距与井网控制程度关系曲线

表2 A油层产液状况统计表

3.3 井间电测监测资料

某试验区井排方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平行,为北东70°,2012年对试验区7口井进行了水驱前缘测试,从测试成果,测试井的注水平面波及系数均较大,平均单井平面波及系数为0.44。注入水沿裂缝方向推进明显,实现了矩形井网、线性注水开发。

3.4 吸水资料

通过分析A油层连续三次的吸水剖面资料,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油层动用情况变好。在测试压力上升的情况下,有效厚度吸水比例由初期的48.8%上升到目前的79.9%,上升了31.1% (见表3)。主要原因是由于随着注水压力的上升,地层微裂缝开启,吸水能力变强。从水井指示曲线看,当注水压力上升时,曲线向水量轴偏转明显,吸水能力变强 (见图2)。

表3 A油层三次吸水状况统计表

图2 XX井吸水指示曲线

3.5 数值模拟

由于A油层渗透率低、渗透通道细小,存在着压力梯度,其渗流特征为非线性渗流,并存在着较强的压力敏感性[1]。针对A油层地质特点,考虑压敏效应,即油藏的孔隙度、渗透率随净上覆压力的改变而变化,建立了非线性渗流模型[4]。根据井网部署形式建立了矩形井网的地质模型[4]。模拟不同井网条件下不同时间压力梯度的变化规律。开发时间相同时,井排距越大压力传播越慢,油井见效也相对较晚。计算结果表明,300m×80m井网进行开发过程中水驱见效快,剩余油分布面积最小,开发效果最好。由数值模拟计算采出程度看,井距越小采油速度越快,相同生产时间下的采出程度越高,300m×80m井距采出程度最高。结合地层压力梯度分布可以看出,排距为80m时,井距为300m的条件下,已经建立了有效驱动压力体系,角井受效明显。因此,某油田A油层矩形井网布井方式下合理井排距在300m×80m,当井距超过400m时,排距超过120m时,油层不能得到动用。

4 结论

1)试验区不同有效厚度水驱控制程度较高,有效连通比例为74.6%,其中双向及多向连通比例为40.7%。储量动用程度达到63.9%,其中2.0m以上有效厚度产液比例达到89.5%。

2)井间电测监测表明,注水前缘推进均匀,平均波及系数达到0.44。通过分析连续的吸水剖面资料,油层动用情况变好,有效厚度吸水比例由初期的48.8%上升到目前的79.9%,上升了31.1%,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3)数值模拟跟踪结果表明,试验区井排沿裂缝方向的300m×80m矩形井网,是适合A油层低孔、低渗油藏的开发,能够有效地降低启动压力梯度,建立有效驱动体系。

[1]翟云芳 .渗流力学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李道品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3]黄延章 .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4]吴柏志 .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理论与应用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井距产液井网
考虑多因素的多层合采产液量劈分模式研究
靖边畔沟长6油层采油制度效益研究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合理注采井距研究
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合理井距优选
志丹油田双707井区水平井开发及井网部署方案研究
渤海J油田化学驱无因次产液指数的变化规律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各向异性油藏菱形反九点井网合理井排距研究
断块油藏高含水期油井产液结构优化方法
基于油藏流场强度的井网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