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中社会实践课程的实践探索

2014-09-15兰瑛

广西教育·D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博物馆活动

兰瑛

编者按:自从2012年秋季学期我区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高中新课改后的八大学习领域之一,以唯一没有统编教材支撑的学习领域身份,正式进入了我区各普通高中的课程序列,给师生的教学、学习生活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面对该项课程缺师资、缺教材、缺活动场地等诸多困难,自治区教育厅高中课改办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专家指导组,并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了5所该课程课改实验样本学校。两年来,专家指导组成员认真领会课程精神,深研课程理念,深入样本学校进行课程实践调研、指导,并以“广西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研究”的研究课题为载体,组织专家指导组成员和样本学校骨干教师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及社区服务方面实施该项课程,如何把民族地域文化融入该项课程资源的开发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提炼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方法与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一门“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开展多样化的实践学习,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皆为必修课程,三年需修完总共23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社会实践是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在教育本体价值失落,学生的生活世界被“殖民化”的背景下进入新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负载起了“重拾失落的教育本体价值,让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使命。它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两年的课程实施过程中,5所样本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总结出了下面一些有效的做法。第一,宣传发动,让课程理念走进师生家长的内心思想指导行动,理念主导实践。在课程实施之前,各普通高中学校应通过培训,让全体师生、家长明确社会实践课程的理念、目标。只有让师生及家长明确了课程的理念、目标及学生认真参与活动的益处,在思想上认同了社会实践课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师生与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确保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觉参与、积极行动并努力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为以后的社会生活积累必要的知识和经验。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对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书本知识有一个练习的机会,为以后融入社会生活做好铺垫和准备。社会实践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综合能力、生存能力四大能力。社会实践课程没有统编教材,需要学校和学生自主研发,它摆脱了教学大纲的束缚,倡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动手、动脑,自主参与、体验、合作,既巩固所学、吸收新知,又发展智力、增长才干。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很自然地要离开书本,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并通过融入社会、贴近自然、感触生活等来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尝试解决所发现的社会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反思社会现象,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参与、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等过程,将所学的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培养求真精神和务实品质,全面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二,科学规划,让课程实施井然有序、系统高效社会实践课程不仅要立足于学校实际,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而且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办学特色的统一、地区特点和学生需求的统一。它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选择那些基于问题解决的问题驱动式设计,通过基于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选定课题、制订方案、收集资料、调查访问、考察实验等科学探究的技能,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目前,大多数学校将社会实践的内容划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行业体验活动,包括军训、农业劳动等;二是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值周班、学生会、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校园报刊、校园广播站等校内社会性活动,以及学校节日、社团、成人仪式等校内主题教育活动;三是社会调查,包括“全国重点大学”参观考察活动、“红色之旅”传统教育活动、“夏令营”活动、春游活动、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校际互访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学校精心组织策划,周密协调安排。以防城港市实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防城港高中)为例,该校作为我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样本学校之一,在该课程实施之初便整体规划了学校一届学生三年的社会实践课程(见上表)。值得一提的是,防城港高中的小作家协会,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如读书交流、写作竞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编辑校报、出版协会刊物《海韵》、开展知识竞赛和社团文艺晚会等活动,用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作文竞赛训练学生的创作能力,读书交流提升学生交流、沟通的技能,演讲比赛训练学生的演说技能等。小作家协会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社团内部及全校范围内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让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了个性与特长的培养,找到了生活自信,展现了自我风采,坚定了人生信念,形成了科学的价值观。家长、老师纷纷为学生们点赞。防城港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规划科学合理,实施井然有序且系统、高效,不仅使课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充满了创造的活力。第三,精心设计,让课程内涵丰盈、充满活力社会实践课程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用心指导,为学生高质量地开展社会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宁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南宁四中),也是我区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样本学校。该校与广西博物馆毗邻,在充分挖掘、利用周边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该校以广西博物馆为载体,以广西博物馆的优秀历史文物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给师生发展自我、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为了使学生成功地完成社会实践课程,南宁四中历史组的老师们首先指导学生在博物馆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博物馆有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去获取知识,开展实践研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们围绕着“镇馆之宝的翔鹭纹铜鼓(西汉)为什么被国家一级藏品专家一致认定为国宝级藏品?”“羽纹铜凤灯(西汉)是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新航站楼的设计原型,它具备哪些世界领先的设计理念?”“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花山岩壁画(战国—西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千年之谜?”“为什么广西合浦被认定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等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展课题研究,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并通过向博物馆专家和指导老师求教,学会了文物观察、拍照存档和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还学会了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在这一个个逐步实现的“学会”过程中,他们的能力与思维得到拓展,对家乡的认识与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随着学生对博物馆内涵了解的加深,广西先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展示的“广西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不少学生对参加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南宁四中抓住契机,当即成立了广西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对学生志愿者开展了校内培训,如聘请广西电视台的主持人给学生培训普通话,邀请广西博物馆的优秀解说员在展厅实地为学生作示范指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在讲解技巧、讲解发音、讲解礼仪、讲解博物馆常识及实地解说等方面均有了很大进步,部分学生还通过了博物馆的考核,正式成为博物馆的义务解说员。每当双休日有游客参观博物馆时,南宁四中的学生义务讲解员便会十分专业地为参观者进行讲解。学生们在这个岗位上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胆识,提高了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深刻理解了奉献的内涵,真切体验到了为他人服务的快乐。2012年,该校的“广西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荣获第四届“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殊荣。一位参加过广西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后的感悟中这样写道:“在四中竟有这样一门课,让我如痴如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它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为它上下求索,不耻下问。这门课就是我们喜爱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南宁四中的社会实践课程做得很用心,课程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充满活力,成为了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第四,多方关注,科学管理,让课程健康发展社会实践课程的设置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作为一门课程,它不只是学生在课余从事的一些简单的社会活动;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它有自己独特的课程目标与价值属性。社会实践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地方与学校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实践创新。我们在调研的时候发现,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到位,有应付嫌疑,甚至有学校“帮助”学生弄虚作假挣学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课程时,任务布置下去了,却没有认真地指导、检查,导致学生填写学分认定评价表时只能落得“一片空白”;也有不少学生的评价表,是先盖公章,再随意填写内容,可以明显看出学生根本没有去参加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出现上述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层面看,是学科建设薄弱,存在管理漏洞;从学生及家长层面看,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家思想上不够重视;从社会层面看,是不少单位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够重视、不够支持。因此,要让社会实践课程充分体现学科价值并健康发展,我们的学校、家庭及社会必须共同关注、齐抓共管。首先,学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要参与学科规划的制定,组建学科教师队伍,落实课程的实施时间,制定课程实施管理规则、安全保障措施及评价标准;学科教师要制定活动计划,加强学术研究及活动指导;学生要积极参与,主动实践。其次,家长要更新观念,配合支持,要意识到学业成绩并非衡量孩子能力的唯一标准,要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进而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再次,就是要号召社会各方力量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不只是学校的事,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给予足够重视,社区、居委会要配合提供实践的场所等。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都来热心支持该课程,我区普通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深入持久、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博物馆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博物馆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
露天博物馆
普通高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