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之美

2014-09-15惠军明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4年29期
关键词:花落品味羊肉

惠军明

选文1 欣赏美

品 味

蒋勋

“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机会很多。觉得一个人很美,一片风景很美,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听一段乐曲,心里感动,也都可能说:“很美。”

《说文解字》从字源上批注“美”,把“美”上下拆开,解释成“羊大为美”。

近代研究美学的学者,有人认为“羊大为美”,指的是人类最初吃羊肉的快乐。“美”这个字,因此应该起源于味觉。

这一派学者的理论,到目前为止,并未获得美学界一致的同意。一般人也以为,目前我们用到“美”这个字,还是有比较多“精神”“心灵”的内涵。觉得一个人很美,觉得一片风景很美,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心情上愉悦丰富的感觉,似乎与“吃羊肉”的快乐有所不同。

“美”这个字,由“羊大”二字合成,是否与吃羊肉有关,在美学领域还有争议。

我们凝视一个人,觉得这个人很美,他或她的一颦一笑,都变成牵挂,有时对方并不知道,只是自己私下欣赏,心里也满是喜悦。我们面对一片夕阳,看到西天上刹那色彩灿烂的变化,我们看到的仿佛不只是风景,同时也看到了所有生命完成自己时的庄严。春天走到山上,看到满山花朵的绽放,忍不住欢欣鼓舞,想放怀尽情地大叫几声。偶然在宁静的夏夜海滨,一抬头看到满天繁星,心中忽然好像被许多喜悦、惊讶充满,竟然可以热泪盈眶。

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是物质,没有实际利益,但是,情动于中,留在记忆深处,久久不能忘却。

“美”好像是心里埋藏很久的记忆,搁置在角落,连自己也忘了,却忽然被触动,深藏底层的生命,一时被呼唤了起来。

吃羊肉,当然有快乐,不只吃饱肚子,也在口腔间留有许多滋味。但是,“吃羊肉”的滋味,毕竟与许许多多内心深处极其复杂的心灵变化有所不同。近代美学因此更精细地分别,把口腔上官能的快乐称为“快感”,而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构成“美感”。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的确,“美”使生命充实了起来。

一个人,如果在饥饿的时候,吃一顿羊肉,无疑是非常大的快乐。空空的胃,被食物充满,一定也是“充实”的满足。但是太过饥饿的时候,狼吞虎咽,甚至饥不择食,就只有感官上的充实,可能连口腔里的滋味都品尝不出。

“品尝”,因此并不等于“吃饱”。

物质缺乏,太过饥饿的社会,人如同动物,只满足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吃到饱”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在脱离饥饿阶段之后,一直停留在“吃到饱”的满足,口腔中所有复杂的味觉潜能都无法开发。吃得粗糙野蛮,品尝不出酸甜苦辣咸的丰富变化,也就品尝不出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西方人讲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常常用到“taste”这个词;中国从东汉以后,特别重视“品”:欣赏诗的书叫“诗品”,欣赏画的书叫“画品”,评论人物言行举止性情,叫作“人品”。“品”,也就是“品味”。“品味”两个字都与“口”有关,但已不是用来吃到饱的“口”。

“品”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一定是说口腔的味觉有了不同层次的需求。生活有品味,生命有品味,还是要有比“吃到饱”多一点精神心灵上的满足吧。

一个人没有“品味”,即使财大气粗,仍然是精神上的穷人。一个社会没有“品味”,物质越富有,精神越是困窘空虚。

(选自《此时众生》)

美是什么?是口舌的快感,还是视觉的享受,古往今来一直众说纷纭。作者认为:许多生命中的美,并不在于物质,而在于精神的层面,心灵上丰富的满足才称得上美感。文章深入浅出,行文自然,内蕴深厚,读之如沐春风,如荡轻舟,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1.文章说了哪两种没有品味的情况?

2.我们如何才能品味出美?试探究。

选文2 追求美

生命的一抹

郭枫

少年时,总喜欢站在山上听风响,躺在原野上看雪飞,日子过得轻轻忽忽的,像梦,一切都令人陶醉,一切都美。

什么叫作美呢?那时还说不出来,生活在北国的原野上,只觉得天地无限辽阔。早春,在潮润润的泥土上,踏着刚出芽的青草,心头便充盈着战栗的喜悦,要是在田野间找到一朵初绽的小花,更能呆呆地凝视老半天,仿佛怕亵渎生命的神圣,想采摘却又不敢采摘。秋天的时候,那莽莽的大平原真使人惊奇!从天上到地下,缤纷的色彩每天都有不同的变化,尽够眼睛忙的。等到西风渐紧,黄叶辞枝,我总有无端的感叹。

稍渐成长,我流离在连天的烽火里。可怪的是:我竟没觉得有多少颠沛的痛苦,却暗暗欣喜能趁此饱赏山河的景色。

石头城苍凉的落日,西子湖柔美的夜月,扬子江滚滚的流水……更难忘的是那一次,我徘徊在湘江的岸边,一泓秋水,蓝得像镜子似的明澈;对岸的山峰,红叶已灿烂成一片云霞。在澄亮的秋光里,孤村隐月,渔歌悠缓。这岂非神仙境界?于是,便发下了心愿:将来要偕同二三知己,归隐于此,数亩田、几架书、一卷诗,生活像舒卷自如的云彩……

在人海中打拼了三十多年,依然那么天真或者说依然那么痴傻啊!在需要勒紧腰带的日子里,仍不相信金钱的作用;在儿女成行的年纪,还要去崇拜诗,去迷信美,让许多繁华的机运从指缝间漏过而毫不动容,却常常对于掠过心灵的感受费尽心神去捕捉。有人说:“入世深些年龄大些,思想就会成熟。”这句话的真实性让使我怀疑,为什么历尽沧桑,我的心灵仍然像孩童一样拙稚呢?

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土地,我也能欣赏老半天。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缕明丽的阳光,一刻恬然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甘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少年时,我喜欢阅读名人的传记,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知识。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沉默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溢耳。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如果说美是真理,美是永恒。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选自《九月的眸光》)

生命是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探寻它的真谛。人的一生是如此短暂,我们需要保持怎样的人生态度,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来最终抵达生命美的本质呢?作者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理解:“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欲望越多,世俗的烦恼也越多,简单一些,超脱一些,淡然一些,我们才会更接近生命美的本质,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

1.简要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2.同样生活于尘俗里,为什么美的境界常伴作者左右呢?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出一种作简要赏析。

选文3 感受美

花落的声音

张爱玲

家中养了玫瑰花,没过多少天,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花落的声音。起先是试探性的一声“啪”,像一滴雨打在桌面。紧接着,纷至沓来的“啪啪”声中,无数中弹的蝴蝶纷纷从高空跌落下来。

那一刻的夜真静啊,静得听自己的呼吸犹如倾听涨落的潮汐。整个人都被花落的声音吊在半空,尖着耳朵,听得心里一惊一惊的,像听一个正在酝酿中的阴谋诡计。

早晨,满桌的落花静卧在那里,安然而恬静,让人怎么也无法相信,它曾经历了那样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玫瑰花瓣即使落了,仍是活鲜鲜的,依然有一种脂的质感,缎的光泽和温暖。我根本不相信这是花的尸体,总是不让母亲收拾干净。看着它们脱离拥挤的枝头,自由舒展地躺在那里,似乎比簇拥在枝头更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丽。

这个世界,每天似乎都能听到花落的声音。像樱、梨、桃这样轻柔飘逸的花,我从不将它们的谢落看作一种死亡。它们只是在风的轻唤声中,觉悟到自己曾经是有翅膀的天使,它们便试着挣脱枝头,试着飞,轻轻地就飞了出去……

有一种花是令我害怕的。它不问青红皂白,没有任何预兆,在猝不及防间整朵整朵任性地鲁莽地不负责任地骨碌碌地就滚了下来,真让人心惊肉跳。

曾经养过一盆茶花,就是这样触目惊心的死法。我大骇着,从此怕茶花,怕它的极端与刚烈,还有那种自杀式的悲壮。不知那么温和淡定的茶树,怎会开出如此惨烈的花。

只有乡间那种小雏菊,开得不事张扬,谢得也含蓄无声。它的凋谢不像风暴,说来就来,它只是依然安静温暖地依偎在花托上,一点点地消瘦,一点点地憔悴,然后不露痕迹地在冬的萧瑟里,和整个季节一起老去。

(选自《华商报》2014年4月13日)

张爱玲善于以一颗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的心和冷静清醒的眼光观察世俗人生,从日常琐屑中发掘题材,并融入自己的身世感悟,体味人生的哀乐,涂抹出苍凉的人生底色,却又不完全绝望,仍有着生命的执着和美感。正是她的细腻,让她倾听到了花落的声音;正是她的敏感,让她将花落写得唯美而令人心醉。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文章表面写花落,其实写的是人生,是生命。

1.作者以优美的笔调写了六种花的凋零,请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赏析其妙处。

2.文章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文中的花是女人的象征,不同花的落花方式是不同女子的结局。请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猜你喜欢

花落品味羊肉
“扒羊肉”
开春食羊肉,滋补健体
冬补一宝 羊肉
品味桂峰
盈盈花落,洁白的念
品味四季
花落不知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