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产品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4-09-15李维
李维
每到周末,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袁女士,都会雷打不动地开车来到新世界女子百货商场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从蔬菜瓜果,再到奶肉蛋禽,每次她都会大包小包地为全家人采购一周的食材。
10元一斤的应季绿色蔬菜、30元一袋的面包、50元一罐的果酱……虽然这里的价格普遍偏高,但销量却相当可观。在袁女士看来,这里的食材能让家里的两个孩子吃得放心。
最近,袁女士从朋友那儿听说,有机食品的认证流程其实很严格,每一个环节都有着近乎苛刻的标准。袁女士也发现,每周自己赶的这个集虽然名字叫“有机”,但在这里,也只有一小部分产品是获得有机认证机构认证的。于是袁女士心里犯起了嘀咕:这些花高价买来的所谓的有机食品,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噱头,达不到严格的有机标准?
有机食品被认为是安全等级最高的食品门类之一,正在引领食品消费市场的新时尚,并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和袁女士一样,随着对有机产品了解的增加,面对关于有机产品的种种说法,人们从最初的热衷,到如今的顾虑重重,甚至开始怀疑有机食品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有机农业面临信任危机
有机农产品标准和生产过程,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是对食品安全的保障,都是未来重要的发展趋势。尽管很多人对有机食品的了解还只是一知半解,但大家起码都知道这些身价几倍甚至十多倍于普通食品的有机食品,生产环境优良,不用化肥、农药,长期食用有益健康。
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有机”的内涵和知识还了解得不够,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和监管过程知之甚少,导致人们对有机产品产生了普遍的怀疑心理,也给不法分子造假售假留下了可乘之机。
北京市小毛驴市民农园副总经理黄志友告诉记者,由于消费者普遍对有机产品的概念、生产过程以及政府的相关监管工作了解不够,使得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真伪和质量安全产生怀疑,有机产品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和有机食品刚走进人们视线的日子不同,如今,人们对于有机食品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但又不全面,加之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大,因此,对它们的疑惑和顾虑就增多了。”黄志友说。
在家乐福超市的蔬菜柜台里,被冠以“有机”的品种琳琅满目,黄瓜、西红柿、韭菜,应季蔬菜种类齐全。然而在这些注明“有机”字样的蔬菜中,却有很大一部分没有“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标识。
记者在淘宝网搜索“有机”字样的商品,符合关键字的产品有近80万个。而在其中的有机食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获得“中国有机产品”的认证。
农业部环保所专家张壬午认为,如今,从政府到企业再到个人,全社会都面临着信任危机,而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信任问题。在他看来,人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不信任也是信息不公开、交流不顺畅造成的。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农环办负责人孔源认为,对任何事物的判别都不能简单化和绝对化。“人们现在对于有机农产品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适用标准、监管体系和监管工作还不了解,就盲目地、跟风似地选择不相信一切有机产品,不相信一切有机认证,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迷信式 的不信任。信任的基础是了解,而沟通是了解的基本途径。人们之所以对有机产品不信任,是因为不了解,而通过沟通,则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疑虑,加深了解,并由此建立信任,从而进一步促进有机产品交易的扩大和市场的成熟。”
是什么让人们产生怀疑?
据孔源介绍,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有机产品的监管,提高了认证和生产的行业门槛,修订了相关管理办法,可以说,国内对于有机食品的认证和生产的监管制度是相当严格和规范的。去年底最新出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统一的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完成了升级换代。
“我们国家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而且国家有关部门还在不断对认证的管理办法进行完善,对于农产品从产地、生产、流通的各环节,都设定了很严格的标准。”孔源说,“据了解,国家认监委组织的监督抽查中,通过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合格率都在九成以上。可以说,获得有机认证标识的农产品名副其实的概率是很高的。”
然而,更为严格和全面的监测,势必造成认证和管理成本的提升。检测、认证费用的提高使很多农户尤其是中小规模农户难以负担,从而影响了申请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一个小农场的每个品种都认证下来差不多要几万元,由于认证过程复杂、费用较高。”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组织者常天乐说,“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市集也没有经过认证。”
在成本和利益的现实驱动下,很多人抛开认证机构自己冠以“有机”名号,有些人甚至铤而走险,对认证进行造假。于是,随意标注“有机”,甚至花钱购买认证的个案并不鲜见。
在一些专家看来,信任危机的一个原因是政府对有机农产品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足。
北京富平创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执行总经理张星认为,虽然国家对于有机农产品行业很重视,但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毕竟有机产品涉及生产、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我们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行业管理体系和机制,不断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此外,有人认为,目前国家对于农产品的分段监管体制,也容易出现一些监管的边缘地带和模糊地带,给提高监管效力造成了困难。
如何重塑信任?
那么,应该如何让人们重拾对有机产品的信任呢?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杜相革告诉记者,首先要解决有机产品生产和产品质量问题,要加强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由于有机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禁用化学合成物质,势必要求更高的生产技术与之配套,只有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解决这些技术问题,才能使有机农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长期以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监管机制体制,生产、认证、消费者各环节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有机食品产业保持着平稳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很多人看来,应进一步完善从土地到餐桌全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营销、认证等环节的监管体制和机制。
“政府应该通过更为有力的监管,对消费者进行更积极的宣传和引导,逐步消除公众对有机产业疑虑。现阶段,我们对于有机农产品的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加强监管加工和流通环节。”黄志友说。
食品安全专家董金狮也认为,对有机食品的监督,包括对生产企业的监督,也包括对认证体系的监督,两方面的监督都要到位。
“同时,国家要进行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调控,针对有机农业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有机产业的相关发展规划并对其发展进行引导,对开展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孔源表示。
黄志友也表示,要想提高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就要更为关注从事有机产品生产的农户的利益,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有机农产品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我们的科研机构应该开发对农民普适的技术。要对农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建立起相应的服务体系,对他们的进行指导。同时,对于有机市场应该建立多元的评估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进行分类,给人们更多的选择余地。”他说。
孔源认为,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沟通交流手段,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比如应该鼓励消费者、志愿者等参与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监管,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和了解有机食品的生产流程。有机产品生产农户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生产过程进行在线实时播报,搭建起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增进了解,消除误解,建立信任。”
(责编:张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