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人物“行动”起来?

2014-09-15曹雨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4年32期
关键词:行动学海杏儿

聊坛主持:各位好友,很高兴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聊一聊描写人物系列话题——动作描写,欢迎大家的参与!

学海乐舟:今天我也加入作文聊天室,希望得到各位的精心指导!我习作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自我感觉还可以,可老师评价“描写机械刻板,毫无生气”,请各位帮我诊治一下,好吗?

我不情愿地站起来,拿着数学书走到黑板前做题。我还把粉笔都弄断了几次。本来很简单的数学题,却用了十分多钟。

聊坛主持:读了这段话,我感觉像在看“连环画”,人物动作之间缺少连贯性。你只客观机械地摹写“我”做了些什么,而没有详细写出“我”怎样做。

曹雨老师:我来帮你诊治,你要想办法把每一个动作连缀起来,形成流动的画面。

聊坛主持:曹老师所言极是,要增加具体的动作描写,把“怎样做”的过程写清楚,变成精彩的、有动感的“录像片”。

孟晓琴老师:这段话如果增加“不情愿地站起来”后的动作,就能克服“连环画”的弊端。如可以这样写:“我拿着数学书慢腾腾地走上讲台,在粉笔盒里漫不经心地选了一支又一支的粉笔,写了擦,擦了写,折腾了老半天。”

聊坛主持:作家莱辛说过:刻画人物主要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只是机械地临摹人物的动作,那人物就成了没有思维的“木偶”。各位一定都带来了许多精彩的动作描写的片段,请展示出来吧!

淑媛老师:我这里带来一个小段,大家看看写得怎么样。

他吮着笔,走到老师跟前,拔出嘴中的笔,微笑着点点头,向老师请教。他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又不自觉地把笔放进了嘴里,听得入迷时,笔就像用吸尘器一样在嘴里搅得频率更高,似乎要把灵感和思维从那个角落搜索出来。听完老师的讲解,他仰仰头,又点点头,似乎有所领悟,但那支可怜的笔还在他嘴里塞着,像是怕老师刚教的知识从嘴里跑掉似的。

学海乐舟: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这位同学咬笔思考的情态和习惯,十分真切。我思考问题时也有这样的习惯。

曹雨老师:嗯。上面的片段运用“特写”刻画了人物的动作,我这里也有一个“特写”镜头:

她大着胆子把一颗还没有熟透的青杏儿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用前门的牙齿悠悠地咬了一下,顿时她像被针扎痛了似的扭歪了脸,眼睛紧紧闭上,老半天也不敢再嚼下去。

小作者运用“特写式”,抓住“她”咬青杏儿时瞬间的动作——“放”“咬”“扭歪”“闭”等词语,从侧面告诉读者青杏儿“酸”的程度,这真是一段巧妙的动作描写。

淑媛老师:其实描写动作的方法还很多,请大家看这一个片段:

“哎呀!我的卷子丢了!”说罢,她便像龙卷风一般把书包里的书本一件一件地扔到地板上,眼睛不停地扫射着抛出的书本,嘴里还不停地唠叨:“卷子究竟躲到哪里去了?”当搜索一无所获时,便失望地站起身,双手叉腰,眉毛紧锁,嘴撅得都能拴头大毛驴。此时你若想插句话,她定会扬起纤细柔嫩的手,重重地落在你最疼痛的部位,非叫你叫妈喊娘不可。

这段话用动作和语言写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急躁而泼辣。

学海乐舟:想不到动作描写也有这么多方法,让我大开了眼界。

聊坛主持:掌握了这些方法还不够,还要做到:一细观察。就是观察要细致入微,要善于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来反映人物的心理;二精选择。就是精心选择富有个性化的动词,通过描写人物习惯性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三巧刻画。就是在描写人物时要善于抓住人物连续性的动作,使描写动感传神。

学海乐舟:今天的收获真不少,谢谢各位老师的指点。

猜你喜欢

行动学海杏儿
杨庄的杏儿熟了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山杏儿
朱建中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颜学海:把握投资创新与模式创新的连接点
幸福耳光
找个地方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