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民主”带来三大转变
2014-09-15胡森林
胡森林
1905年,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发电机本身只不过是将储藏在肮脏发电室里那数吨劣质煤炭中潜藏的热能传递出去的精巧渠道而已,但对我来说,发电机是无限可能的象征。”亚当斯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电的使用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更大便利,此前尽管热机早已广泛运用,但让人感到为难的是,功率再大的热机也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只有电的诞生,才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分配和使用动力。
电是二次能源,可以经由多种原料生产得来,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极易运输,只要在发电地和用电地之间架起电缆和电线,合上开关,就能获得想要的动力。因而,电是能源转换中的一种重要中介。国际能源署(IEA)认为,21世纪的世界能源结构将以电为框架,大部分能源都将转化成电再加以使用,电成为能源基础平台和能源系统优化的核心。
在所有的能源类型中,电最具有民主性、普适性和普惠性,不管什么发电方式,什么用电方式,你都看不出这些电之间有什么区别,能够区别的只是“有电”和“没电”。电的这一特性,为人类第三次能源转型提供了一种极富可能性的路径,即以电为中心,围绕更清洁经济的发电、更安全高效的配置、更便捷可靠的用电展开,将各种用能方式、用能主体、用能区域高度连接在一起,从而呈现一种“能源民主化”的图景。这一“能源民主”进程涉及与能源相关的权力结构、生产区域、生产主体、使用方式、能源品种以及驱动力量等多个层面,总体而言,将呈现三个特征:去碳化,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去中心化,从精英能源到大众能源;去资本化,从资本主导到资源主导。
去中心化 : 从精英能源到大众能源
在世界范围内,能源生产正呈现中心分散的趋势。以最主要的能源品种石油为例,中东国家尽管仍然掌握着大部分资源,但中东之外的石油产量正在不断上升,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带来了国际能源格局的深刻变化,加上俄罗斯的天然气、委内瑞拉的重油、加拿大的油砂、巴西的深海等油气资源,世界油气地缘政治正在重塑,非OPEC国家的油气生产比重不断上升,生产重心西移、消费重心东移的态势已然清晰。这一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传统油气生产国的市场份额和价格影响力不断削弱,消费国的主动权越来越大,世界石油地缘政治越来越呈现从资源地争夺向消费地争夺转变。虽然从长期来看石油供需仍然偏紧,但可以预见的是,越是油价高企,越会促进中东以外储量的开发。世界能源供应多元化的趋势将使生产者为主导的局面有所改变。而这一变化的间接影响则在于,在能源格局和各种变量综合作用下,当今与未来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在发生裂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在于,美国将越来越难以通过中东能源战略影响全球能源和政经格局,而且是随着双边和多方石油合作的增多,以美元为石油结算货币的格局也将受到冲击。能源领域正在上演“去霸权化”的进程,美国霸权的逐步终结推动能源民主化,有望带来国家权力之间更加扁平化的全球关系。
具体到一国范围内,能源生产主体也将更加多元。能源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禀赋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全世界石油行业中,只有美国是充分市场化的管理体制,石油公司属于私人部门,有成千上万的石油公司共同参与竞争,小公司承担风险、孵化创新,大公司将创新的技术和模式发展成产业,这种市场结构和创新机制使得近百年来石油行业绝大多数创新技术诞生在美国,“页岩气革命”也唯独在美国发生。而在大部分国家,石油均采取国有化的管理方式,形成高度集中的石油工业基础结构,越是油气资源丰富的国家,政治经济进程以及民主发展越是滞后。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属于“精英能源”,它们只在特定地域出现,需要大量资本和强有力的控制体系对其进行开采、加工与运输,还需要武装力量以及持续的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安全,从而形成大集团、产业大亨、集权式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垂直一体化开发和供应模式。这种垄断或专营体制以及产业的资本密集型特性,使得在传统能源时代,容易从体制中滋生排斥民主、排斥资源分享的内生力量。
新的能源革命将改变这一现状。依靠技术的进步和产业模式的创新,给每个人创造了平等获取能源的机会,这种普适性创造了能源民主的基础;每个家庭、每个社区甚至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型的能源工厂,打破对能源生产的垂直垄断,创造能源民主化的前提。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描绘了这样的蓝图:“人人开发能源、人人控制能源、人人享有能源、人人获益能源,人人成为能源的主人。”由此可见,未来的能源发展模式是民主化和去中心化的,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公民社会的建设,能源民主化将形成水平分布和网络扩散式的合作式能源开发与使用架构,这将从根本上重建社会网,使其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进而衍生出一种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去碳化:从高碳到低碳
从能源自身的发展和演进来看,也将出现能源品种多样化、能源使用方式多样化并呈现从高碳向低碳演进的趋势。化石能源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但随着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靠传统能源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迫切需要减少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实现能源组合的多样化和低碳化,因此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变革将不可避免。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新能源具有可再生、无限量、无污染以及分布广、密度低、波动性等特点,采用分布式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地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2010年7月IEA发布的《能源技术展望2010》报告认为,初步迹象显示,全球正在经历一场能源科技革命,将对今后数十年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能源科技创新与空间技术、人工智能并称为世界三大尖端技术之一,它既可以表现为全新的科技创新(如氢能、地能、太阳能等),也可以表现为原有科技的改进与突破(如洁净煤技术、二氧化碳CCS技术等);既可以表现为单一技术的创新,也可表现为综合循环的技术系统,还可以表现为能源输送、储存以及使用的价值链增值。依靠这场深刻的能源科技革命,人类对能源的使用将经历一个由高碳走向低碳进而走向无碳、从不清洁走向清洁的过程,能源利用方式将从低效走向高效,从资源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能源设施装置将从小型走向大型进而形成大型和小型相结合的格局、从分散走向集中进而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人类社会将从高能耗型走向低能耗型社会。
里夫金提出了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个支柱: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力能源;将世界上每一栋建筑转化为微型发电厂,实现能源自产自销;发展和应用氢能等存储技术,使每栋建筑成为剩余能源的储备设施;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使所有的微型发电厂通过网络买卖和共享剩余能源;普及电动燃料电池汽车,使其通过全球电网充电或者出售剩余的电量。预想一旦变成现实,将意味着从能源的生产、搜集、储存、转化、销售到使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体系。能源战略制定与技术进步如此之快,使这一切正在逐步实现。2009年9月,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之初,便将“新能源战略”提升至美国国策的高度。他的第一个任期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处理伊战等事务而无法实施,第二个任期已经开始兑现其承诺,2014年5月29日他提出了大胆的“全方位”能源战略,鼓励发展低碳技术。在欧洲,丹麦和西班牙的普通民众可以参股风力发电项目,北欧四国电网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能源品种的分布式、多元化和去中心化运动,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从而建立一种以“能源和谐”为标志的新型经济社会关系。
去资本化:从资本主导到资源主导
能源民主化的影响绝不限于能源领域,它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都将带来重大冲击,主要依靠大资本、大投入的资本主导型能源发展模式将受到挑战,充分利用分散的资源、即产即用型的资源主导性能源发展模式逐步兴起,这意味着在能源领域形成一种“去资本化”的趋势,从而对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法国经济学家皮迪克在其新作《21世纪的资本论》中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21世纪美国的财富分配几乎已经到退回到19世纪的欧洲: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财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财富,这一套资本主义继续玩下去,只会让有钱的人更有钱,没钱的人更没钱。因为从1980年代以来的趋势就是资本利得远远高过工资所得,这将导致金钱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上,贫富差距越来越恶化,形成十足的世袭资本主义。这种趋势不加以改变,21世纪将会和19世纪一样,面临巨大的贫富落差、尖锐的社会矛盾、红旗到处飘扬,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战争。皮迪克认为,为了维护民主政治的稳定,必须采取行动遏制财富过度集中到少数富人手里,这是避免出现社会动荡和战争的最佳方案。
皮迪克揭示的现象是触目惊心的,反思是深刻的,已经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全球化的经济运作机制下,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呈现资本主导的趋势,唯有能源民主化有可能产生对全球化带来的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反作用,从而对不断加深的社会矛盾加以校正和缓解。可再生新能源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不能移动”的本地资源,要想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到当地去开发,这一过程带动的是整个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而改变每个个体的经济状况,比如装在每家每户屋顶上的太阳能发电设备发出的电,先供自家使用,多余的电量可以并入电网进行买卖来获得收入。特别是对于化石资源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这种新的能源发展模式更具有诱惑力,不但可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也能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红利”。
能源生产与使用方式的民主化与人的智慧发挥互为表里,这种能源发展模式内在地呼唤一个人人参与、人人分享、人人创造的社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费尔普斯在《大繁荣》一书中,深入探讨了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经济增长出现以来,先后领跑世界经济增长的英国和美国的创新动力源泉和激发这种动力的制度环境,指出它们取得大繁荣的源泉是现代价值观,例如参与创造、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愿望。当前,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但这种“创新”并非源于少数人的、精英的、从上而下推动的狭义的创新,而是一个基于大众的、草根的、自下而上、充满活力的广泛意义上的全面创新。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孤独的梦想家所带来的,也不是简单的新发明,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它由千百万普通人共同推动,他们有自由的权利去构思、开发和推广新产品与新工艺,或对现状进行改进。正是这种草根大众参与的创新带来了规模空前的物质财富以及“美好生活”,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有意义的职业、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回顾英美等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要实现真正的繁荣很大程度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只有从民族根部焕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将创新渗透到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个人都积极思考“我”生活的本质意义,中国才有实现全面繁荣的可能。
马丁·路德曾这样写道:“每个信徒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解释圣经”,“修会不必存在”。新的能源革命也将演绎这句话新的内涵:“每个消费者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生产能源,能源工厂不必存在。”任何人都可以不借助大型集中设施等中间介质,自由实现能源的生产和使用,就像每个人都可以开一个淘宝店出售自己的商品、随时在微博上更新一条信息一样,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强的经济体系将出现在我们面前,第三次能源转型带来的“能源民主”精髓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