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

2014-09-15萧惑之

中关村 2014年8期
关键词:海归人才

萧惑之

“要广泛吸引海外优秀专家学者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服务。”“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谁能培养和吸收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习近平

由人才战略专家、文化学者王辉耀教授主编的《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创造中国第一、影响中国进程的百年海归风云录,是一部独具特色“剪影”式的海归人物撷英索引。我们对浩繁卷帙记录的上百个海归精英并不陌生,可是编者慧眼独具地画龙点睛,把他们人生内涵最精彩的“基因桥段”粗线条地截取出来,宛如一张张传神的剪影——“文章难得是精神”,让人过目不忘,挥之不去,脑际留痕。当然,这需要编者高屋建瓴、去粗取精的涵养功夫,既要具有学识底蕴,更需要舍得剪裁的时间工夫。我们欣喜地看到王辉耀教授及其同仁,不仅具备渊博的专业素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留学经历和海归情愫,因之由他撰写的《序》和《中国海归百年综述》,是爱国激情的自然流淌和潜心研究的真知灼见。还需缀言一句,编者为撷取这上百个海归人物的精华,竟然引用上千篇的书稿和文章,逐一注出引文出处和作者姓甚名谁,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因之又可以说,这部书稿是“秀才”们用汗水和辛劳培育的一丛奇葩。

“一唱雄鸡天下白”,薪火传承,创世界奇迹,中华圆梦

编者为方便读者阅读,按时间划分,把《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细分为“近代篇”、“现代篇”和“当代篇”。愚以为,“近代篇”和“现代篇”很难割裂,在我们心目中的“百年中国”,倘若分期,当以1978年“大转折”为标志似乎更妥贴。因为是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邓小平同志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改变了中国命运,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代。

在主编王辉耀教授的笔下:“第一代留学潮”(1872—1900年),“中国留学第一人与第一批留美幼童”冲破围墙开启留洋先河。诸如,涌现出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晚清外交家及民国初期交通总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领军”人才。更有享誉“精通西学第一人”的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偷天火给人间”。坚持“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李鸿章,派出留欧学生“学以致用”建北洋海军。今年是“甲午国殇”120周年,人们更是忘不了晚清海军总司令和民国海军总长萨镇兵、及壮烈殉国的刘步蟾、林水生、林泰曾等先烈为国捐躯的英姿。

“第二代留学潮”(1900—1927年),培育出众多“开天辟地”的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诸如,甲午国殇后,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留学东瀛,造就出“两万反清急先锋”,为辛亥革命播下火种。其中杰出代表,诸如“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光我神州完我责”的蒋介石,“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等……。“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一时期的留美学生,多在科学界成为业界鼻祖人才。诸如,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周培源,化学家侯德榜,航空航天学家钱学森,建筑学家梁思成,水利专家张光斗,生物学家高士其……值得重书一笔的是,在留法勤工俭学的洪流中孕育了革命家,诸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等。这一时期,国内建立了“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更有诸多人才奔赴“革命家摇篮”苏联去取经,诸如张闻天、叶剑英、王稼祥、瞿秋白、任弼时、杨尚昆、伍修权、蒋经国等。开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及邓小平、聂荣臻、李富春等,从西欧辗转到莫斯科,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方略。

“第三代留学潮”(1927—1949年),其中1927到1937年被称为“黄金十年”,其特色是为“共和国”的建立培育了科学技术的高端领军人物。诸如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等,成为新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据悉,新中国成立之初,滞留在国外的留学生和学者约有5000多人;当百废待兴的祖国需要之时,很多人响应祖国的召唤,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一组数据跳入眼帘,令人感动。1949—1954年回国的留学生有1424人,其中美国归来的有937人、英国193人、日本119、法国85人……到20世纪50年代末归国人数阧增至2500多名。

俱往矣,数“留学人才”还看今朝。2012年,出国留学人员达265万人,其中110万学子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日前,习总书记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界的伟大成就:“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高速铁路、航空母舰等工程技术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国防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毫无疑问,这里凝聚着海归学子的重大贡献、

人才战略专家王辉耀教授,对“百年海归”的历史给出总结:“他们是最先进、最有力的社会群体,涌现出无数政治伟人、军事天才、科学巨匠、文化精英、杰出外交家和商业巨子。从思想、政治、科技、实业、教育、文化、妇女解放等各个层面革故鼎新,全面构塑和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面貌,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我们从《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的人物剪影中,可以印证这一实事求是的结论。“主导中国近现代政府”的构成,“打包移植”西方科学体系成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为五四运动摇旗呐喊”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泼墨中国现代文学的辉煌,引入传播西方社会科学,鼎力创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更有重大意义的是“传播马列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与形成“领导核心”。王辉耀教授在分析文字中用史诗般的史实告诉读者: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除毛泽东外,其余6人都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政府委员共63人,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的有42人。10位开国元帅有6位都曾在国外留学或工作过。邓小平同志曾经先后多年留学法国和苏联,成为改变中国命运擘划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奠定了今日之方向——“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正是按照小平同志的创新理论奋勇前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欧美同学会百年庆典的讲话中,把百年留学求索真理的奋斗历程概括成一部“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希望新一代海归继承发扬“留学报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尚贤者,政之本也”。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留学生回到祖国有用武之地,留在国外有报国之门”。要让留学人员成为报效祖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手把红旗旗不湿”,“海龟”弄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日前,习总书记关于科学发发展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的讲话,高瞻远瞩,大气磅礴,鼓舞人心。“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当代科技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这个过程。”——实现这一伟大使命,海归学子,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也正是报效祖国的最好时机。

《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的编者在“当代篇”的小引中设问:21世纪什么人才最贵?答曰:海归!他们有着国际化的背景,全球化的视野,专业化的能力,更熟悉国际化规范,更具备开拓精神,是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桥梁。令人欣慰是是,“海龟”弄潮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青山遮不住,毕竟回游去,归去来兮,中国的“海龟”在神州大地创下了诸多的“第一”,为中国圆梦砌筑了登天梯的基石。

“中国飞天梦想第一人”王永志,留学苏联,是钱学森的得意门生,殊荣中国“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2010年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王永志却把这一褒奖看做——“这是全体航天人的荣誉”!

邓中翰,留学美国,成为伯克利建校130年来取得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学位的第一人。归国后,成功研发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被称为“中国芯之父”。他心中牢记周光召前辈的教导——中国半导体要走出一条新的道路。他铭刻在脑海的是国庆50周年在天安门观礼台上默许下的誓言——“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中关村为这位“中国芯的星光舞者”提供了一试身手的大舞台。……蓦地联想起至今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数额十分巨大,可与石油资源比肩,益发感到“中国芯”任重道远,乃至羞赧。

“微软第一位华人全球副总裁”张亚勤,这位12岁进入“中科大”的天才少年,带着智慧和热情留学美国攻读博士。“在企业界里他是科学家,因有60多项专利,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和专著,克林顿称之为‘灵感的启示;在科学界里,他是企业家,因他将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亚太研发集团,被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张亚勤的人生境遇更值得“地球村”的主人们去思考——跨国用人。

张朝阳,中国互联网的巨头,曾与王志东、丁磊被誉为“网络三剑客”。因为他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多项第一,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人”。1998年诞生的“搜狐”是“中国第一家全中文的门户网站”。张朝阳的理念,诸如“网络不能收费”,“风险投资概念之深度与广度”、“注意力经济”……都提供了宝贵经验。“我正在打一场立体战争”,搜狐的粉丝期望张朝阳再露锋芒,拭目以待“扬眉剑出鞘”。必须写上几句,新浪的创造人王志东,近年来似乎有些沉闷,你在哪里?然而,“点击中关村”,“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期待着“志东品网”续写新篇。

李彦宏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搜索引擎基础技术的奠基人”。他的“超链分析”和《利用信息检索理论解决光学识别问题》的论著,使之享有“超链分析”奠基人的地位。硅谷的闯荡让李彦宏的创业理念升华,“原来技术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商战策略才是真正决战千里的因素”。一部《硅谷商战》是李彦宏激情澎湃挥就的“励志”心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传长不衰的名句,既是“百度”名字的内涵底蕴,也是李彦宏性情中人的写照。时下李彦宏提出的“互联网思维”和酝酿的“百度大脑”,触及到“意识本质”的探索,正在向新的高度飞升。

施一公是“第一个获爱明诺夫国际大奖的中国人”。他将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手段运用到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当之无愧地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学系的领军人物,因之晋升为教授。2003年36岁的施一公荣获“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奖”,40岁时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习教授。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位遵循父辈教导“一心为公”的华夏子孙,“爱国是最朴素的感情”,毅然告别美利坚,回国奉献,“不患位之不高”,“一片冰心在玉壶”,激发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热情。2014年殊荣“爱明诺夫奖”,在施一公看来,“这是颁发给中国科学家的奖”。

吴敬琏是“中国市场经济研究的第一人”。他因一直维护市场规则,保护底层民众的生计,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吴敬琏最早对前苏联经济体制产生质疑,“片面依靠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而没有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和有关经济杠杆的作用,使经济管理过分集中和僵化,不能发挥生产单位和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吴敬琏到美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后,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言,被写进党的十四大报告。最让人难忘的是吴敬琏对中国股市某些不良行为的批评,即“赌场论”。尽管遭遇“围攻”,真理是时间的女儿,实践已然给出答案。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凝重地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我们必须沿着这一“路线图”,抓住时机,“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奋力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猜你喜欢

海归人才
人才云
薛湘白:海归“创二代”的文化自信之路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海归周炳“意发”攻“芯”
海归张映辉:让我们自然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