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凯迪的“木变油”挑战

2014-09-15徐沛宇

能源 2014年9期
关键词:商业化油品生物质

徐沛宇

“木变油”的前景愈发明朗,来自武汉的凯迪正雄心勃勃地打算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首家将“木变油”技术实现商业化的公司。

对于通过加工植物转换成生物质合成油的技术,外界充满了疑惑,甚至有质疑者认为它是一场骗局,但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下简称“阳光凯迪”)及其支持者们则坚定地认为这一技术已经成熟并且具有商业化的潜力。

简单来说,生物质合成油是指将生物质中的木质素及半纤维素经高压高温裂解气化,经费托合成技术将合成气转化为混合液体燃料,再进行常规精炼分离,最后生产出合格航空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的技术路线。英文中将其称作Biomass to Liquids(BtL),中文称其为“生物质合成油”(也简称为“木变油”)。

“生物质合成油”大约于2003年在世界首次出现,在中国,生物质合成油则也是近几年才诞生的。阳光凯迪于2005年前后进入该领域,是国内最早、也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研究生产生物质合成油的公司。

阳光凯迪迄今为止在生物质合成油的研发和试生产上累计投入资金超过十亿元,依托其在生物质发电行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正在逐步做大这个产业,石元春院士等大量业内专家对其发展也持乐观态度;但国内传统能源界和金融界一些人士并不看好该技术。

挑战者凯迪

“不管别人称我是‘骗子也好,‘大忽悠也好,我都不在乎。因为我坚定信心,一条路到底。”面对外界对生物质合成油的质疑,阳光凯迪董事长陈义龙从未动摇发展生物质合成油的信念。

了解陈义龙的人都知道,他总是喜欢接受挑战。生物质合成油在世界范围来都看是一项全新技术,还没有成功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先例,国内对该领域的了解几乎一片空白。就在这样情况下,陈义龙于2005年左右下定决心进入生物质合成油这个具有挑战的领域。

要成为中国甚至世界上首家将“木变油”技术实现商业化的公司,对陈义龙的凯迪团队来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

阳光凯迪旗下的北京阳光凯迪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凯迪资本”)副董事长、金融学博士苏江回忆说:“我们凯迪研究院负责研究生物质合成油的团队很有拼搏精神,在生产出油品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吃住都是在办公室,饿了就吃方便面,困了就在地上躺会儿。”

经过8年多的研究和实验,2013年1月,阳光凯迪建成了世界首条万吨级生物质合成油商业化示范生产线,实现了将农林废弃物生产转换成航空煤油、汽油、柴油等燃料油的目标。在陈义龙的努力下,阳光凯迪还成为国内第二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民企——生物质热化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即在阳光凯迪建设。

从进入生物质合成油行业到建成商业化示范生产线,阳光凯迪的投入已经超过10亿元。阳光凯迪在生物合成油前期的研究、试验等方面花费了5至6亿元,加上建设商业化示范生产线的成本,总投资额达到了10亿元。

此外,建设一个生物质合成油专用的装备制造厂需要投资约120亿元。苏江说,“我们正在平整土地、筹措资金建设这个生物质合成油专用的设备制造厂,为了防止泄密,主要的设备我们都需要自己生产。”

除了计划在自己的大本营武汉建设生物质制油厂,阳光凯迪还在黑龙江、吉林、广西以及河北的一些地区积极洽谈建设生物质制油厂,其中在广西北海的油厂建设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

2013年11月,阳光凯迪在北海的子公司北海凯迪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获批新建年产60万吨生物质合成油生产线。为保证北海年产60万吨项目的顺利投产,今年3月,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后简称“凯迪电力”)还与北京世纪金沙江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署协议,后者将负责为该项目募集资金36亿元,其中2014年计划完成融资6亿元用于项目启动,2015年计划完成融资3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

阳光凯迪计划在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在全国建成300万吨年产量的生物质合成油厂。“300万吨主要是跟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单靠我们自己肯定不行,技术问题应该没有,主要就是资金需求太大。”苏江说,至于具体建成的时间,“取决于几个因素,一个是专用设备制造厂的建设进度,还有一个是有关油品国标的问题,我们的油已经送去监测很久了,但到现在都没有得到明确回复。”

尽管商业化道路刚开始,未来还充满很多挑战,但阳光凯迪已定下了十分远大的目标:至2020年,阳光凯迪的生物质油品年产销量要达到千万吨以上。

技术争议

生物质制油技术诞生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植物里约百分之四十的物质是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是否能够将这百分之四十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裂解打开,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经过气化和液化生产出合成油品,是第四代技术和之前技术的核心区别。

目前全球尝试建设万吨级生物质合成油生产线的公司主要有三家:美国的伦泰克公司(Rentech.inc)、德国的科林公司和中国的阳光凯迪。这三家公司中,德国科林公司和阳光凯迪采用的技术是间接法,美国伦泰克的技术属于直接法,直接法的成本较低,但难度更大。2013年1月,阳光凯迪的生物质合成油生产线成功出油并注册了相关专利,从而以较低价格收购了美国伦泰克公司的生物质合成油资产。

美国伦泰克公司和德国科林公司进入生物质合成油领域早于阳光凯迪,这两家公司之前也曾尝试建设万吨级生产线,而阳光凯迪率先成功建设并实现其商业化运作。与这两家公司相比,阳光凯迪有何独特的优势?苏江说:“我们凯迪在生物质发电领域有着多年的经验,已经建设运营了几十个生物质电厂,生物质发电与生物质制油在气化阶段有一定的类似,电厂是将植物气化后直接燃烧用来发电,而油厂是将植物气化后再进行液化从而炼制出合成油。因为在生物质发电领域有多年运营积累的坚实基础,我们在搞生物质制油的时候步伐比另两家公司稍快。”

同时,苏江还表示,阳光凯迪的生物质合成油技术现在已经完全成熟,进行大规模商业化生产不存在技术问题。

传统的石油公司对生物质合成油技术一直也在关注,不过很多公司对这一技术现阶段的商业化并不看好。BP中国副总裁、科研与技术总经理安杰逻对《能源》记者介绍说,BP拥有将木质素、纤维素转为合成气,再将这些合成气转化为生物燃料的相关技术,该技术还处于实验室规模阶段。但不管是用生物质发电,还是用生物质生产燃油,目前这些技术的成本都较高,在中期来讲可能需要政府补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程序对生物质合成油的前景比较看好,他认为,目前生物质合成油的技术成熟度还没有完全达到商业化生产及应用的程度,不过已经离商业化不远了。

但对更多的业内人士来说,生物质合成油仍然是一个充满疑问的技术,有不愿具名的能源领域投资银行人士斩钉截铁地对《能源》记者说:“目前说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生物质合成油的都是骗人的把戏,反正我现在是绝对不会把钱投入到这个领域的。”

商业化愿景

面对毁誉参半的评价,凯迪的生物质合成油技商业化的前景到底是太平盛景还是海市蜃楼?且不论“生物质合成油”这一技术的成熟程度,各界对生物质制合成油最大的质疑恐怕是其商业化后之后原材料来源的可持续性。

尽管程序教授对生物质合成油的前景十分看好,但他对原料的搜集也心存疑虑,他说,目前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生物质合成油项目规模化后需要巨大数量的原材料支持,所以如何解决原材料的供给很重要。

阳光凯迪对原材料的供给却并不担忧,阳光凯迪方面提供的资料称,自然界的所有植物都可以作为生物质合成油的原料,原材料的供应是有保障的。这一观点可通过各类公开数据佐证,比如我国农业废弃物每年达到12亿吨,林业的蓄积量丰厚,阳光凯迪自身还拥有1000多万亩的林地资产,作为生物质制油的原材料储备基地。

同时,凯迪旗下的数十家生物质发电厂常年收购农林废弃物,包括模板、稻壳、边角料、薪柴、树皮、花生壳、枝桠柴、卷皮、刨花等,都为生物质合成油的原材料搜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原材料供应相比,凯迪更担心的是油品准入标准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市场政策下,任何成品油进入市场销售都必须符合相应的标准,而负责制定标准和评判是否达标的组织都受到传统成品油企业的较大制约,这使得凯迪生产的油品面临入市渠道不通畅的难题。

“符合国标之后才能进入正常的销售渠道和定价,如果你是非国标的油品,销售价格和产品流动性都得不到保证,这是我们很头疼的问题。”苏江坦言。

如果能够顺利进入正常渠道销售,阳光凯迪对生物质合成油品商业化生产后的盈利能力十分有信心。

传统的石化油品生产出来前有原油开采和炼制两道工序,对应于生物质合成油来说,搜集原材料相当于传统石油业的开采环节。据苏江介绍,木质原材料的搜集成本平均是每吨300-400元,各地有一定的波动,大约四吨原材料可以炼制出一吨油品,也就是说,对应原油开采这个环节,每吨油所需的生物质材料的搜集成本大概是1000-2000元。但是在炼制这个环节上,生物质合成油的成本远低于传统石油,木头进去几分钟后滚烫的油品就出来了。

“生物质合成油中航空煤油占比约20%、石蜡占比约20%、柴油占比约60%,三者目前的市场价分别约为40000元/吨、20000元/吨和9000元/吨,这保障了生物质合成油的销售利润。此外政府对新能源行业还有相关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苏江说。

令凯迪感到振奋的是,生物质合成油的发展得到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关注。在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生物质专家委员会近期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两院院士石元春鼓舞业内的企业和专家说:“我们坚信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道路是非常正确的,目前是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续努力发展壮大生物质能源产业。”

猜你喜欢

商业化油品生物质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SP/GF-6规格分析及油品性能要求
《生物质化学工程》第九届编委会名单
《造纸与生物质材料》(英文)2020年第3期摘要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生物质碳基固体酸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