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心灵》情节设置与叙事结构分析

2014-09-15

山花 2014年2期
关键词:纳什查尔斯幻想

由美国著名数学家、1994年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为原型改编的电影《美丽心灵》,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这位天才数学家理性与病魔纠缠的传奇一生。影片自2001年上映以来获得极大成功,并且获得了2002年第74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大奖项,使得影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情节设置

1.前呼后应的情节设置

(1)爱的主题呼应

影片后半部分讲述了在妻子的陪伴下,纳什治疗分裂症的情况。妻子因为爱接受纳什,用心让纳什感知真与假,“你,我,还有心,这才是真的。”这是艾西莉亚在丈夫不愿意去医院治疗时不愿勉强其所说的话,充满了妻子对丈夫浓浓的爱意。而在影片最后纳什在领奖台上发表讲话时说“在生命中我找到了最重要的人,今晚我能站在这里全是你的功劳,你是我成功的因素,也是唯一的因素,谢谢你!”这平淡而真实的话表现了丈夫对妻子的爱,让影片的结尾充满温馨。

(2)人物角色转变的前后呼应

马丁在影片一开始就以纳什的竞争对手的身份出现,但是到影片的后期,马丁又以好朋友的身份出现帮助纳什。他在校园里为纳什分裂症发作时解围,设身处地地理解纳什,为他提供在学校工作的机会。当纳什找到马丁帮忙时,他说“我们是朋友,一直都是。”这一人物形象的前后呼应为影片的温暖情调做出典范。

(3)地点的前后呼应

在回到校园的治疗过程中,纳什再一次走进自己当时上第一堂课的教室,说了一句他当时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几颗稚嫩的脑袋”从以老师的身份和以学生的身份两次走进同一间教室所产生不同的感受,渲染了主人公历经岁月的磨砺所发生的人生态度的改变。

(4)相同情节的呼应

纳什曾经在教授的办公室看到教授们把自己的钢笔放在自己尊敬和爱戴的教授面前,教授享受着荣誉带来的光环。当时的纳什非常羡慕和向往,而在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自己身上,看着一支支钢笔放在自己面前,纳什感到惊喜和幸福。影片这样的情节安排满足了观众对人物的期待,迎合了观众的心理。

2.伏笔的情节设置

影片一开始,在新生入校时一位教授就说“谁将成为下一个莫尔斯?谁将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这句话就为以后纳什在学术上的压力和竞争埋下伏笔。竞争激烈的校园环境也是纳什患上精神分裂症的原因之一,在纳什写论文写不下去时会急得撞墙。在后来艾西莉亚安慰纳什时也说“这是你的压力造成的,明天再试试”。

3.心理特征指引下的情节设置

故事是以幻想出来的三个人物为一条线索展开。而这三个人物出现的时间各有讲究。其实纳什幻想出来的查理斯、小女孩、威廉帕彻都是纳什的心理需要,才应生出这样的人物。在学校思维的时候论文压力、学习压力大,身边的都是竞争对手,没有朋友,没有发泄的途径,于是他就幻想出查尔斯这样一个可以交流可以发泄的好朋友,来缓解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自闭和无助。而在事业有所成就时,又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这样的心理应生了威廉帕彻,这个可以满足他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此时在他的幻想中他的工作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他把国家利益看得至关重要,一次次在幻想中历经艰险。在陷入疾病和爱情的困境时又幻想出了小女孩,小女孩自由可爱,这也是纳什内心想要拥有的生活状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条件不能实现,所以才幻想出来各种心理人物来和自己对话。三个人物其实是纳什不同的性格侧面,有对交际和朋友的渴望,有向往自由奔放的愿望,有关心国家命运的责任感。

4.相互对应的矛盾冲突的情节设置

影片没有多讲纳什的学术成就而是把大部分笔墨放在纳什的生活中,被疾病困扰、与疾病做抗争、游走在现实与虚幻之中。

(1)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孤独是第一大矛盾。

查尔斯的出现可以倾听纳什的心声,和纳什交流,而现实中的纳什是一个极度缺乏交流,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交际圈的人,影片中纳什一直在说一句话:“我不喜欢他们,他们也不喜欢我。”这种渴望交流而没有交流的状态是一组矛盾体,也是纳什幻想出查尔斯的心理原因。

(2)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家庭的责任是影片的第二大矛盾。

纳什幻想出来的神秘的高度机密的工作要求他最好不要拥有家庭,但是纳什结婚生子了。纳什不告诉同事和妻子他的工作内容直到他被带进精神病医院时才勉强告诉妻子“真实情况”。

(3)生命主题的脆弱和抗击疾病的顽强的第三大矛盾。

影片中间部分展示了纳什被疾病折磨带来的恐惧感,后半部分则是纳什用顽强的毅力抵制疾病。他的病情并没有治好,威廉帕彻、查尔斯和小女孩会时刻出现在他的生活中。但是后来他选择了理性面对的方式。就像影片中纳什对查尔斯说的那句“查尔斯,你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不会再和你讲话了,我真的不行。”可以看到他用毅力战胜幻想所作出的努力。

(4)个人与集体的矛盾

纳什个人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一直致力于自己的研究,希望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能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实现个人价值和为集体利益贡献是一对矛盾体。纳什之所以会幻想出威廉帕彻这个人物,就是在集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会义无反顾。在推翻亚当·史密斯的理论时他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对自己和对集体都有利的事情才是共赢。”且在影片最后,纳什被告知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且他的理论左右了全球贸易谈判、劳工关系,甚至对生物进化学有了重大的突破,这实现了纳什心中个人价值和集体利益的结合。

叙事结构

1.时间顺序

从影片开始字幕上的“1947年9月,普林斯顿大学”到后来“六年后,1953年”、“两个月后”、“1994年3月”等可以看出影片大致是以时间为顺序展开的故事情节。但是除了大体上的时间顺序安排,导演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颠覆了观众主观心理上对影片发展的预知,超出了他们的预想范围,这样的情节设置更能吸引观众对故事发展的好奇。

影片从一开始的普林斯顿大学的新生入校教授讲座“谁将成为下一个莫尔斯?谁将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就为以后纳什在学术上的压力和竞争埋下伏笔。随后是在同学集会上约翰用玻璃杯看穿尼尔森领带上的数学秘密和已经出现的竞争对手马丁。在纳什进入宿舍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搞怪的室友查尔斯,查尔斯是纳什的好朋友,陪纳什喝酒聊天,当他论文通过时为纳什高兴,帮助纳什解决困惑,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真实和理所当然,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室友会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接着是和同学一起在酒吧追女生,遭拒绝和在学术论文上一直没有突破带来的烦恼,并且在教授的办公室里他看到了其他教授受人尊敬被给予钢笔的情节也激发了纳什对荣誉和成就的向往。这也为影片最后主人公自己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同样被其他教授给予钢笔的情节相呼应,给观众一种温馨安慰的氛围。

直到有一天在聚会上,一个女人给了纳什灵感让他推翻了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的理论,并且通过了教授的考核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惠勒研究室。这时室友查尔斯也在一旁为他欢呼祝贺。影片到此就结束了主人公人生的求学部分,可是至此影片并没有丝毫透露关于纳什早已患上精神分裂症的细节,一切顺理成章且毋庸置疑。

时间一转到了六年后,纳什被邀请到美国的五角大楼破解军事密码,又一次表现了数学家惊人的智力和天赋。影片到此出现了主人公幻想的第二个人物——国防部的威廉帕彻。威廉帕彻是最让纳什感到恐惧的人物,他以一个间谍的身份主导着纳什做了很多高级机密工作,并在纳什的体内注入二极管,让纳什关注每一期杂志并破解其中的规律,影片从这个部分开始变得神秘,主人公分裂幻想的部分也越来越多,把主人公复杂的爱国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五角大楼回来后,纳什被学校强迫去上数学课程,影片至此出现了女主角艾西莉亚,也是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此后的情节又多了一条浪漫爱情的主线。紧接着就是纳什为了威廉帕彻布置的工作,一个人神秘地在一间小屋子剪切各种杂志,并在夜晚把信件送到信箱,在夜晚送信的过程中,纳什会看到各种怪异的现象,让他深陷恐惧之中。同时他和艾西莉亚的爱情也在逐步上演。

当纳什蹲在学校的大树下在杂志上工作时,影片幻想的第三个人物也出现了,查尔斯的小侄女。小女孩快乐地在草地上跑着,查尔斯坐在长椅上和纳什交谈着工作情况,感情情况,也可以看出纳什孤独的心灵是急需要找人倾诉的,他封闭的生活方式也是急需要交流的。

影片发展到纳什和艾西莉亚结婚,剧中两个人恋爱的部分不多,主要放在婚后妻子对丈夫的体谅和照顾上。婚后纳什的精神分裂症越来越恐怖地折磨着他,让他无法和妻子正常生活。在婚后送信的一个夜晚,纳什遭遇了最恐怖的经历,他和威廉帕彻遇到了间谍的追踪,他们在车上和间谍发生枪击,让纳什的神经受到巨大的惊吓。至此纳什的精神状态已经达到高度的紧张,表现也越来越反常,晚上纳什不让妻子开灯,让妻子回姐姐家住等,也造成了妻子的担心和不解。幻想的部分已经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故事越来越悬疑,但也越来越接近真相。

纳什在哈佛大学全国数学研讨会前,走在哈佛校园的时候,幻想任务、查尔斯和他的小侄女一起出现。而在研讨会上纳什语无伦次地演说,以及他直接从研讨会上逃跑的情节更让观众不解,完全不符合一个天才数学家的作风。但是之后精神病医生罗森的几句话让观众恍然大悟但又将信将疑。看着自己被带去治病忍受痛苦而查尔斯却毫不帮忙,纳什感觉自己被出卖。此刻才证实纳什所看到的查尔斯,罗森是看不到的,只是他自己的幻想。

在罗森和艾西莉亚讲到纳什患了精神分裂症,查尔斯和威廉帕彻只是幻想出来的人物时,艾西莉亚也难以相信,而罗森却调查过纳什在住校的时候是一个人一间宿舍,学校也根本没有查尔斯这个人的档案。随后艾西莉亚在对纳什工作环境的调查中才彻底明白了一切,这一切只是纳什幻想出来的,故事也真相大白。

影片第二个阶段讲述的是纳什分裂症的发展期,而第三个阶段讲述了纳什在妻子的帮助下度过分裂症的治疗期。

纳什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痛苦又反复的过程,在治疗期间遇到很多困难,包括对大脑思维的影响让他无法正常工作,药物对他生理机能的影响让他无法满足妻子的需要等。艾西莉亚用“你,我,还有心,这才是真实”的大爱没有强迫纳什进入精神病院治疗。在妻子的鼓励和帮助之下,他一步步走进交际圈,去学校上课,给年轻人讲解数学理论等,状态一步步好转,但是查尔斯、小女孩、威廉帕彻始终伴随在他的生活中,不同的是他没有再去理会,而是选择理性的方法告诉查尔斯,“你是我的好朋友,最好的朋友,但是我不会再和你说话,我真的不行。”虽然在影片的最后,纳什领了诺贝尔奖回家的时候,幻想出来的三个人物同时出现,在角落里看着纳什,但是纳什在妻子面前装作若无其事,是在告诉观众,主人公用理性战胜了疯狂。

2.流动不拘泥的叙事结构

影片的后半部分大多是纳什在半实半虚的状态下的生活现状。影片时而出现威廉帕彻,时而出现查尔斯和小女孩,时而在家里出现,时而在校园出现,时而在课堂出现,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模式。这种流动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他内心的复杂和煎熬。

3.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

影片以新生聚会中纳什玻璃杯上的光影折射出尼尔森领带上的数学秘密为开端,以纳什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带领着观众走进纳什神秘的数学世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拉近了观众与人物的距离,人物的内心世界,生活状态可以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有自己和人物一起经历的感受,更能打动人心。

结 语

《美丽心灵》是一部涉及心理学、分裂症、理性、疯狂、性格特点、爱情、友情、学术等在内的美国记录人物的影片。该片改编自美国著名数学家、诺贝尔奖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真实的故事,演绎一位数学家与分裂症斗争的一生,并最终取得辉煌成就,也为观众带来爱的启迪和对理性与疯狂的认知,不仅是一次爱的教育,也是对内心情绪的疏解。

[1]戴卫·赫尔曼.社会叙事学:分析自然语言叙事的新方法[A].新叙事学(马海良译)[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申丹.叙事结构与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评论[J].外语与教学,2009(24).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11(7).

猜你喜欢

纳什查尔斯幻想
I ’m a Dog Lover
Tricks or Treats
My New Teacher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THE ROLE OF L1 IN L2 LEARNING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S
锁不住的幻想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