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引发机制角度分析“资源诅咒”与经济的关系
2014-09-15曹杭杭
曹杭杭
摘要:本文将从“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视角将中国、美国的资源和经济纳入比较分析框架,初步从“资源诅咒”贸易条件、“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引发机制的角度分别对中、美两国进行评估和分析。最后就中国面临的“资源诅咒”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方向。
关键词:资源诅咒 经济 中国 美国
一、“资源诅咒”引发机制
“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研究,首先,先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开始论述。其次,它的引发机制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观点。“
下面本文将通过两国对比,比较引发机制分别在两国的适用性和表现。
二、中、美经济资源评估和分析
在中、美两国持续发展和国际资源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沿着“资源诅咒”主要引发机制的论述路径对2000年以来的中、美资源经济进行对比评估和分析。
(一)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是否恶化
在1999年以前,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在上下波动中略微上升,1999年以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下滑。相比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美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1999—2010年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可见,中国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美国的贸易条件是呈现缓步改善的趋势。
2、贸易条件相异分析
中国出口产品的基数很大,但是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内的资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行资源的进口,中国的贸易条件是逐渐恶化的。在需求增长和供给有限的双重制约下,首先,美国出台新的政策来节约资源。其次,美国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从而,美国具有较强的抗国际资源价格的变动性。
(二)“荷兰病”效应
1、“荷兰病”检视
按照荷兰病的角度逻辑分析,两国将发生这样的变化:汇率升值→能源部门挤占制造业部门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最终引发资源诅咒。为此,有必要对对两国进行“荷兰病”的检视。从近10年汇率变化来看,相对于中国的汇率上升,美国的汇率是呈下降的趋势。“荷兰病”的逻辑是,该国家的汇率出现升值。所以,美国不存在“荷兰病”的征兆。
2、“荷兰病”征兆差别分析
中国一定程度上呈现汇率上涨→挤出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的“荷兰病”征兆,但经济增长没有减缓。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的资源转移到中国,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抵消了“荷兰病”的影响。相对比中国出现“荷兰病”的初症:汇率上升。美国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汇率下降→促进投资→出口结构改善,经济出现稳定持续的增长,19 世纪的美国将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用在国内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出口,并且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这是美国避免“资源诅咒”的重要前提。
(三)挤出效应-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的评估。
对比中、美两国的情况来看(图1、图2):中国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美国则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态势,说明资源产业扩张在两国没有产生挤压公共教育支出的恶果。
2、人力资本未被弱化的分析。
中、美人力资本没有按照“资源诅咒”论的逻辑出现恶化。原因在于,资源产业对人力资本的吸收相对于正在兴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没有占人力资源的很大比例,同时忽略了政府的强制作用和国民素质意识的提高。
(四)制度机制
1、制度比较
从外部扭曲看,中国腐败情况较为严重,不过出现出现好转迹象; 美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廉洁指数,没有出现寻租活动加剧的症状,与同为发达国家的日和英国相比也表现了稳健的廉洁状况。外部扭曲力在中国产生了恶果,而在美国受到遏制。
2、制度相异分析。
中国制度的弱化与美国制度的稳健形成鲜明对比,原由在于资源出口和制度互动的差异。资源出口对中国制度的弱化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资源价格上升带来暴利,刺激寻租、腐败等现象滋生,直接冲击尚不完善的制度; 二是资源收益阻碍了原应进行的改革。资源的冲击同样在美国存在,使得美国减弱了改革动力,享受资源收益带来的安乐。但由于美国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远比中国完善,阻止了资源引发的制度恶化,将资源的冲击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三、结论探讨:面对“资源诅咒”对中国的应对方向
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资源丰裕的发展中经济体不仅通常缺乏好的制度,而且缺乏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对这些国家而言,政府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资源诅咒”并非必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关键。资源富集区应通过就近工业化战略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丁菊红,王永钦,邓可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吗[J].世界经,2007
[2]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
摘要:本文将从“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视角将中国、美国的资源和经济纳入比较分析框架,初步从“资源诅咒”贸易条件、“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引发机制的角度分别对中、美两国进行评估和分析。最后就中国面临的“资源诅咒”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方向。
关键词:资源诅咒 经济 中国 美国
一、“资源诅咒”引发机制
“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研究,首先,先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开始论述。其次,它的引发机制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观点。“
下面本文将通过两国对比,比较引发机制分别在两国的适用性和表现。
二、中、美经济资源评估和分析
在中、美两国持续发展和国际资源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沿着“资源诅咒”主要引发机制的论述路径对2000年以来的中、美资源经济进行对比评估和分析。
(一)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是否恶化
在1999年以前,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在上下波动中略微上升,1999年以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下滑。相比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美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1999—2010年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可见,中国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美国的贸易条件是呈现缓步改善的趋势。
2、贸易条件相异分析
中国出口产品的基数很大,但是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内的资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行资源的进口,中国的贸易条件是逐渐恶化的。在需求增长和供给有限的双重制约下,首先,美国出台新的政策来节约资源。其次,美国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从而,美国具有较强的抗国际资源价格的变动性。
(二)“荷兰病”效应
1、“荷兰病”检视
按照荷兰病的角度逻辑分析,两国将发生这样的变化:汇率升值→能源部门挤占制造业部门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最终引发资源诅咒。为此,有必要对对两国进行“荷兰病”的检视。从近10年汇率变化来看,相对于中国的汇率上升,美国的汇率是呈下降的趋势。“荷兰病”的逻辑是,该国家的汇率出现升值。所以,美国不存在“荷兰病”的征兆。
2、“荷兰病”征兆差别分析
中国一定程度上呈现汇率上涨→挤出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的“荷兰病”征兆,但经济增长没有减缓。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的资源转移到中国,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抵消了“荷兰病”的影响。相对比中国出现“荷兰病”的初症:汇率上升。美国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汇率下降→促进投资→出口结构改善,经济出现稳定持续的增长,19 世纪的美国将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用在国内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出口,并且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这是美国避免“资源诅咒”的重要前提。
(三)挤出效应-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的评估。
对比中、美两国的情况来看(图1、图2):中国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美国则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态势,说明资源产业扩张在两国没有产生挤压公共教育支出的恶果。
2、人力资本未被弱化的分析。
中、美人力资本没有按照“资源诅咒”论的逻辑出现恶化。原因在于,资源产业对人力资本的吸收相对于正在兴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没有占人力资源的很大比例,同时忽略了政府的强制作用和国民素质意识的提高。
(四)制度机制
1、制度比较
从外部扭曲看,中国腐败情况较为严重,不过出现出现好转迹象; 美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廉洁指数,没有出现寻租活动加剧的症状,与同为发达国家的日和英国相比也表现了稳健的廉洁状况。外部扭曲力在中国产生了恶果,而在美国受到遏制。
2、制度相异分析。
中国制度的弱化与美国制度的稳健形成鲜明对比,原由在于资源出口和制度互动的差异。资源出口对中国制度的弱化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资源价格上升带来暴利,刺激寻租、腐败等现象滋生,直接冲击尚不完善的制度; 二是资源收益阻碍了原应进行的改革。资源的冲击同样在美国存在,使得美国减弱了改革动力,享受资源收益带来的安乐。但由于美国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远比中国完善,阻止了资源引发的制度恶化,将资源的冲击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三、结论探讨:面对“资源诅咒”对中国的应对方向
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资源丰裕的发展中经济体不仅通常缺乏好的制度,而且缺乏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对这些国家而言,政府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资源诅咒”并非必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关键。资源富集区应通过就近工业化战略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丁菊红,王永钦,邓可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吗[J].世界经,2007
[2]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
摘要:本文将从“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视角将中国、美国的资源和经济纳入比较分析框架,初步从“资源诅咒”贸易条件、“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引发机制的角度分别对中、美两国进行评估和分析。最后就中国面临的“资源诅咒”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方向。
关键词:资源诅咒 经济 中国 美国
一、“资源诅咒”引发机制
“资源诅咒”引发机制的研究,首先,先从“资源诅咒”的存在性开始论述。其次,它的引发机制主要包括贸易条件恶化论、“荷兰病”效应、挤出效应、制度机制四个观点。“
下面本文将通过两国对比,比较引发机制分别在两国的适用性和表现。
二、中、美经济资源评估和分析
在中、美两国持续发展和国际资源价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沿着“资源诅咒”主要引发机制的论述路径对2000年以来的中、美资源经济进行对比评估和分析。
(一)贸易条件
1、贸易条件是否恶化
在1999年以前,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在上下波动中略微上升,1999年以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明显下滑。相比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美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在1999—2010年保持缓慢增长态势。可见,中国的贸易条件出现恶化,美国的贸易条件是呈现缓步改善的趋势。
2、贸易条件相异分析
中国出口产品的基数很大,但是大部分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国内的资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需要从国外进行资源的进口,中国的贸易条件是逐渐恶化的。在需求增长和供给有限的双重制约下,首先,美国出台新的政策来节约资源。其次,美国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从而,美国具有较强的抗国际资源价格的变动性。
(二)“荷兰病”效应
1、“荷兰病”检视
按照荷兰病的角度逻辑分析,两国将发生这样的变化:汇率升值→能源部门挤占制造业部门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最终引发资源诅咒。为此,有必要对对两国进行“荷兰病”的检视。从近10年汇率变化来看,相对于中国的汇率上升,美国的汇率是呈下降的趋势。“荷兰病”的逻辑是,该国家的汇率出现升值。所以,美国不存在“荷兰病”的征兆。
2、“荷兰病”征兆差别分析
中国一定程度上呈现汇率上涨→挤出投资→出口结构初级化的“荷兰病”征兆,但经济增长没有减缓。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的资源转移到中国,带动了经济增长,从而抵消了“荷兰病”的影响。相对比中国出现“荷兰病”的初症:汇率上升。美国出现了不一样的情况,汇率下降→促进投资→出口结构改善,经济出现稳定持续的增长,19 世纪的美国将绝大多数自然资源用在国内工业化建设而不是出口,并且将大部分资源进行了就地转化和利用,这是美国避免“资源诅咒”的重要前提。
(三)挤出效应-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的评估。
对比中、美两国的情况来看(图1、图2):中国出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美国则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态势,说明资源产业扩张在两国没有产生挤压公共教育支出的恶果。
2、人力资本未被弱化的分析。
中、美人力资本没有按照“资源诅咒”论的逻辑出现恶化。原因在于,资源产业对人力资本的吸收相对于正在兴起的服务业和制造业并没有占人力资源的很大比例,同时忽略了政府的强制作用和国民素质意识的提高。
(四)制度机制
1、制度比较
从外部扭曲看,中国腐败情况较为严重,不过出现出现好转迹象; 美国一直保持较高的廉洁指数,没有出现寻租活动加剧的症状,与同为发达国家的日和英国相比也表现了稳健的廉洁状况。外部扭曲力在中国产生了恶果,而在美国受到遏制。
2、制度相异分析。
中国制度的弱化与美国制度的稳健形成鲜明对比,原由在于资源出口和制度互动的差异。资源出口对中国制度的弱化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资源价格上升带来暴利,刺激寻租、腐败等现象滋生,直接冲击尚不完善的制度; 二是资源收益阻碍了原应进行的改革。资源的冲击同样在美国存在,使得美国减弱了改革动力,享受资源收益带来的安乐。但由于美国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远比中国完善,阻止了资源引发的制度恶化,将资源的冲击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三、结论探讨:面对“资源诅咒”对中国的应对方向
政府的引导至关重要。 资源丰裕的发展中经济体不仅通常缺乏好的制度,而且缺乏经济起飞所必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对这些国家而言,政府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制度安排。“资源诅咒”并非必然,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关键。资源富集区应通过就近工业化战略提高资源就地转化率。
参考文献:
[1]丁菊红,王永钦,邓可斌.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资源诅咒”吗[J].世界经,2007
[2]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