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2014-09-14伍美云
伍美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一个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伍美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近年来,中国工人集体行动层出不穷,尤其在沿海地区。大量学者展开了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事件的研究,但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对工人罢工权、工人权益保护进行分析,少有学者对中国工人的集体停工行为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论述。而西方发达国家关于罢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则相对成熟。本文将借鉴希克斯的模型,结合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的特点,对该行为进行一个理论分析。文章分析了政府介入对雇主的妥协线和工人抵制线影响,并得出结论:无论政府以何种态度介入以结束停工行为,停工时长都会缩短,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增加程度则受政府的态度影响。
集体停工行为;希克斯模型;雇主妥协线;工人妥协线
一、导论
以2010年南海“本田事件”为开端,工人的停工事件及其启动的劳资谈判吸引了大量媒体及劳工问题研究者的眼球,也引起了政府对工人集体停工行为①“集体停工”是指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而进行的不工作行为,具有群体性和自发性等特征。由于它的无组织性,其与美国所说的“野猫式罢工”相似。由于集体停工、怠工更符合我国对此类行为的称谓,本文在分析当中,主要使用“集体停工”一词,但由于西方文献更多的使用“罢工”,在对西方文献及模型借鉴时保持“罢工”一词。的重视。众所周知,集体停工事件的发生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也给政府、企业及工人自身带来了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其他成本。如国外的集体停工行为像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亏本游戏”,因为在停工过程中,工人丧失了他们的工资,而雇主则失去了利润(即所谓的“希克斯悖论”)。同时,由于中国政府的维稳职责所在,这个过程更是增添了政府的“维稳成本”。有学者指出,当前在中国这种集体停工行为成为了劳资双方谈判博弈的“潜在”启动机制。目前,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的研究,中国学者多从法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而少有经济学家对集体停工行为进行分析。国外学者虽然对罢工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在向前推进,但由于对中国缺乏深刻全面的认识,因此也少有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进行研究的。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空白,在希克斯模型基础上,结合中国工人集体停工的特点,对该模型进行修改,以对中国的集体停工行为进行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本文研究的集体停工行为主要是指,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主要集中在工资报酬利益)而进行的自发性、群体性拒绝工作的行为。其维护权益的目的和拒绝工作的行为方式均与罢工相同,因此,本文将借用国外的罢工理论模型来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进行分析。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的研究
最初,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是对劳工运动的研究,罢工作为工会集体行为为单个工人提供了力量[1],这一现象一直吸引着劳动经济学家们的注意力。对于罢工问题的研究,早期的理论文献主要是在宏观层面对罢工行为进行测度,主要分析罢工频率与经济周期的关系。其中,汉森(Hansen)[2]通过分析美国1889~1919年的数据发现,美国工人罢工次数与反映经济周期变化的批发价格总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之后,格里芬(Griffin)[3]的发现也支持了汉森的观点。李斯(Rees)[4]利用美国1915~1945年的数据,对罢工行为和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得出罢工频率与经济周期呈较强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还有很多学者就二者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虽然选择的统计方法不同,利用的反映经济周期的指数不同,国别和时期也有差别,但基本都得出了罢工具有周期性波动规律。然而,早期的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不是对罢工周期性规律进行经验研究的例外,即希克斯(Hicks)[5]产业纠纷模型。他认为罢工威胁是一种武器,以迫使雇主支付较高的工资。其模型通过构造一条“雇主妥协线”和一条“工会抵制线”分析了在不同工资率下的预期罢工时长,由于成本的存在,双方会在特定工资率达成合意。同时,希克斯指出了信息不完善和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性,他认为多数罢工是由于信息不完善及双方判断失误引起的。
如果说大部分早期对罢工的研究都是关于宏观层面的罢工行为周期规律,那么,阿什佛尔德和约翰逊(Ashenfelter&Johnson)[6]的研究则是一次变革。他们的研究不仅具有扎实的微观经济基础,而且使学者们很快将重点转移到了罢工行为的计量模型分析,关注劳资冲突运行机制的研究。阿什佛尔德和约翰逊模型(即A-J模型)通过工会妥协函数和雇主利润目标函数的构建,分析了影响发生罢工概率的因素。然而,对A-J模型的批评大多是对其假定条件的攻击,批评其假定条件忽略了更为一般性的罢工行为模式。也有学者提出[7],工会会隐藏自己的真实y0值,以诱使雇主高估其真实价值。此外,考夫曼(Kaufman)[8]指出将A-J模型研究方法的逻辑关系转置过来(即雇主要求为限制条件,工会求极值),也基本成立。
基于对A-J模型的批判,人们对其进行了拓展。例如,法勃模型[9]在罢工行为工资水平决定上进行了深度研究。亦有一些学者从别的角度对该模型进行了拓展。20世纪后期,对罢工理论的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把信息成本、信息作用及信息不对称等引入到罢工行为的研究。譬如,摩罗(Mauro)[10]构建了一个模型分析信息不完备的重要性,认为罢工是双方无解的一个结果。特雷西(Tracy)[11]则构建了一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方谈判的动态模型,并把罢工看作是解决争端的最终武器。此外,艾略特和霍金斯(Elliton&Hawkins)[12]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政府开支一方面降低罢工发生率,另一方面却会使罢工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但他们仅限于对美国制造业的研究,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适性尚待商榷。
国外经济学家对罢工行为的研究,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有相对成熟的分析框架。当然,在实证及数量模型方面还在进一步推进,同时,也在借助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完善罢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中国工人集体停工的研究,中国学者多从法学、社会学角度研究,而少有经济学家对集体停工行为进行分析。多数学者认为,应当通过立法认可工人罢工权,只有有法可依才能更好地维护工人罢工过程中的权益[13]。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目前中国并不是没有法律保护工人罢工中的权益,而是工会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工会法》中的相关条款及其他相关制度性资源来维护工人集体行动的“责任豁免”,因此如今中国工人的罢工权问题并不是一个立法问题[14]。另外,李琪[15]则认为,中国工人现在的集体停工行为是启动集体谈判的“潜机制”,并提出要抑制“潜机制”需要改革现有的集体协商制度。
国外劳动经济学家对罢工行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发展的相对完善,他们的研究值得借鉴、学习,但由于现实情况的不同,这些理论模型并不能直接完整地解释中国的现象,需要结合实际进行修正。本文欲借鉴希克斯的模型对工人的集体停工行为进行分析。之所以选择运用希克斯的模型是因为:第一,希克斯的产业纠纷模型是一个简明的劳资双方在考虑自身成本情况下,双方对罢工行为进行决策的模型,没有太多的特别条件的设置,能被灵活运用于不同背景下的罢工、停工行为分析;第二,相对A-J模型及其他数量模型来讲,该模型更多的是一个经济理论的推演模型。由于中国对于工人集体停工事件并无相关数据,无法支撑其他数量模型的验证,所以运用希克斯的模型做理论上的分析更为合适。
三、模型分析
(一)希克斯产业纠纷模型①大卫·桑普斯福特,泽弗里斯·桑纳托斯主编:劳动经济学前沿问题.昌崇,王询译[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图1 希克斯的罢工理论模型
希克斯的模型主要是通过构建一条“雇主妥协线”和一条“工会抵制线”分析了雇主和工会在不同工资率和预期罢工时长组合点上各自的行为决策,双方最终在某一点P上对工资率达成合意。如图1,纵坐标(OW)表示工资率,横坐标(OT)表示预期罢工时长。GG′表示工会的“抵制线”,ZZ′表示雇主“妥协线”。
希克斯认为,雇主选择支付高工资还是选择任由工人进行罢工,主要是比较妥协(支付高工资)的预期成本和罢工(罢工期间的利润损失)的预期成本。因此,雇主的“妥协线”ZZ′建立的是雇主为避免罢工而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和预期罢工时限的关系。当工会所要的工资较低时,雇主选择妥协,罢工被瓦解;相反,雇主则会选择任罢工行为发生。其中,Z点表示正常情况下雇主支付的工资水平,随着预期罢工时长的增加,罢工预期成本上升。同时,工会所要的工资水平越高,妥协的成本也越高。因此,雇主“妥协线”斜率为正。但是,希克斯也指出,雇主妥协线也并不是会一直上升的,因为一旦工资要求超出雇主极限,雇主宁愿选择闭厂。
而GG′线则为工会的抵制线,纵坐标表示愿意放弃罢工的最低工资水平,横坐标为某一工资水平工会成员愿意坚持的预期罢工时长。由于工资水平越高,工人罢工所能承受的“临时匮乏”程度越低,因为罢工使工人丧失的收入越多,因此,工会抵制线斜率为负。同时,G点表示工会索要的最高工资水平,G′点表示工会进行罢工的最长时限。如图1,在P点,当预期罢工时长为TP时,雇主愿支付WP工资来避免罢工;而要工会放弃为期TP的罢工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水平是WP。双方在该点达成合意,雇主支付WP的工资水平。
根据希克斯的理论,罢工是因为一方或者双方对彼此曲线的形状及位置做出了错误判断,而“彼此摸底,协议总能达成的”。希克斯的罢工模型更多的是从罢工发生起因来分析罢工行为的,可以看到罢工是双方谈判破裂的结果,是谈判过程中信息不完善带来的后果。
(二)模型的局限性
此处所讲模型的局限性主要是指在应用它解释中国工人集体停工事件时的局限性。
第一,希克斯罢工模型是建立在劳资双方集体谈判的基础上,用以解释工会组织罢工行为的起因。在该模型中,罢工被看作是谈判过程中的武器,用预期罢工时长带来的成本分析双方在博弈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而实际上,罢工可能发生了也可能还未发生。而本文欲研究分析的中国工人集体停工行为通常是无工会组织的,也并不是建立在双方谈判基础上的,往往是先有停工行为,多方力量介入后,再启动工人与雇主的谈判。
第二,由于中国工人集体停工不具备集体谈判的博弈前提,本文并不运用该模型来剖析中国工人集体停工的起因,而借鉴并修正用以分析集体停工行为发生后,如何结束停工行为的中国模型。此外,希克斯模型是工会与雇主的较量,但在中国,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集体停工行为通常会有第三方力量即政府的介入,从而使停工行为的结束并不单单是双方力量的博弈。因此,本文在分析停工发生后和结束停工时,将考虑政府对双方力量的影响。
(三)中国集体停工行为的模型分析
结合前文,本部分将对集体停工发生后,双方力量的对比及出于成本的考虑,停工将持续的时长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本文的模型分析遵循以下基本前提:(1)工人集体停工是因为提高工资的要求得不到满足;(2)在停工开始时,双方并不知道对方的要价。
如图2,横坐标(OT)表示停工时长,纵坐标(OC/W)表示成本/工资率,O点并不是原点(即并不表示未开始停工或者没有成本)。GG′表示工人的抵制线,ZZ′表示雇主的妥协线。G点表示停工后双方首次沟通表态时,工人要求的工资率,G′点表示工人最长的停工时限,Z点表示停工前正常情况下雇主支付的工资水平。ZZ′曲线表示雇主未结束相应时长的停工行为而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的点的组合,其斜率为正,因为随着停工时间越长,雇主的成本越大,为结束停工而愿意支付的工资水平会上升。但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雇主将不再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而宁愿停工继续进行,因为支付更高水平工资的成本已经超过了工人停工带来的利润损失成本。因此,ZZ′曲线后半段的斜率近乎于零。GG′曲线表示工人停止某一时长停工行为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的点的组合,其斜率为负,因为停工期间工人没有工资收入,停工时间越长,工人的成本越大,而且随着停工时间越长,工人可能看到雇主的强硬态度,为了减少损失,避免甚至丢掉工作的风险,工人会选择低于预期的工资水平而复工。由于两条曲线斜率相反,必有一个唯一交点,双方达成一致,工人结束停工行为。
在中国,通常集体停工行为一旦发生,当地政府都会马上介入以维护稳定。而政府作为第三方力量介入,影响了原本工人与雇主的力量对比,改变了原有的雇主的妥协线和工人抵制线,而如何改变往往取决于政府的态度。下面分别就政府向工人施压(明显偏向维护资本)、政府向雇主施压(明显偏向保护工人)和政府向双边施压(相对中立的态度)等三种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若政府介入时,态度明显偏向维护资本,向停工工人施压。此时,工人的抵制线则会变得更陡峭,因为政府压力的存在(行政处分等威胁的存在),使相同时长的停工行为,工人的成本增大,工人对工资的要求急剧下降以求快速得到和解,避免麻烦。当然。也有极端情况,即政府介入强制工人复工,工资水平完全不变。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因为存在更大的冲突风险。因此模型中也就不再体现这一极端情况。曲线GG″便表示政府对工人施压后工人抵制线,至于GG″的陡峭程度则与政府的力度有关。
图2 无政府干预的停工模型
图3 向工人施压的停工模型
如图3,假定雇主妥协线保持不变,由于工人抵制线变为GG″,则双方达成一致的点由P变为P′。停工时长由TP+X变为TP′+X(X表示为体现在模型里的已停工时长),缩短了TPTP′;工资水平由WP变为WP′,最终达成的工资水平比双方较量的结果降了WP-WP′,但比正常情况下支付的Z增加了WP′-Z。因此,政府以偏向资方的态度介入调停,通常停工时长会缩短,工资水平仍会增加但增加幅度下降,时间缩短和增加幅度下降程度都与政府介入力度相关。
其次,当政府介入时,态度明显偏向保护劳动者,向企业雇主施压。此时,雇主的妥协线则会变得更陡峭,因为政府压力的存在(撤销支持、行政处分等威胁的存在),使相同时长的停工行为,雇主的成本增大,雇主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以求快速得到和解,支付高工资的意愿上升速度增大。当然。也有极端情况,即政府介入强制雇主答应支付工资水平G,让工人复工。但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出现,因为这种情况下雇主宁愿倒闭撤资。因此模型中也不体现这一极端情况。曲线ZZ″便表示政府对雇主施压后雇主妥协线,至于ZZ″的陡峭程度则与政府的力度有关。
如图4,假定工人抵制线保持不变,由于雇主妥协线变为ZZ″,则双方达成一致的点由P变为P′。停工时长由TP+X变为TP′+X(X表示未体现在模型里的已停工时长),缩短了TP-TP;工资水平由WP变为WP′,最终达成的工资水平比双方较量的结果增加了WP-WP′,比正常情况下支付的Z增加了WP′-Z。因此,政府以偏向工人的态度介入调停,通常停工时长会缩短,工资水平仍会增加且增加幅度上升,时间缩短程度和增加幅度上升程度都与政府介入力度相关。
第三,当政府介入时,态度相对中立,同时向雇主和工人施压。此时,工人的抵制线和雇主的妥协线都会变得更陡峭,因为政府压力的存在(行政处分等威胁的存在),使相同时长的停工行为,雇主和工人的成本增大,雇主支付更高的工资的意愿上升,工人对工资的要求下降。当然,有一种极端情况,即政府非常强势自行给定一个工资水平,让双方遵循,但这在市场经济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因此模型不体现这一点。曲线GG″表示政府对工人施压后工人抵制线,曲线ZZ″表示政府对雇主施压后雇主妥协线,至于两条曲线的陡峭程度则与政府的力度有关。
图4 向雇主施压的停工模型
图5 向双方施压的停工模型
如图5,由于工人抵制线变为GG″,雇主妥协线变为ZZ″,双方达成一致的点由P变为P′。停工时长由TP+X变为TP′+X(X表示为体现在模型里的已停工时长),缩短了TP-TP′;工资水平由WP变为WP′,最终达成的工资水平比双方较量的结果上升WP-WP′,但比正常情况下支付的Z增加了WP′-Z。因此,政府以偏向工人的态度介入调停,通常停工时长会缩短,时间缩短程度与政府介入力度相关;工资水平仍会增加但增加幅度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上升或者是下降是看政府介入对雇主的影响更大还是对工人影响大,当对雇主影响更大时,雇主妥协线变得非常陡峭,工资增加幅度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从以上模型分析可以看出,停工时长都会缩短,这与政府介入维护稳定的初衷是相符的。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增加程度的上升或下降则受政府的态度影响。这说明工人集体停工对雇主来说是有威慑力的,一定程度上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政府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较量。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借鉴希克斯罢工模型,本文按照集体停工发生后,政府介入调停的不同态度,分三种情况对中国集体停工行为进行了分析。当政府以明显偏向维护资本的态度介入,采取向停工工人施压策略时,停工时长会缩短,工资水平仍会增加但增加幅度下降;而当政府态度明显偏向保护工人时,向企业雇主施压,停工时长会缩短,工资水平会增加且增加幅度上升;当政府介入时态度相对中立,采取同时向雇主和工人施压的策略,停工时长会缩短,工资水平仍会增加但增加幅度有可能上升也有可能下降,上升或者是下降是看政府介入对哪一方影响更大。综合分析结果,无论政府以何种态度介入以结束停工行为,停工时长都会缩短,同时,工人的工资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是增加程度的上升或下降则受政府的态度影响。
一般情况下,政府需要维护稳定,同时也会关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何种态度介入,停工会以更快速度结束,这是符合政府维稳目标的。因此,政府以何种态度介入,更多的是取决于地方政府判断本区域的发展阶段是否更需要吸引资本注入或本区域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而三种情形下,工人增加工资的需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但这是否给了其他地区或企业的工人一个不良的示范效应?如果其他工人也都通过这种的方式来提自身的要求,政府能否都顾及?这种维稳成本是否会太高?因此,笔者认为事后介入解决并非优先选择,政府应当通过制度设置让劳资双方在规范范围内自由博弈。
由于数据的缺乏,本文只是对目前中国停止工人集体停工行为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而缺乏实证数据的验证,这也是本研究最大的缺陷。同时,笔者认为,本文所分析的工人集体停工行为确实广泛存在,应当完善这部分的统计数据,以便于研究者们进行分析,从而在理论上得出更为贴近实际的结论以支撑问题的解决。
[1]谭浩.集体谈判的相关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5).
[2]Hansen A H.Cycles of Strikes[C].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21,41(4):616-621.
[3]Griffin JE.Strikes:A Strudy in Quantitative Econom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39.
[4]Rees A.Industrial Conflict and Business Fluctuation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2,60(5):371-382.
[5]Hicks JR.The Theory ofWages[M].2nd Edition.New York:Macmillan,1963.
[6]Ashenfellter O,Johnson G E.Bargaining Theory,Trade Union and Industrial Strike Activity[C].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9,59(1):35-49.
[7]Hamermesh D S.“WhoWins”in Wage Bargaining[C].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1973,26(4):1146-1149.
[8]Kaufman B E.Bargaining Theory,Inflation and Cyclical Strike Activity in Manufacturing[C].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1981,34(3):333-355.
[9]Farber H S.Bargaining Theory,Wage Outcom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Strikes:A Econometric Analysis[C].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8,68(2):262-271.
[10]Mauro MJ.Strikes as a Result of Imperfect Information[C].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1982,35(4):522-538.
[11]Tracy JS.An Empirical Test of a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Model of Strikes[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87,5(2):149-173.
[12]Elliott R D,Hawkins B M.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the Level of Private Sector Strike Activity[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1983,11(2):22-28.
[13]常凯.罢工权立法问题的若干思考[J].学海,2005(4).
[14]冯同庆.解决劳动社会事件的中国制度性资源[C].加中产业关系与劳动就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
[15]李琪.启动集体谈判的“潜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2).
The Collective Actions in China:An Econom ic Theoretical Analysis
WU Mei-yu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In recent years,workers’collective action is emerging i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areas. Large numbers of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researches on workers’collective work stoppages in China,but vast majority of these researches are aboutworkers’right to strike or protection ofworkers’rights.Few scholars analyzed the collective actions in economic perspective,whil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alysis of strike is relativelymature.With Hicksmodel,combining with characteristics ofworkers’collective actions in China,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n economic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behavior.Mainly,itanalyzes how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influence the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compromise curve and the results.Finally,it concludes:nomatter how the government gets involved during the action,the timewill be shortened and workers’wageswill be improved,but the degree of increase is influenced by the attitude of government.
collective actions;hicksmodel;employers compromise curve;employees compromise curve
F249.26
A
1008-2700(2014)01-0064-06
(责任编辑:蒋 琰)
2013-11-26
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
伍美云(1988- ),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