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出版的“个人记忆类”图书价值分析

2014-09-14张芳

图书情报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回忆录灰色记忆

张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3)

非正式出版的“个人记忆类”图书价值分析

张芳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3)

通过按类举例的方式对“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作以分类介绍和价值分析,希望可以引起更多的图书馆关注非正式出版物,重视非正式出版物的收藏和利用。

回忆录 生平事迹 日记 灰色文献 非正式出版物

“灰色文献”,又称为“非正式出版物”、“非常规文献”或者“非定型文献”,通常是指通过非公开出版方式问世,及非市场销售形式传播的文献,其形式复杂多样,包括会议文献、报告文献、学位论文、政府文书、内部刊物、民间文献等。目前对“非正式出版物”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尚未形成一致而明确的定义。中国国内多把此类文献称为“内部书刊”、“地下文献”、“难获得文献”等,国际上则通常以1997年在卢森堡举行的“第三次国际灰色文献会议”中所提出的“灰色文献”概念,指“那些由各级政府部门、学术团体以及工商部门以印刷品形式产生的文献,是不受商业发行人控制的文献”。[1]为方便论述,本文中笔者将通过非常规途径出版的文献,皆称为“灰色文献”。

1 “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的分类举例及价值分析

“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是民间灰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回忆录类、纪念类(含纪念册、纪念文集等)、生平事迹类(含传记、年谱等)、日记类等类型。“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的类型划分并非绝对,各类之间也存在交叉情况。民间灰色文献形态各异,内容广泛,对于它们的价值不能一概而论,每类甚至每册灰色文献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下面通过按类举例的方式对“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作以分类介绍和价值分析。

1.1 回忆录类

回忆录,顾名思义,指通过回忆的方式来追忆历史。因为回忆录是记录自己亲身经历或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人物、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普通人对过去的回忆能反映特定时空里的社会现实,重要人物对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叙,本身是宝贵的历史资料。

表1 回忆录类灰色文献示例

如表1中袁鹰的《上海滩上旧巢痕》是作者的个人回忆录。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代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该书以时间先后和住所变动为经纬,记录了作者抗战期间在上海生活的那些日子。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无数原本幸福美满的普通家庭,被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得支离破碎。1938年3月,作者跟随家人由杭州辗转迁移到上海租界生活,直到1952年底由于工作变动调往北京,前后在上海生活了十五年,换了十次住处,分别为:典当弄、忻康里、太平坊、景华新村、渔光村、武进路、横浜桥、永和村、汉口路、和长乐路。

十次住所的变迁构成了这本回忆录的十个组成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现在的回忆和青少年的记忆,现在和过去相互补充,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以及普通上海居民的生活状况等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新树繁枝迷望眼,白头犹觅旧巢痕”,即使现在到处欣欣向荣的繁华仍然无法弥补作者对当年的动荡岁月的无限怀恋。该书对于研究抗战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上海地方史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1.2 纪念类

纪念文集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为纪念某个人物、事件而编辑出版的集子。纪念类灰色文献与回忆录类灰色文献的差别在于:回忆录通常是指个人回忆录,由单个人撰著,内容都是回忆过往岁月;纪念文集一般由多人编撰,内容上较回忆录更加广泛,既可以是书信札记、也可以是诗词挽联,时间上可以是过去、现在或是未来,只要与纪念对象有关即可收入集子。

表2 纪念类灰色文献示例

如表2中的《青春似锦岁月如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八〇级入学30周年纪念1980 -2010》,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1980级同学组织编印的纪念画册,由同学们自愿、自主地搜集资料、素材,安排图片、配文,负责编辑、审校,因而别有意义,也更为珍贵。一本薄薄的画册凝聚了同学们心血和智慧,浓缩了四年北大生活的点滴,帮助他们回忆那逝去的美好过往。画册根据内容分为十个模块,分别是“奔向圣地”、“饮水思源”、“标识物品”、“风华正茂”、“寒窗笔耕”、“兼容并包多彩生活”、“鸿雁传书”、“别了同学别了北大”、“我们相约”、“风雨三十年我们大团圆”。画册中既有风华正茂的他们在北大生活的记忆,也有毕业之后重新相聚到一起的欢乐。透过这本画册我们能够获知北京大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些发展状况,了解那个年代北大学子的生活细节。

1.3 生平事迹类

生平事迹类主要包括人物传记和年谱两种类型。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经历,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年谱是按年月先后记载某人生平,大多是后人就其著述及史籍所载事实考订整理而成。无论是传记还是年谱都建立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因此生平事迹类灰色文献的价值不容小觑。生平事迹类灰色文献与前两类灰色文献有时也难以分辨,尤其是传记,自传也可以归入回忆录类,他传可能是纪念类,与前两类略有差异的是,传记在时间跨度上一般覆盖传主一生,而回忆录类和纪念类更多的是忆述人生中某个特定的时间段。

表3 生平事迹类灰色文献示例

如表3中的《谷景升:一九一三年——二〇〇四年》从题材上看属于人物的画传,介绍了传主——谷景生的生平经历,画传按照时间的推演依次包括:学生时代、抗日同盟军、北平地下党、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现代国防建设、患难与共、文化大革命、对越自卫反击战、戍边新疆等。各部分图文并茂,以图片为主,用图片来记录史实,同时配以文字解读,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4 日记类

还有一类民间灰色文献是以日记形式印刷出版的。日记即每日一记,是对一天生活的真实记录,因其是当天的回忆,记录频率高,时间跨度小,能详细而真实地反映某个历史时段的生活百态,有的日记不仅能反映其个人的生活实况,还可以作为某种形式的社会大事记,记录历史事件及作者对此事件的看法和评价。

表4 日记类灰色文献示例

如表4中的《“文革”沉思录:十年文革心路历程呕心记载》属于日记类灰色文献,作者王军胜,山东招远人,1948年出生,属“老三届”中67届高中生。在本书中,作者用百余万字将自己在“文革”十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在案,几乎是逐日记录着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在当时社会动乱氛围下,大多数人都因为恐惧而把笔丢在一边,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极为匮乏,只能靠后来的回忆来填补历史的空白,因而这本书就显得更加珍贵。

1.5 其他类

此外,还有一些灰色文献,文学性与史料性俱在,文章短小精悍,在历史纪实之外更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如厦门大学中文系三位教授——应锦襄、林铁民、朱水涌的散文合集《三人行》,分别收录“应锦襄茶余闲笔”,“林铁民下放杂记及其他”以及“朱水涌故乡·友人·文学”三部分。他们通过自己的阅历、智慧、学识、学养向世人展示出三代学人的生命风采。

2 “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的特点

“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多数是自费出版,内容多为追述历史过往,缅怀历史人物,因而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类型灰色文献的特点:

第一,小众性。灰色文献一般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印制的,如广告传单是针对特定的顾客群体印制和发放的,内部资料通常只在本机构、单位或团体内部交流,会议文献的读者主要是针对参会人员。“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一般也是小众的。一方面,有的作者自费印制的目的,是与少数亲朋好友交流分享,印数有限。如唐希在其自印本《来自泥土的清甜》后记中所说“出书图什么?不图名、不图利、不慕虚荣,为的是倾吾工资、稿费积蓄,编印一份精美的礼品送给知音和朋友,本书印刷1 000册,人生能有1 000位知友,理应知足了。”另一方面,自费印行的这类文献,不易走入大众视野,它的读者主要是作者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因文献内容关涉某一主题而引起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关注。

第二,纪实性。无论是回忆录、纪念文集,还是人物生平事迹等,“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都具有纪实的特点。它们能或多或少地再现历史上的真人真事,有的虽然带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和个人感情,但其历史参考价值仍然不容忽视。鲁迅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觉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2]“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就是正史之外的“野史和杂记”,因为不受关注而敢于讲真话,道真情。

第三,隐蔽性。灰色文献出版灵活,种类繁多,传播范围狭小等特点使其不同于正式出版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难以获取。一方面是因为“个人记忆类”灰色文献的信息源极为分散,任何人都可能撰著这类文献;另一方面与其价值的隐蔽性有关,这类文献的价值不明显,难以发觉,也不能产生即时的经济、社会效益。

3 对图书馆收集灰色文献的建议

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的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与正式出版的图书、期刊等一样,灰色文献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根据《科学引文索引》(SCI)的论述和有关情报机构的评估资料显示,灰色文献在整个信息源中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20%,而且还处于上升趋势。[3]因此,图书馆在通过常规途径采购正式出版文献的同时,需要逐步重视灰色文献的采集,把灰色文献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要提高灰色文献意识,消除观念障碍。一直以来,由于各类图书馆对灰色文献的认识普遍不足,认为只有正式出版的图书、期刊等才可以作为馆藏文献,灰色文献因其“非正规性”而被忽视。有的图书馆甚至把灰色文献等同于非法出版物而将其拒之馆外。因此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就是消除以往的错误观念,加大对灰色文献的认识力度,利用专题培训提高馆员对于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意识,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读者走近灰色文献,充分发挥灰色文献的价值。[4]

另一方面,探索合适的采集方法,加强对灰色文献的采集。灰色文献在出版、发行以及流通等方面有其特定的属性,出版印刷数量有限,仅在少数与作者关系密切的亲朋间流通,缺少正式出版物的营销环节无疑加大了灰色文献的采集难度。灰色文献的独特性要求图书馆必须努力探索合适的采集方法,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站以及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介进行广泛的文献征集;接受灰色文献的捐赠;可以主动从旧书店、书市上购买灰色文献;还可以通过交换的方式来获取灰色文献。同时,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新方法。

灰色文献采集难度大,获取不易,这就要求各个图书馆要加强合作,建立灰色文献的共享机制。国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意识到灰色文献的独特价值,重视对灰色文献的开发利用问题。1978年,由法国提议,欧洲合作创建了“欧洲灰色文献情报系统(System for Information on Grey Literature in Europe,简称SIGLE)”[5],推动了欧共体范围内灰色文献的资源共享,促进了灰色文献的获取与利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紧跟其后,先后采取了一些有关灰色文献的收集、开发措施。在我国,1983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创建非正式出版物阅览室,致力于搜集该校学位论文、教材讲义、校内刊物、校级机关文件等各类非正式出版资料。[6]而在国家层面上,直到2008年7月,国家图书馆才对社会公开征集灰色文献。[7]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图书馆灰色文献的采集工作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的灰色文献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推进灰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1]吴 斌,赵光林.发达国家灰色文献的收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现代情报,2006(2):31-32.

[2]阎 涛,陈晓梅.鲁迅箴言[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244.

[3]魏 鑫.高校图书馆灰色文献的收集、开发和利用[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7(5):76-78.

[4]王淑群.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的障碍与措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4):81-83.

[5]徐刘靖,刘细文.国内外灰色文献开发利用现状对比分析[J].图书馆建设,2005(5):65-67,71.

[6]庄守红.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调查评估报告集[M].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1992:498-499.

[7]开征“非正式出版物”国图呼吁政策扶持[N].北京青年报,2008-12-14(B8).

(责任编校 田丽丽)

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Inform al Publications as Books Recording“Personal Memory”

Zhang F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The present article classifies the grey literature recording“personalmemory”into four categories and analyzes their value respectively with a view to calling libraries to paymore attention to informal publications and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ir collection and use.

memoirs;biography;diary;gray literature;informal publication

G253

张 芳,女,1987年生,2011级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回忆录灰色记忆
大灭绝回忆录
蜜獾回忆录
浅灰色的小猪
毒虫回忆录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求‘材’若渴”等8则
感觉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