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街区公共空间中环境行为研究
——以上海市多伦路改造为例
2014-09-13薛凌峰
裘 鞠 薛凌峰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象征之一,是城市市民集体的回忆.在城市老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不但要延续历史的文脉,而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老街区内市民的生活环境,保护历史街区中所蕴含的生命力,历史街区风貌的变迁才能与城市的建设和谐发展.
1 研究的背景
城市是历史积淀的载体,而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记录了该城市曾经辉煌的历程,记载着过去城市中市民的生活及历史事件,它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推动者.回顾中国现代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城市更新中出现大拆大建的不良现象,造成了城市历史文脉逐渐的消失,同时导致了动迁市民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产生的不适应症状.虽然近些年政府已开始认识到城市的风貌问题,在老城区的更新中对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但只是按其原貌重建或改造,而忽视了整个历史区域的环境质量和人的行为活动.
2 多伦路历史街区的发展脉络
多伦路文化街原名窦乐安路,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是上海数千条马路中唯一的文化名人街,路长虽然不到500 m,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成为中国文学巨匠、文化名人、左联作家以及社会名流的人文荟萃之地,它对上海近代的发展,甚至全国文化的发展及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具有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1].同时,街区内留存不少优秀的近代建筑,丰富多彩的花园别墅与新旧里弄的结合,风貌独具特色的中、高级别墅与住宅并存的区域.
3 对改造后多伦路步行街的调研
3.1 使用人群的调研
为了解多伦路文化街改造后的使用情况、使用者的来源和该街的环境,笔者对此街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用交谈与询问的方式,被调查者为该街内的行人、休息者、保安、店铺老板和里弄的居民等.另外,对早、中、晚不同时段人群的活动和数量进行观察和记录.经过对多伦路步行街道上活动人群的分析,该街主要服务于周围的居民,为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提供了一处优质的户外活动空间,改善了附近的上海老城区高密度居住区因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为解决城市老城区缺乏公共空间问题提供参考的范例.
3.2 街道环境的调研
与商业步行街所不同的是,历史街区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地方特色,创造具有地区特色的场所,以此对市民产生吸引力(见图1和图2).
(1) 特色建筑. 多伦路两边建筑风格主要以折中式的西洋风格为主,几座中西结合式风格的建筑坐落其中,给人展现出一幅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老上海老街区;
(2) 特色里弄. 此历史保护街区内有好几条具有历史价值的里弄居住区,通过对老里弄的保护和改造,更好的再现了具有独特风貌的老上海里弄;
(3) 特色文化. 历史街道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为题,述说着多伦路是百年上海滩的历史缩影;
(4) 特色街道. 街道尺度适宜.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记载着这里曾是多元文化的地区[2].
图1 街道一景
图2 街道入口
3.3 现存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改造后的多伦路其历史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街道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但也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 街道空间的格局单一. 在调研时发现,多伦路步行街缺少疏密有至、开放自如的局部放大空间,例如,缺少公共性的活动广场(为周边街区的居民提供活动,如跳舞、演讲等),以此提升街道的公共性和文化性;
(2) 供游客歇脚的家具数量较少. 通过访谈式的调研,被调研的人群大多都认为多伦路缺少供步行者歇脚的家具.因为多伦路的魅力在于有大量的历史保护建筑,参观者乐于坐在街道边缘静静地欣赏历史建筑,这延长了参观者驻留的时间,减少了参观者的流失并增加街道的活力;
(3) 步行街的业态布局需要清晰. 有效的业态布局可激发街道潜力,吸引人流.步行街的东段的业态清晰,主要以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等艺术业态为主,成为该街道最具活力和魅力的地方,为步行注入了艺术的内涵.但在北段的业态的布局中,高档餐厅与杂货店等混杂,沿街的商业零零散散,明显较之东段街道缺少人气.
4 对改造后的多伦路环境行为研究和分析
4.1 街道与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图3 多伦路平面示意图
街道是一个城市骨架,它们是形成城市肌理的基础(如图3).多伦路是城市的次要道路,它连接着城市的主要道路与里弄的街道.在繁忙的四川北路上的行人,通过安静步行街过渡到私密性的里弄空间中,人从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到私密性空间的层层变化的体验,这是一个符合人的心理需要的过渡区域.街道由于有人的生活而变得有意义,对历史街道的保护应将原住民的生活考虑在内.人的生活习惯决定了街道的空间性质,反过来舒适的街道是会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加强邻里之间交流,从而使生活有丰富的趣味性.在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空间可按照发展的要求而瞬息万变,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缓慢的,对一个新的生活需要适应的过程.所以在多伦路历史街道的改造时,尽量不改变本地区市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留下鲜活的历史空间.人们生活好坏的外在体现是街道的环境质量.通过改造,改善老街区的生活环境.只有在优质的生活环境之下,才能使人更好地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实现自身价值.
4.2 形成积极的交往空间
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3].多伦路步行街在改造之前环境质量差,对市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改造之后,脏、乱、差的局面已经消失了,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被保护和再利用,历史街道的风貌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空间的质量大大提升,激发了市民在优质环境中的自发性活动.① 步行街不同于城市中的道路,它是非机动车的街道,车辆不会对步行街内的行人造成任何影响,在步行街的行人可以自由的穿梭于街道的任何地方而不用考虑车辆对其生命安全的威胁,只有类似于这种安全感的空间,人们才愿意更长时间的停留;② 在没有汽车行驶的环境下行走,人的速度感明显降低,路过行人放缓了快速的脚步,欣赏街两边的历史建筑,与见面的熟人相互短暂的交谈,与陌生人打招呼.这样的环境使人的必要性活动转变成自发性的活动;③ 街道上的活动是安全和低速的,而街道本身的尺度宜人、环境优雅、绿化面积适中、又有历史的氛围,这样的环境吸引着城市中快节奏生活的市民,其目的是提供一处供人散步、观赏景色、与熟人见面交流、观察、获得有价值信息等一系列自发性的公共活动空间.
4.3 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
从宏观的大环境角度来看,街区的变化是缓慢的、有延续性的,因此人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受到大环境的制约.从微观角度看,小环境的变化是快速的、富有弹性的,不同形式的环境会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不同影响.多伦路能够形成一个舒适而宜人的公共街道空间,有以下几点因素.① 对街道的功能性质进行准确的定位.多伦路由于拥有自身的文化的优势,因此把其定位为文化性的步行街道,以创造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交流空间;② 街道对人的吸引力也表现在它的尺度上,即街道的高宽的比例上.一个围合感舒服的街道,会给人们带来安全感,缩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距离,使人的自发性活动更有效率.虽然两边的老建筑由于高低不同而缺乏街道的整体感,但通过对新建筑高度的控制、种植树木的高度和局部塔楼的过渡处理,改善缺乏围合感的街道;③ 对街道边界的处理和美化,形成半封闭性的公共空间,促使人在该空间停留,继而形成一些自发性的活动;④ 街道两侧历史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人们对这条街道兴趣的焦点,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的需求.多伦路对于人们不再仅仅是一个步行的街道,而是城市中的艺术品,人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停留在街道上欣赏建筑.
4.4 局部景观设计
局部景观的布局对于历史街区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能更好的形成历史环境氛围,对于景观设计应考虑舒适化、人性化.
(1) 绿化空间. 绿化的作用是美化环境,改善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在公共空间的需要处,围合出一个半公共性的绿化区域,创造出宜人的交往空间[4].
(2) 设置座椅等家具. 在街道的边缘处设置座椅,方便散步的市民歇脚,延长其在街道上的活动时间.对于座椅位置的考虑应结合街道的景观点来考虑,以便于使人从较佳的角度去欣赏建筑;另外,从人的心理来讲,座椅应布置在街道边缘的半公共空间中,形成一处半私密性的公共空间来满足人的驻留和交往.在座椅的使用性方面应更具人性化,首先在选择材料和尺度上应考虑到气候因素的影响,选择美观且导热性差的材料,如木质等,满足人们在不同气候时驻留的舒适感;其次,座椅等街道家具的尺度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便于人的歇脚和交谈.布置的座椅等家具应与街道的环境相吻合,因此,街道中家具的艺术性设计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家具的艺术化,多伦路的建筑风格多样,对于家具的风格设计应与其所在位置的建筑风格基本保持一致,从西洋建筑的立面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作为家具的装饰,使家具既具有适用性和美观性,又与建筑产生对话,同时成为点缀街道边缘空间的一处艺术品;其次,家具的文化性,多伦路上的座椅与名人的雕塑相结合,在展现历史场景的同时,又赋予了家具文化的气息,激发了人们对历史事件的回忆和交谈;最后,家具的景观化,供人使用的家具与街道边的花池等景观相结合设计,例如,将围合花池的边缘按照座椅的尺度设计成供人歇脚的座位,为人提供了一处绿意盎然的舒适环境.
(3) 雕塑. 街道的雕塑是点缀街道的空间,强化局部区域的景观节点,以提升街道整体的环境质量.多伦路步行街中的雕塑,首先具有历史文化性,多伦路步行街中雕塑以人物和事件的写实性为主,结合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历史人物,生动再现当时的场景,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提炼了多伦路步行街的主题;其次,雕塑具有艺术性,多伦路步行街中也运用简洁抽象的雕塑品,体现多伦路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同时以对比手法来反衬历史街道所经历的沧桑岁月.
5 结论
综上所述,在城市老街区的保护和更新中,不但要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更应考虑人的心理行为需求,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历史街区,为老的历史城区注入新鲜的活力.因此,本文用一个街道改造的实例,通过现场的调查、资料的收集和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分析,提出更新的最终目标是为人创造出舒适的交往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蔡继福.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J].上海大学学报,2003(7):31-35.
[2] 郑 正.上海市多伦路商业文化休闲步行街区保护更新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3(5):34-40.
[3]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可人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11:13-55.
[4] 米澄质.上海多伦路环境规划设计分析[J].艺术理论,2010(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