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公交规划发展探索
2014-09-13韩宝睿
瞿 飞,韩宝睿
(南京林业大学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南京 210037)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行,中小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不断变大的过程中,居民出行量和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中小城市交通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中小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经验证明,倡导公交发展和使用有利于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少车辆发展对道路空间的需求部分[1],可以有效缓解中小城市发展中的交通问题。但是在提倡公交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城市面临着一些问题。即如何发展公共交通,对中小城市而言,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不足、道路条件较差,人们对公交优先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中小城市公交发展。并且城市公交尚处于起始阶段,并没有适用于中小城市的公交规划。
现有公交规划理论都是研究大城市的基础上发展延伸而来,而大城市与小城市区别毕竟很明显,人口因素、土地利用、道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公交发展。因此一味的套用现有公交规划理论,照搬大城市公交的发展模式而忽略中小城市本身条件是显然不合理的,对中小城市公交发展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背景,如何发展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开展中小城市公交规划研究,探索中小城市公交规划发展模式,构建布局合理、方便适用的多层次公交线网,且结合中小城市本土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小城市交通发展
1.1 中小城市交通特征
中小城市交通规律较大城市有诸多不同,本文从中小城市空间布局、道路交通设施、交通运行、居民出行特征对中小城市的交通特性总结如下。
(1)中小城市空间布局特征。中小城市空间布局一般呈单中心式布局,用地开发与交通不和谐因素诸多。受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经济、人口以及地理状况影响,往往向组团式模式发展。因此公交线路延展布局有一定的困难。工业、居住、其他用地混合程度较大城市明显。该特征直接影响公交线路规划布局[2]。
(2)道路交通设施。中小城市路网总体规模偏低。现状路网级配失调,次干路与支路规模较低,路网可达性一般。道路发展不均衡,道路网相对集中于老城区,道路且仅有部分公交专用道、优先道和优先进口道,并未成网。因此,公交在路段路口运行受非公交车影响较大[3]。
(3)交通运行。混行交通严重。一方面中小城市的道路管理力度不够,城市道路随意停车,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随意侵占相互路权;另一方面市民群众的交通观念尚待提高,日常交通行为表现都较大城市落后。
(4)居民出行特征。中小城市由于城市空间较小,居民出行观念差别等,故居民出行规律与大城市迥异,体现在以下几点:①非机动化出行比例占主要部分,公交出行比例低[4]。机动化出行中摩托车出行比例所占较大;如图1所示。②由于城市空间较小,居民出行距离较短。同时由于出行距离较短,午间回程高峰明显。③外围城镇居民出行特征。公交出行比例相当低,低于建成区水平,反映外围城镇公交服务水平较低。自行车、助力车、轻骑摩托车是主要交通工具,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如图2 所示。④乡镇公交入城需求增长。随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居民入城上班、消费、旅游等生活性出行大大增加,全国各地乡镇公交发展均较快,公交线路数量大大增加,公交入城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有些城市对农村进入城区做出了限制。
图1 宝应城区内居民出行方式比例图
图2 宝应城镇居民出行方式比例图
1.2 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现状
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同时有别于大城市公交,本文从公交运营、公交设施两方面研究,总结出部分中小城市发展特征。
(1)公交运营(服务、票价)。了解一个城市的公交就需了解一个城市的公交服务及票价问题,这两个问题直接影响着公交对居民吸引力。公交服务包括公交运营时间、发车间隔、平均间距、运行速度等[5]。
从现有对一些中小城市公交服务调查可以清楚了解,现有中小城市公交线路运营时间基本都6∶00~19∶00,而不会根据季节变化或者客源需求来延长时间。发车间隔过长基本处于8~10 min,因此居民等待时间显得过长。且发车间隔并没有高峰平峰之分。从宝应县站台调查数据中可知,其设置公交站台基本处于400~500 m,设置并没有考虑新城区与老城区之分、客流主走廊与其他路段之分。而对于中小城市更得减小站距,来提高其公交吸引力,一般老城区布置300 m,甚至部分地点可以设置更低。
票价问题是乘客最关注的问题,票价的高低严重影响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据调查,宝应城市公交线路普遍票价处于2元,甚至部分城乡公交按路程收费,最多可达5元。且月票、老人卡推广太低、甚至部分城市没有老人卡。
(2)公交设施(车辆、线网、场站)。从公交车辆的发展角度,中小城市公交车辆太少,万人车辆拥有率过低,据调查宝应公交仅仅2.0标台/万人,远远低于规范要求的8~10标台/万人。
从公交线网角度,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线网规模不足,公交盲区较多。线网呈单中心放射,总体线网密度较低;中小城市线网密度分布极不均衡,老城区线网密度过高而周边区域密度太低。部分道路重复系数过高,给道路交通造成压力。,
从场站角度:城区首末站用地限制,部分线路无专门首末站,且临时占道;中间停靠站大多以直接式为主,甚少港湾式站台,且站台过于简陋,乘客无休息区且无风雨蓬等设施。
1.3 中小城市症结总结
通过对一些中小城市公交发展背景及其现状分析可知,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外部环境对公交发展的影响较明显,公交系统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对于部分中小城市而言,影响其城市公交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少、盘子小,公交吸引力不足。目前公交发展存在发车间隔长、站点覆盖率较低等问题,公交乘客步行到站与等车时间较长,公交服务水平偏低;公交线路运营时间短,居民夜间出行只能选择出租或其他方式,出行成本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居民出行选择,使得公交吸引力不足。
(2)公交线网功能层次不清、布局模式欠合理。目前大多数公交线路为贯通性线路,服务功能与对象不明确,导致重复系数高、覆盖率小等问题;线网布局模式是单中心(汽车站或是市中心)辐射式,虽然适应了现状城市客流总体方向,但通达性不强,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亟需调整;
(3)客流市场需要耐心培育。公交客流分布上,呈现不均匀性,开发区、新城区道路条件良好,但是还没有充足客源;老城区商业区客流量较大,但周围公交线路布设不合理,站点设置混乱。这也进一步削弱了公交对市民的吸引力。
(4)城乡公交需重新定位。当前城乡公交入城段承担了部分城市公交的功能,虽然一方面能够弥补城市公交在线网上的不足,但是城乡公交承包经营的性质导致其同城市公交形成竞争,同时随意上下客、甚至停车等客等现象,既增加了城市交通管理的难度又给城市公交带来了负面影响。
2 中小城市公交规划目标与定位
2.1 公交规划目标分析
本文对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特征及其居民出行特征研究发现,中小城市公交出行快速性及舒适性要求较低,而如何提高公交吸引力则是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重中之重。同时结合规划理论与实际,将公交规划目标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从民生角度考虑,希望步行5 min内有公交、且公交能到达任意地点、换乘且少。
(2)政府角度,带动经济发展,刺激城市居民甚至城镇居民到城市中心消费,拉动内需。
(3)交通角度,减少常规公共交通对城市交通影响。
2.2 中小城市公交规划定位
以适应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与交通发展要求,切实贯彻“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以“客流培育”为核心目标,合理布设公交线网和换乘枢纽,形成中小城市规模、能够带动周边工业园区、乡镇发展,层次清晰、功能明确,更为协调、便捷、舒适、安全、准点的优良公交体系。
3 公交规划模式
3.1 中小城市公交发展原则
由于前述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症结,中小城市公交普遍线网规模小、线网功能混乱、车辆保有量低、客流稀缺、乡镇公交与城市公交恶性竞争等情况,中小城市公交要得到充分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首要培育客流原则。通过增加公车便捷系、舒适性、减少候车时间、票价优惠等增强公交吸引力。
(2)线网布局布置合理。线网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引导中小城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发展。
(3)将城市公交与乡镇公交统筹考虑。综合作用增强城市对周边乡镇凝聚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
(4)公交规划注重结合中小城市特色景观、旅游事业。
3.2 线网规划策略
本文提出以中小城市市中心及汽车站双中心或者多中心(以城市中心为主、汽车站、火车站为辅)辐射线网模式,形成多层次公交线网布局。规划构建“主线+支线+区间线(旅游)”三个层次的城区公交主线路网络以及乡镇公交线入城的辅助线网。
(1)“两中心”辐射模式。市中心,面向城市内部,以中心向外辐射,确保能到达城市范围内任意位置,使城市居民都能便捷到市中心。
汽车站,面向县域内周边各个乡镇以及对外客运交通。
(2)城区公交线网。主线以现状客流走廊为主且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城市发展,确定公交主线,主要承担主客运走廊,线路贯穿城市南北、东西走向;且沿大中型集散点、大中型居民区设置。
支线为辅助城市主线,解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减少公交盲区(逐步实现居民离开居住地5 min路程内有公交理念),创新提出“城市公交穿插不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一种理念,增强公交吸引力且带动城市发展。
区间线主要承担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工作人员与早晚上下班出行。加强城市内部与工业区、经济开发区间联系。
(3)乡镇公交线网。乡镇公交穿插城市,主要承担重点乡镇与城市之间联系,辅助城市公交、减少城区内公交盲区。刺激乡镇居民出行需求带动城市发展。
3.3 公交改善措施
为实现中小城市以“客流培育”为核心目标,加密城区公交线网,逐步调整线网布局模式,改造城乡客运线路,扩大公共交通覆盖面,确保公共交通各项指标达到规划目标,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1)主线。以现状客流走廊为主且结合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可适当延长线路首末站到邻近乡镇。
(2)支线。以穿插不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准则设置公交支线。可以适当迂回设置,非直线系数可以大于1.4以符合中小城市发展的要求。
(3)中小城市老城区内站距缩短。一般公交站台设置为500 m,而根据中小城市城区小,老城区站距可缩短至300 m,局部地区可低于300 m。新建城区建议400 m左右,开发区可设置500 m左右。
(4)站台设置。中小城市站台的设置多以直接式为主,且设施过于简陋。同时对于道路条件本就较差的老城区道路,易于造成交通拥堵。建议可根据道路断面形式、车流量等条件改造成港湾式公交站台。站台的设置同样可结合当地特色。
(5)车型选择。可结合中小城市道路条件设置,建议支线可采用小车型。可在道路条件有限的老城区内行驶。
4 结束语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出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重点增强公交吸引力。故中小城市公交规划初期方案应在于如何提高公交的吸引力,培育客流的一个阶段。而传统公交规划理论提高吸引力的要点是提高便捷和舒适性,这对于大城市是适用的。但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增加客源的要点在于应当尽力结合其城市的特色和居民出行方式,灵活处理公交线路、发车间隔、车型以及票价问题。
本文重点研究了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症结、公交规划原则和策略以及对线网规划措施建议。公交运营在公交发展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中小城市公交规划不同于一般大城市公交规划,需针对其独特的市情开展研究。
【参 考 文 献】
[1]陈洪兵,杨涛.跨世纪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的若干问题[J].城市研究,1998(3):29-33.
[2]韩宝睿,杨 涛,夏国华.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规划研究以高邮市为例[J].森林工程,2011(27):80-83.
[3]瞿何舟,杨京帅.成都市城市公交线网分级规划思考[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6,4(1):64-72.
[4]钟贵园.小城市公交线网规划探讨[D].西安:长安大学,2011.
[5]王 炜,杨新苗,陈学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