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研究性学习活动“教”与“学”模式的探讨

2014-09-13金青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研究性活动管理

金青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0 引言

如何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提高教学环节的有效性,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的问题。前者越来越关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后者则越来越关注与课堂教学环节相匹配的学习活动的开展,这两点可以从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举措(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中充分体现出来。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在课堂之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活动”[1]。这种基于某项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理论实践和探究,“从而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研究,锻炼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等高层次思维技能”[2],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自主管理的能力。

本文从开展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入手,系统地阐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模式。

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基础

图1 学习金字塔

图1所示的“学习金字塔”[3]是美国学者艾德加·戴尔于1946年提出的。它用金字塔模型和具体数字直观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2周以后还能记住所学内容的比例。在金字塔的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其学习效率是最低的,2周以后学习者只能记住5%的授课内容;第二种是“阅读”方式,2周之后可以记住10%的内容;第三种是“视听”方式,可以记住20%的内容;第四种是用“演示”的方式,可以记住30%的内容;第五种是“参与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是“做中学”或“实践”方式,可以记住75%的内容;最后一种学习方式是“向别人讲授、相互教”或“快速使用”,可以记住90%的内容。[4]由此可见,学习方法不同,学习的效果大相径庭。主动学习的知识存留率占总存留率的67%,被动学习的存留率只有33%,其中讨论、实践方式的单项留存率分别为20%和25%,是所有方式中最高的。可见,“教”与“学”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则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一个平行于戴尔“经验之塔”[5]的说明性图解(如图2所示)。他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向学生进行教学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他还认为,学生接触各种学习材料的顺序对达成学习目标有直接的影响。笔者根据其观点加以演绎,认为大学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顺序也应分三段进行,即:①“听课→看书”(抽象性);②多媒体演示音视频(映像性);③“参观体验实习→文献研读与综述→现场调研→设计解决方案或作品”(动作性)。其中,最后一段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范畴。

图2 经验之塔

2 国内有关学习活动的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举措的实行,近几年国内关于学习活动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成绩面前,关注问题与不足、获得新思路与新启示,是不断进取的驱动力所在。笔者查阅了相当数量的文献资料,选择代表性观点归纳如表1。

由表1可见:

1)国内关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要素研究和流程研究等方面,对于操作层面的“教”与“学”(双方面)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

2)关于学习活动教学平台构建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且一般定位于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王蔚等[14]提出了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设计,以支持活动过程为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加以考虑而构建的则很少。

表1 国内关于学习活动研究的代表性文献

本文的立意正是从以上两方面考虑。

3 适合于管理类专业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与“学”模式

3.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类型和内容

根据布鲁纳“经验之塔”,结合管理类专业实践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活动可分为如图3所示的7种类型。由表及里,活动所需的能力也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而不断加强,呈现为“钻头”一般的倒锥形。其中:

图3 学习活动与能力的“7层倒锥”

1)体验类学习活动,如参观、实习,获得知识的感性认识,通常是对多门知识的综合感受;

2)文献综述类学习活动,围绕主题的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是对相关知识的全面了解,增加知识的宽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勾画出主题知识的结构图,思考现有知识研究的全面性、深度和欠缺,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

3)模拟实验类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模拟软件模拟一些经过适当抽象化、典型化的情境,进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操作实验。这类模拟软件如生产及物流过程仿真软件、ERP信息系统软件、电子沙盘、SPSS统计软件、VBA应用软件工具等。这类学习活动通常结合教学内容的具体知识点来开展,使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具体操作应用。

关于这一点,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ERP沙盘实验室硬件和软件购买上重点投入,以此作为高等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解决之道。[15]笔者认为这是不够的,沙盘模拟教学在理论知识传授的深度和广度上尚存在明显的不足[16],缺乏再研性、设计性和开发性,不能承担全部的实践教学职能,必须补充其他模拟实验。

4)调查剖析类学习活动,深入现场,通过较为周密的计划、设计问卷进行细致的调查以获得详细数据,运用软件工具处理和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学会剖析原因,进而初步探讨解决的对策;

5)实践项目类学习活动,是以“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志的学习活动,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分析问题,制定较完善的解决问题方案(比对策更进一步),并通过验证确保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6)作品类学习活动,这类活动的作用与实践项目类学习活动属于同一级别,前者着重于方案模式的策划,后者偏重于用技术实现具有某些功能的、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的设计开发;

7)探索实验类学习活动,运用实验设计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实验方案,模拟实施,获取数据,分析验证。这类学习活动属“探索性研究”,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及严谨、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3.2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学生两方面共同协作开展的,以“教”为辅,以“学”为主。

1)“教”的方式,分为指导、监督管理两方面。指导方式主要有理论及操作指导、答疑解惑、提供参考资料、评价等。监督管理方式主要有确认、检测、判定(中止或延迟)等。在项目选题分组、规则制订、日程安排上“确认”把关,在规定时间节点上“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判定”或“评价”,如图4所示。

始节点;活动过程;检测判定节点;连接线;终节点; 评价节点;确认节点。图4 “研究性学习活动”流程和“教”与“学”方式

2)“学”的方式,分为课题研习和自我管理两方面。课题研习方式以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和自主实践为主,辅以咨询、参考和同学相互交流等。活动过程的自我管理主要通过定规(协作规则)、定点(时间节点)、自查互查、违规协仲(协调和仲裁)等方式,实现整个项目活动的运营管理,如图4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教学过程不同,学习活动的主角一定是学生,学生在过程活动中不仅要专业实践,也要管理实践,尤其是管理类学生更应如此。因此,对于“选题分组”、“规划的制订”、“日程的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逾越甚至冲突的协调与仲裁,也应由学生自己成立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教师只负责监管,把握大方向即可。

3)“教”和“学”方式开展的手段。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渠道才能有效地实施,才能进行信息的发表、展示、传递、共享和沟通。因此,教学平台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而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媒体教学平台则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点将在第3.5节重点阐述。

3.3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设计

如图4所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流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由8个主要过程和4个由教师监控的检测及评价节点组成。显然,活动“开展阶段”的成功是整个学习活动成功的关键。

图5 活动开展阶段的详细流程

为了确保学习活动取得预期的成效,笔者借鉴软件工程的管理理念,将学习活动的“开展阶段”划分为项目规划、项目分析、方案设计、(作品类实施)、试运行等子阶段,如图5所示。每个子阶段结束时均应形成文档形式的工作成果,如开题报告、分析报告、方案、试运行测试报告等;对阶段性成果进行审查,以判定可否转入下一阶段,并将其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依据。除了规定节点的审查由教师掌控外,其他阶段性审查均由学生自主进行。

如图4所示的准备阶段和结题阶段的工作,占用的时间不长,但却十分关键。准备不足,会导致项目“先天不足”;收尾潦草,会前功尽弃。因此,两阶段花费时间不多却需抓得最紧。笔者从多年的实践中得出一条经验:开题、结题采用发表会的形式能有效提高首尾两阶段的质量。经过发表会中PPT阐述与演示、同行(学生)质疑和答辩、同行(学生)评价等几个环节,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其相互交流学习,看到差距,激发主动性。笔者经过2年5次的实践,效果逐年提升。

3.4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机制

由于学习活动的大部分过程是由学生课后自主进行,形式较自由、松散,且时间跨度较长(5~6周),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容易造成前拖后赶,草草交差了事的情况,使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作用。因此,学习活动的组合和管理机制的制定,非常重要,正所谓纲举目张。

在以往一般情况下,这部分工作往往会由教师负责承担,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然而,这恰恰限制了学生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都应该由学生承担,这样才能充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辅导学生建立起负责活动运行管理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规则、政策,使其能“自主运转”。

如图6所示是学习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其中活动规则和政策的制定,由“规则组”承担;活动过程中对违规处罚、冲突仲裁由“仲裁组”负责;活动成果、成效的测量和评价由“测评组”担当;“管理组”负责组织管理(包括分组)、日程管理、资源管理等活动运行过程的管理工作。

图6 活动的组织机构

规则与政策包括:活动成效(成果)测评规则、项目过程管理规则、协作规则、评价规则、成果发表规则、违规惩处及仲裁规则、资金资源使用及管理政策等。其中,项目过程管理规则包含了阶段成果要求、阶段审查及切换要求、日程管理规定等在内。

3.5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手段即活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如图4所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实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渠道,才能进行信息及成果的发表、展示、传递、共享、沟通。而这些媒介、渠道实质上就是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

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活动无论是活动的时间还是空间,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形式上是松散的。如何使这种活动形式上的松散在信息的呈现上却是聚集紧凑的、持续的、即时的、公开的,则是整个学习活动“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这就必须有一个大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的公共平台或空间作为支撑,而网络平台无疑最合适。

图7 活动教学环境的设计

支持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网络平台,必须有两大功能:一是支持专题知识的聚集、交流和使用,二是支持活动过程的讨论与交流。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认为此两部分最好分而置之,前者宜在专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平台上进行;后者则可以通过QQ群等交流工具实现各种过程任务的布置、问题的讨论等,如图7所示。如果将两者混合在一起,容易因后者交流内容的琐碎、繁多,冲散、冲淡了主题知识的发表交流记录,不易于后继者集中查阅前辈成果,进行持续的研究。

3.5.1 全局专题知识及成果的发表、共享及使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实现研究性学习活动专题知识的聚集、研究成果的发表与共享及使用的网络平台,是支撑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开展的主平台,可以依傍于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它的一个模块,也可以独立而建。其主要功能如图8所示。

图8 活动网络支持平台的功能设计

通过该活动主平台,主要实现:

1)专题知识的获取。平台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直接引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和书籍中的相关内容,二是创新设计或整合而成。[17]前者可通过“文献综述类学习活动”,将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进行整理、汇总并加入自己的观点;后者可通过发表图3所示其他活动的研究成果而获得创新的知识。

2)知识的转化与管理,即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显现化”、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将存储在人脑中的知识、散乱在现实世界中的零散知识转移到计算机知识系统中,从而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分享’和‘积累’”[17]。与图4所示活动的“成果发表”环节相结合,活动的结题、评价必须在平台上完成,否则视为未通过或未结束。成果在平台上提交后,经过后台的“主题审核”正式发表;主帖之后,可以发表后续的相关“评论”;当出现主题不当或评论不当时,管理员可以进行“移帖”“删帖”“禁言”等操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当主帖的学术或应用价值较高时,可以予以“精华”标志;有关平台的管理规定、发表规范等可以通过“公告”公示。

3)知识的分享与创新应用。构建的活动平台提供了围绕多项主题的知识汇集,它主要是通过“专题栏”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而有序的学习和使用。学生在通过注册审核后,就可以进入各专题查看主帖、评论对话或发表新帖,亦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所需知识。对于平台建设、知识管理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可通过电子邮件或“客户反馈”通道与管理员进行沟通。

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构建了一个研究性学习活动支持平台的原型,如图9所示。它包含多个专题讨论区,如图9(a)所示。每个注册用户可以进行成果发表、评价回复、投票等操作,如图9(b)所示。

3.5.2 活动过程的实时协作与沟通平台的实现

支持活动过程的任务布置、日程安排、协作交流、资料共享的“实时”沟通平台,宜采用QQ群等公共的交流平台来实现,这样做一是由于这些公共交流平台功能日益强大和完善,并且能与手机等随身工具相联通,实现“随时随地”的沟通;二是可避免软件的重复开发。

采用QQ群等公共平台支持学习活动的开展,亦存在QQ群的组织设计问题,建议采用主群与分组群的配置方式,如图10所示。主群由教师等图6所示的管理机构成员以及全体学生参加,主要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政策规则发布;分组群由各组组织。

图10 基于QQ群组建的“实时”交流平台

3.6 实施与成效

文中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与“学”模式在“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和验证。

1)在2011—2014年“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阶段,开展了与课程同步的“课程小论文”和“课程小项目”活动,学生在课后就“精益生产”“服务型制造”等多个专题独立地开展了文献综述、身边案例实地调查分析、仿真模拟等研究性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全员参加,分开题、研究和上交结题报告3个阶段,并用2个课时以PPT的形式进行成果发表,共享了研究成果,深受学生欢迎,激发了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最直接的益处就是该项活动为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上提供了研究的基础,当然益处远不止这一点;

2)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教”与“学”模式中的“探索实验类学习活动”。在第3.5节活动平台的支持下,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先后完成了多项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项目成果分别在江苏省“挑战杯”和常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二等奖;

3)毕业设计(论文)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间是支持与回馈的关系,研究性学习活动启发了兴趣与选题,为毕业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毕业设计的优秀成果则通过平台“回馈”于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了参考资料和研究经验。

4 结论

1)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讨论、“做中学”、应用等方式实现主动性学习并取得最大知识存留率的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2)管理类专业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随着能力的逐渐加强,分7个层次有序进行,从最浅表的体验类活动至最专深的探索类活动。

3)学习活动的“教”与“学”方式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课后为主的“教”与“学”方式,必须适应活动的自由、松散特点,因此,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活动的关键。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网络平台和QQ群交流平台相结合的活动支持平台,可以有效地提供专题知识和成果的发表、共享、交流、应用以及活动过程的实时协作沟通,既确保了活动成果的聚集性、持续性、共享性,又确保了沟通的实时性、便捷性。

4)活动过程的有效管理是活动取得成效的保证。从全面锻炼能力的角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应该由学生自主管理,要成立以学生为主的管理机构,并且以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实现全过程的分阶段管理、阶段成果审查、节点检测判定等控制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性活动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