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格的培养

2014-09-13

四川文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四川大学人格和平

宓 月

——文章节选于《岩石分形力学的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传记》。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这是镌刻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一块无名墓碑上的一段话。

也许,作为个体生命的“人”,我们终极一生都在探求生命的奥秘,都是在尽力抒写一个完整的“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仅要让学生有知识、有学问、有技能,更要帮助学生自我了解,对自我生命有深刻的认识,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受制于动态的现实世界,在世事纷繁中保持独立人格。

在人格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1937年统计,人格(Personality)一词的定义达50多种。在心理学上,人格指个人之特质。一般而言,人格是每个人的行为、心理特征的总和,并在不同时间、地域,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蔡元培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将人格的定义内分为四育:体育,智育,德育,美育。

通常认为,如果一个人乐观自信,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具有爱的能力,活跃而富有创造力,就是具有健康的人格。倘若一个人自卑,没有安全感,或常主动攻击他人,自我接纳认知程度较低,通常被认为是有人格障碍。

作为校长,谢和平十分重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他认为,大学的本科教育,人性、人格的塑立远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人文教育应当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如果没有人文基础,高科技和现代化的意义也显得可疑。在四川大学确立的“四个具有”(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中,首先强调的就是“深厚的人文底蕴”。

爱因斯坦作为原子弹研究的直接推动者,他曾反复强调科学的异化及其危险,并特别指出:“没有良心的科学,是灵魂的毁灭;没有责任和修养的科学家,是人类的悲哀。”二战期间,当神经学家哈勒得知纳粹科学家通过收集几百位被害者的脑组织标本进行研究时,他认为,在生命医学研究中,如果科学家连人性都不能保存,那么科学价值也会丧失殆尽。

《耶鲁大学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培养的人应该“具备全面知识并拥有高尚品德”。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则认为,最好的教育应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人。

以科技闻名世界的斯坦福大学,在本科生前两年,要求他们不分专业、不论兴趣,都必须选修《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课程,帮助学生思考“人何以为人”,使学生明白“做人第一、修业第二”的道理。

长期以来,谢和平一直强调要把川大自身深厚的人文底蕴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他相信,有圣贤藏于心,笃于行,德必向善,学必精进,功自然成。大海之大,就是由于大海总是善处低处,只有善处低处才能容纳百川,才会显得博大。他希望川大的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和感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校训。

2005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专门开设了《中华文化》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举办“人文大讲堂”等系列学术讲座;2006年,110周年校庆时,学校形成了以校史展览馆、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美术馆和历史文化长廊为载体的“四馆一廊”川大文化及川大精神的人文素质教育载体。学校还将江安校区作为人文教育为本的基础教学园区,修建了790米长的历史文化长廊,以台历形式展现川大的历史、人物和精神。包括江安校区校园建设及教学楼、室等设置的人文景观,如镂刻在报告厅壁上的荀子《劝学篇》等,都旨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

学校专门开设了校级人文素质公选课,由最好的教师讲授,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如,请敦煌学专家、文科杰出教授项楚先生面向全校文、理、工、医学生开设《敦煌文化》公共平台课,用他对敦煌文化的系统研究成果和案例,使学生去深刻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内涵以及民族精神。学校专门规定,理、工、医类学生人文、社科类课程必须占总学分的15%;人文社科类学生必须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占总学分12%。

此外,经双代会讨论决定,学校行政主体和文科学院搬迁到江安校区,大一、大二学生都在江安校区就读,使每个学生从入学就能在浓厚的人文氛围里去体会、去感悟川大的文化。

谢和平希望,川大培养的学生谈吐气质能与众不同、能带有川大的烙印。川大的每个学生多一些人文知识、多一种人文素养、多一份人文境界,让川大精神于世风中独立,成为文化的自觉引领者。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谢和平因势利导,鼓励师生们主动参与到抗震救灾中。他提出了四川大学全面、全力、全程参与和支援重灾区抗震救灾、灾后防疫与灾后重建的要求和具体思路,并在震后14天内,相继主持制订并实施了《四川大学师生参加抗震救灾、灾后防疫和灾后重建鼓励计划》等一系列支援重灾区重建计划,并亲自前往什邡、绵竹等重灾区签订了四川大学全面支持其灾后重建的协议。

在谢和平的倡导下,学校专门面向全世界、全社会成立了灾区学生救助基金,学校提供1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启动了“地震灾区受灾学生救助计划”和“地震灾区受灾考生关爱计划”。学校承诺:不让一名考上四川大学的灾区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对来自地震灾区的新生减免学费和发放生活补助。

对于担任志愿者的毕业生,谢和平建议,他们的毕业论文要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考察。各个学院、各个学生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直接参与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志愿者,如果是毕业生,其参与抗震救灾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感想,可以纳入毕业论文来考察。

师生们自发创作的《以生命的名义》等文学艺术作品、自编自创的《风雨同行,共创未来》大型文艺演出和《共赴时难,奉献爱心》大型诗歌朗诵会,通过各种形式表达着自己在灾难中的生命感悟、精神升华。

那一段时间,总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从救灾一线传来,校园里,也处处洋溢着一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热烈,师生们踊跃募捐、献血……这让谢和平非常感动,更让他欣慰的是,许多80后、90后学生,在大灾大难面前,显现出了敢于承担、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人,一旦被一种美好的精神所感召,也就拥有了一种抵御一切困难的智慧和勇气,拥有了一颗闪光的、充满活力的灵魂。

灾难是可怕的,然而,灾难中显现出的人性光辉却是无比美丽动人。不管社会上有多少人对年轻的一代有着种种误解,谢和平相信,这些孩子的身上并不缺乏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只要学校、老师和社会共同给予鼓励和激发,这种优秀的品质便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成为时代精神中最宝贵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川大师生把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落实到行动,具体到工作,体现在岗位”,表现出达观的精神风貌、坚强的意志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应对方略,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胡锦涛同志亲切接见了四川大学医疗救护队的同志们,温家宝和李长春、刘延东同志等来到川大,勉励广大师生在抗震救灾中、在重建家园中、在振兴四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川大学前身锦江书院有一副楹联,准确地体现了川大人的文化品位:“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己之谓德。”

谢和平感到,今天的川大学师生更需要有胸怀祖国、报效人民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需要与实际贯穿相联,才不至于变成口号式的虚无。学校全面、全力、全程参与汶川大地震系统的援救、防疫、重建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在科学研究中、在社会服务中、在工作学习中,体验、感悟有补天地的奉献精神,壮志冲天的拼搏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将是对“功、名、富、贵”重新认识和理解的最好方式和途径。

2010年3月,谢和平主编的《中国的力量——从汶川与海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集合了四川大学政治、管理、历史、文学、外语、新闻、艺术、经济和法学等不同学科顶尖学者智慧,是川大人关于我国灾害应急管理理性思考的结晶,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系统反思和总结。通过比较汶川和海地地震后两国政府和人民作出的不同反应,为中国的成败与得失找到了一面警醒、惕励自己的镜子,在比较中学会发现和珍视我们自身制度与文化中那些宝贵的东西,即是中国力量的源泉——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繁荣稳定的经济力量和秉承数千年文化底蕴、富有爱心而又勇于奉献的全国人民。

谢和平在《中国的力量——从汶川与海地震后20天看中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一书首发式上

谢和平在序言中说:“尽管世界各国国度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但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是相同的,对快乐与痛苦、爱与恨的感悟是一致的,那么,面对同一物理量级的地震灾难,两国人民承受的痛苦、创伤,两国人民的依靠感、安全感为何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不能不使我去深刻体会中国制度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力量。”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在2012届学士学位授予典礼上,谢和平作了题为《做负责任的川大人》的演讲。他引用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句名言“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与毕业生们共勉。他希望每个毕业生,都能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懂得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回报自己的祖国、回报社会的贡献者,而不是一个只能向社会捞取个人利益的索取者,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回报自己的祖国,奉献自己的国家。

附:

谢和平(1956~),湖南双峰人,工程力学专家。现任四川大学校长、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和平院士近影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最早建立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并以此来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率先组织开展了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以及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研究,组织研究并提出了煤炭开发新理念;率先提出了全球CO2减排不应是CCS,而应是CCU,开创了CO2矿化利用新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以及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人格和平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许钰灵作品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民族图鉴入馆藏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博弈·和平
无臂考生高考考出603分被四川大学录取
期盼和平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