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恭读〈论语〉》

2014-09-12郭齐勇

书屋 2014年8期
关键词:副词论语孔子

郭齐勇

张二江先生所著《恭读〈论语〉——〈论语〉新解》,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普通读者便于阅读的书。作者用现代汉语疏释了《论语》的每一句话,包括难懂的词、字。初读之后,有几点看法,写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一、作者著述《恭读〈论语〉》的心情、态度、立场

半个多世纪之前,熊十力先生在北大五十周年校庆活动中,面对中国的最高学府的学子们,所作的一通狮子吼:

清季迄今,学人尽弃固有宝藏不屑探究,而于西学亦不穷其根柢,徒以涉猎所得若干肤泛知解妄自矜炫。凭其浅衷而呈臆想,何关理道?集其浮词而名著作,有甚意义?以此率天下而同为无本之学,思想失自主,精神失独立……吾国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独立、学术独立、精神独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视阔步而游乎广天博地之间,空诸依傍,自诚、自明,以此自树,将为世界文化开发新生命,岂惟自救而已哉!(《熊十力全集》第五卷第二十五页)

熊先生并常借王阳明的“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来批评西化大潮。

这狮子吼,当时吼醒的人极少,有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但真理不怕人少,真理不怕势孤,越来越多的学者与熊十力站在了一个立场上。

作者说抱着赎罪心情注释《论语》,是与熊十力上述言语产生了共鸣,与很多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共鸣,是可确定的。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必将复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共鸣。

有这样的心情,立场是中国人的立场、中国人文化传统的立场,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作者在“自序”中大段引用了唐君毅先生的《孔子与人格世界》,读来发人深思,也感人之至。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相信从人文之初,中国就不乏脱出了任何“被物质所束缚的意识”限制的圣贤,更坚信孔子就是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中国人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呵护者。过去,他呵护了中华人所知的天下人,所以呵护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祖宗;现在,我们又从迷茫中看到了万古已非长夜的孔子发出的温暖和煦之光;今后,中国人成为像过去长时期所曾是的那样的自尊自信族群,担负起为万世开太平的道义责任,其精神真髓的主流,仍然是孔子之道。当然,这也是天下人永久的福祉。

这是我所深为赞同的。

二、作者以《〈论语〉新解》作《恭读〈论语〉》的副标题,名实相符

二江先生从事古文献疏释已有十多年时间,前此以“元江”的笔名,出版了《风类诗新解》、《雅颂类诗新解》、《白话〈书经〉——〈尚书〉注》、《白话兵经——〈孙子〉注译》等书,颇得学者称赏。

如对《〈尚书〉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前院长王玉德先生评曰:“《尚书》是……儒家‘十三经中最难读懂的一部经典,学者望而生畏,对《尚书》的研究,是新中国学术界的一个薄弱环节。元江先生著《白话〈书经〉》是研究《尚书》的一最新学术成果,是一部富有创新性的力作。作者有很扎实的文字训诂、文义疏释的基础,对《尚书》原义进行辨识考证,又将全书译成白话,是使得《尚书》这一最难读的经书可以雅俗共赏的好书。”

如对《〈孙子〉注译》,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研究会评道:“这是一本系统地从文字训诂角度注译孙子兵法的专著。著者以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和严谨治学态度,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考释了多种版本《孙子兵法》中有争议的文字,对其中一些流传甚久的谬误进行了勘误,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理论见解,丰富和发展了对《孙子兵法》的学术研究。对准确理解孙子兵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我也浏览过这几本书,印象深的是,作者疏释中国古文献的功力和悟性,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个基础之上疏释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是令人高兴的事。

例如:作者能说汉儒对经书的解释,多有望文生义之处,是用证据和常识说话。如: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字词句义:鲁哀公问道:“怎样做,民就会心服?”孔子回答道:“(比如)立垂直线绳,让枉曲的木头随直线绳而直,民就服;(比如)提起枉曲的木头,让直绳随枉曲的木头而枉曲,民就不服。”

哀公:鲁哀公,名蒋。公元前494—476年在位。

举:立。

直:制器或建筑时用于定直线的绳。《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盖诸葛等传》“分当相直”,王念孙按:“直,绳也。”《逸周书·武纪第六十八》“不可以枉绳失邻家之交”,朱右曾集训校释:“绳,直也。”枉、绳对举,亦可证直为绳义。

错:措;措之,安之。错诸枉,措之于枉,是使枉也随之直而安之义。《盐铁论》“枉木恶直绳”,《说山训》曰:“众曲不容直,众枉不容正。故人众则食狼,狼众则食人。”《说苑》:“孔子谓子路曰:‘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营造法式·总例》:“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

在营造上,错诸直常用的是两义:一是在木料上弹黑线而取直,二是用垂绳定垂直于地心引力的直线。

诸:之于。

枉:木衺曲。引申为邪曲、歪的、不直的。《说文·木部》段玉裁注:“枉,本谓木邪曲,因以为凡衺曲之偁。”

简议:⑴这是政治正义的一个十分庸常的解释,却是一个正大的真理。比如,比着悬垂的直线砌墙,一切歪的都可以正过来;而若用一根直棍、以目测作标准去砌墙,就可能立起一面不正的墙;若用明显不正的标准去砌墙,则肯定会一切不正,把正的也弄得不正了。若以歪为正,当然不能使有起码常识的人心服。对百姓,儒家主张富之教之,遁道德而治,将此作为政本,一切政策都据此为准而行,则政正民服,邪曲的、曲枉的都会随之而正。若从私心或某种乌托邦的狂想出发,反此道而行之,政本一邪、一枉,则一切都邪,连原来正的也被拉得邪了,民当然不服。当时的民没有或很少秦一统之后的那种口服而心不服的心行,所以哀公没有用心服这样的字眼。现在若只说“服”,大家都不知道实际是指什么。endprint

⑵直绳比喻王道,比喻仁,比喻礼。与“政者,正也”同义。

⑶因没有营造方面的知识,又因《颜渊章》孔子相同的话,子夏直接举政治史上舜举用皋陶、汤举用伊尹的例子作解释,并没有对夫子的话作出正确的解释,所以后儒都随子夏之说而曲解、偏解了夫子之意。不知道或忽略了孔子是用一个营造方面的常识作比喻,向哀公讲解为政以正的道理。后儒对“举直”一句的解释,与原意不合,参见《颜渊》“樊迟问仁”章。

这个解释,我认为文从字顺,义理圆该,训诂平易,辞章工整。稍为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举用正人并不能保障不会用邪人,薰莸同器,正邪同时在朝的事例,不是太多了吗?

我以为,在这样一个语境中,能作出这样的发明,不仅因为作者在朴学上训练有素,而且因为作者有比一般学者要丰富得多的生活经历,而于义理有平易的理解。像这样有所发明的解释,此书中俯拾皆是。

例如:对虚词的解释。著者能够悟到文明之初,人们用文字表达表述思想、情绪、观感等的时候,是想要尽量通过一段文字让人有像是与当事者面对面交谈的直观。有此悟,作者对过去还没有人解释过的虚词,作了很有启发意义的解释。

作者所作的“也已、也已矣”考。书中写道:

“也已”、“也已矣”,《论语》用到十五处,其中七处“也已”,八处“也已矣”。

“也已”的也字表判断,这很清楚,一般可译为是、为、有等;已字,过去一般作叹词解释,这个解释是对其含义的一种不准确的抽象,并非本义。我认为,本义当为表示程度的副词,有点像英语的“er”、“est”。用现代汉语译解,可用比较、相当、很、非常、最、完全、根本等词汇。现在把这个理解用在句中:

可谓好学也已;可谓是很好学的。斯害也已,这是很有害的。可谓仁之方也已,可称之为程度相当高的仁之方。可谓至德也已,完全可称之为至德。其余不足观也已,其余是根本不足观的。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的德大概完全可称之为最高的德啦。末由也已,只能是由末端摸索而进。斯亦不足畏也已,这也就完全不足畏啦。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我完全没有怎么办的可能啦。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只是各言其志啦。可谓明也已矣,可说是非常明白啦。可谓远也已矣,可说是非常远啦。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其终也已,其到死也就是这样了。可谓好学也已矣,可说是很好学啦。

无不文顺字顺。

粗考之,在文献中,最、甚、很、极、至这样一些词汇,出现较晚。《尚书》含“古文”,没有甚字,没有最字,没有过分之义的过字,没有较什么要程度不同的较字,没有表示最义的至字。《诗经》中无最字,无比较的较字,没有表最义的“至”字。有十余个“甚”字,有的用“大甚”表述,对甚字,毛传、郑笺皆无说。无说,说明甚字之义在汉时已经是常用字。《论语》中无最、很、甚、较、只、仅等字,十九个至字,有三个是“最”义。

我们都知道,汉语表示程度的副词如作者所列举;我们没有注意,作者列举的与《论语》同时代或更早的文献中,没有或很少表示程度的副词;而人的语言表达是全息的,不可能没有表示程度的语句。《论语》中用到“也已”、“也已矣”的句子究竟是什么含义?在真弄懂“也已”、“也已矣”之前,是不能肯定的。现在,作者在这儿悟到了类似英语语法的表述方法,将“也已”、“也已矣”带入每一句中,用逐条列举的方法,试图证明这两个词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我认为是对准确理解《论语》作出了前贤没有做过的贡献。

作者几乎逢副词必考证一番,如“也与”考、“乎”字考、“夫”字考等等。看来这是作者潜心于中国古文献研究的独有心得,而于发明经义贡献颇多。

还有一个可贵之点,作者对义理的解释,没有任何门户之见,壹是以准确表达原意为疏释目的,与经学上的今文古文、汉学宋学之争完全不同。例如: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字词句义:冉求说:“不是我不喜乐夫子您之道,是力不足(以达夫子您之道)。”孔子说:“力不足的半道而失去达致道的前程。现在你规划一下。”

说:悦。

中:半。

废:废弃。

画:划,划计;计划、谋划。

简议:⑴孔子的仁道,须在心上作工夫。据宋明儒的切身体会,这需要着紧用力。冉有自称“力不足”,正是进德至相当程度时的感觉。可参读《朱子读书法》。

⑵画字是个问题。汉儒画训止。清儒刘宝楠以为止有界义,言“引申之,凡有所界限而不能前进者亦为画。”朱熹曰:“画者,能进而不欲。”析朱子之意,是要说明“止”义,但也肯定了“画”是一种心志活动。而画字有划计、规定之义,恰是一种心志活动。所以,止、界,是划计、规划之止处、之限界、之分别之义。规划之止处之限界,可以是中途,也可以是孔子之道之止于至善的终点。则孔子对冉有的“逃学”表现,不是顺其意而放弃,而是导其意而诱进。这正合孔子“诲人不倦”之自许,也正合冉有一直是孔子弟子之史实(见《论语》)。《管子·君臣》:“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房玄龄注:“划谓分别。”分别,划分职权范围。是规划之义。《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君请六子画。”杜预注:“画,计策。”《新语》“昔宫之奇为虞公画计”,《战国策》“为公画阴计”、《史记》、《新序》“留侯善画计”、“为我画计”,可知“画”字之画计之义乃本义之一。

条分缕析而注重证据,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画”字之义,读起来让人感到经书注释上“门户之见”这种陋习,已无任何痕迹。

细细拜读,悉心理会,本书发人所未发处甚多,读后深受教益。我认为本书是目前有关《论语》疏释得最好的一部著作,特郑重地向读者推荐。endprint

猜你喜欢

副词论语孔子
The Wheels on the Bus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副词和副词词组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