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森林成为水土的看护人

2014-09-12郭耕

绿色中国·B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程

郭耕

1998年,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间,长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大水退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人们开始深刻地思考,我们是这场大水的受害者还是制造者?怎样才能使水土真正造福人类?

我国是世界上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全国有荒漠化土地面积39.54亿亩,影响到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不少城市人口基本生活用水难以得到保证;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每年都有近4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生态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水土流失和古代文明的兴衰

水土流失是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又称为水土损失。水是生命之源,土壤是人类生存之本。在自然界中,水土资源是物质间交换的媒介,将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高效地串联融合。如果离开它们,生物将失去存身之所,放任水土流失会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人类史上一次次古代文明的兴衰中,找出兴亡宿命的秘密并不容易,但如果以水土流失作为突破口进行思考,其直接或间接导致文明迁徙衰落的事例却俯首可得。以我国为例,黄河流域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是中华民族祖先狩猎、采集和生活的地方,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流域内曾巨木林立、牲畜肥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研究,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曾超过50%。随着黄河流域文明发育与成长,我国的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到公元前221年达到了2000万人,森林覆盖率下降到46%。人口的急剧增加和对木材的无节制需求,破坏了文明赖以寄身的水土资源。植被消失,土壤在水和风的浸润冲击作用下,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逐步散失,使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打击。最典型的教训就是有着灰尘满面、刀削斧凿面孔的黄土高原。

“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荀子·强国篇》中赞赏了陕西一带曾经宁谧的自然风貌。这与现如今陕北民歌《泪蛋蛋泡在沙蒿蒿里》中所描绘的“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山上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招一招手。”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反差。自秦汉起,历代王族大兴土木,关中地区森林遭遇灭顶之灾,与此同时我国也迎来了第一次人口阶梯型倍增的时刻,数量从先秦时期的1000~2000万陡升至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人。持续推行的“奖励耕战”和“移民戍边”的政策,造成了大面积开垦荒地,挖掘矿产,兴修水利,农耕区进一步扩大。由于对黄河中上游持续不断的拓荒,毁灭了当地的森林资源,关中地区森林大量消失直至荡然无存,严重的水土流失将黄土高原割裂的支离破碎、褶皱遍野,黄河水也由清变浊,由浑变黄,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下游河床淤积抬高,使其平均高出地面3~10米,最高达13米,形成“地上悬河”,也使黄河成为历史上“三年两决口”的灾祸之河。

我国是目前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也是我国环境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根据公布的全国第2次遥感调查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1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达165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平方公里。年均流失土壤约50亿吨,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为24亿吨,其中上游地区年土壤流失总量达15.6亿吨,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16亿t,全国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水土流失分布广泛,不仅在山区,沿湖地区和平原区域也会发生;水土流失对我国的饮水安全、水库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水土流失的灾害与烦恼

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达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中国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很大,主要有:1、水土流失容易破坏地面完整。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例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米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从飞机上向下看,许多地方一半左右的地面都变成了沟壑。据黄土丘陵区许多典型小流域的调查,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沟壑长度就有3公里~5公里。中国南方的广东、江西、湖南等省境内风化花岗岩地区的崩岗,也有类似的情况。2、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衰退,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土壤中流失的氮、磷、钾肥估计达4000万吨,与中国当前一年的化肥施用量相当,折合经济损失达24亿元。长江、黄河两大水系每年流失的泥沙量达26亿吨。其中含有的机肥料相当于50个年产量为50万吨的化肥厂的总量。难怪有人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如此大片肥活的土壤和氮、磷、钾肥料被冲走了,必然造成土地生产力的下降甚至完全丧失。3、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山塘、水库,降低了这些水利设施的蓄水功能,影响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4、水土流失影响交通运输。每年汛期,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公路、铁路沿线山坡塌方而引起的交通中断事故,全国时有发生,不胜枚举。5、水土流失致使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中国许多地方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洪涝灾害,都是由于上中游山区、丘陵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的。每年汛期暴雨过程中,山区、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从漫山遍野汇集到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汇集到河道的支流和干流,形成来势凶猛的洪水,淹没田地、村庄、城镇,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水土流失加剧洪水威胁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淤积在河流下游河床,使河底一年年抬高,减小了河道的行洪能力,洪水就向河流两岸漫溢,造成巨大灾害。这种情况黄河流域最有代表性。endprint

保护森林治理水土流失的良方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分别发生的全流域性特大洪水,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暴雨径流的汇集过程,降低了水库的调蓄和河道的行洪能力。面对危急情势,中央号令数十万解放军和当地人民群众奋力抢救,才转危为安。这一沉痛的教训,为全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为了保障河流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必须在上中游山区、丘陵区搞好水土保持。而保持水土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森林,让森林面积不断扩大。

为解决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水患频繁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是为改善生态恶化的局面,中国停止了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调减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力求使不堪负重的天然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天保工程实施十年多来,工程区少产木材2.2亿立方米。通过造林,累计森林面积净增1000万公顷,森林蓄积净增7.25亿立方米;68万富余职工实现了分流安置,累计有27.6万人由砍树人变成了“看”树人。

退耕还林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盐碱化、石漠化严重,生态地位重要、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沙化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继续耕种,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的重点工程。在工程实施中,国家实行资金和粮食补助制度,在一定期限内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补助(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每年补助原粮分别为150公斤和100公斤,生活补助费20元)。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2894.4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926.4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698万公顷,封山育林270万公顷。使占国土面积82%的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

山绿了,林子深了,大山重新获得保护,肥沃的泥土留了下来,细小的沙粒被重新固定,输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据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长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并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比工程实施前减少了20%,减少的区县数达91%。

黑龙江森工总局总局长魏殿生告诉记者,实施天保工程,国家投入的资金使黑龙江森工总局摆脱了“两危”局面,走上了林区社会稳定,生活幸福的新林区建设道路。接下来,黑龙江森工总局各单位在为国家保护好大兴安岭地区的天然林的同时,依托森林资源,开发林下经济、多种经营,争取使经济效益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天保工程的意义绝不止于少砍了多少棵树。”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说。工程启动时,王志宝担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亲身参与了工程从调研、筹划到试点、启动的全过程。如今,回首工程走过的十几年历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部长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当年,全国的年财政收入才一万多亿元,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投入1000多亿元启动天保工程,是何等的决心和魄力。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何等的英明抉择啊!”王志宝说,工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将天然林的砍伐停下来,阻止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但是对国有林区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触动以及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这些都是工程启动之初没有预料到的”王志宝说。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工程区1.24亿退耕农民人均已获得中央财政直接补助2000元,占退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10%。在西部省区的401个工程县中,这一比例甚至高于20%。在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被当地政府称为“维稳”工程。多年来,退耕还林工程在民族地区实施1.2亿亩,占全国总任务的1/4强。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工程的深入,各地土地利用结构得到了调整,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了改善,工程区不仅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粮食产量也得到了飞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98年减产148.2亿公斤,6个非退耕还林省(市)减产205.9亿公斤,而25个退耕还林省(区)却增产57.7亿公斤。

退耕还林工程的大规模实施,是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强农惠农项目,总投入相当于两个半三峡工程、13条青藏铁路,是对千百年来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有力触动和深刻反思,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据长江水文局监测,年均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2003年以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亿吨,减少77%;我国沙化土地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减少1283平方公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实现沙化逆转。

这一切数字都证明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对于减轻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巨大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顺应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程
《工程爆破》》征稿征订
《工程爆破》征稿简则
子午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