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现实主义到自动主义——苏新平艺术中的母题、自述与解释
2014-09-12
2014.7.27-9.2︱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东街11号高台阶厂库D08
苏新平的艺术由内在自我向外部世界的突变,是全球化浪潮与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国艺术家的缩影,其人生和艺术的应对策略也深深打上了这一代人的烙印。然而,画中并不仅仅是人文情怀和现实批判,同时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性,那是一种显而易见又莫可名状的焦虑。在焦虑的背后,总暗含着人生和艺术双重层面上苦苦挣扎。在集体主义年代之后,我们再一次为资本及其所带来的精密制度全方位裹挟,主体性的重建依然是一个被搁置的方案。近年来,苏新平找到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一种属于他个人的、毫无目的的自动主义。在看似“乱画”的背后,是对焦虑和苦苦挣扎的直接回应,是彻头彻底的全面身心自由,也是逃离规训、重建自我的新开始。展览通过“超现实主义”“社会叙事”“自动主义”三个单元、九个母题研究的方式,精选展示了他从1979年求学至今创作的木刻版画、石版画、油画50余件。
帕维尔·阿瑟曼
2014.5.24-8.29︱北京市朝阳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本展是波兰艺术家帕维尔·阿瑟曼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个展,将展出他的两件标志性作品,《绘图者的集会》(The Draftsmens Congress)和《威尼斯人》(The Venetians),探讨个人身份、社会结构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在《绘图者的集会》里,阿瑟曼把纸铺盖在展览空间的地板和墙上,邀请进入美术馆的参观者使用画笔、炭笔、拼贴或其它传统媒介在纸上作画;藉此,艺术家创造一个开放的、主要通过视觉表现来交流的对话空间,鼓励参与者用作品互动,形成生动、乃至论争性的讨论。为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而作的《威尼斯人》则体现了阿瑟曼对社会性和地域话题的兴趣。艺术家和他父亲的塑模公司合作,翻铸了90位当地居民的脸和手,然后用厚塑料带缠绕制成身体,接在翻铸的脸和手上,将现实主义的面孔和肢体(象征职业和身份的人类学符号)与鬼魅般的骨架躯干并置在一起。
面目:段建伟个展
2014.7.22-8.10︱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E6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1991年的展览“段正渠·段建伟油画展”使段建伟在艺术界广为人知,那种清风拂面的“新乡土”绘画,既疏离于自85新潮以来的激进浪潮,又和被过度抒情化了的流于矫饰的乡土道路迥然有别,别开生面。近年来,段建伟常游走于中国北方的石窟、寺庙和民间文化中,在古代造像和壁画等传统中得到新的启示。他对人物的姿态、表情和画面中的道具象征物投注了更多的热情,人物的角色和身份变得模糊,场景更加被淡化,一切明确指向具体情境的因素被刻意抽离,此时的人与物都将被赋予更加普遍和永恒的意义。而在最新的作品中,段建伟无声地融入了更多的观念性和形式化的意味。艺术家使用了更加简明的形状和颜色来建立画面关系,通过对体积的把握、形状的斟酌和色彩关系的周处,形式成为最大限度解放趣味的媒介,绘画实践也因此获得更为持久的意义和快感。
荣荣&映里-妻有物语
2014.7.26-10.20︱北京市朝阳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2012年,荣荣&映里受邀参加日本越後妻有三年展。一是为了此次大地艺术祭策划“亚洲写真影像馆”,其二是以艺术家的身份在当地创作新的作品。初来到妻有,荣荣&映里立刻被那里自然的力量所震慑,而他们的作品一直以来是围绕“生命环”的主题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自此,两位艺术家便开始了“妻有物语”的创作。自2012年年初“妻有物语”开始拍摄延续至今,荣荣&映里多次来到越後创作。他们感受了那里的四季,也常常带着他们的小孩一同前往并参与拍摄。2012年夏天,荣荣&映里把当地一家废弃小学校改造为展厅,将“妻有物语”的作品首次展出。2014年6月,荣荣&映里在东京的三潴画廊展出这个系列,被“The Culture Trip”评为东京今夏十大不可错过的艺术展览之一。终于,在2014年夏天,荣荣&映里带着他们的“妻有物语”来到三影堂,这也是“妻有物语”系列在中国的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