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障碍及策略
2014-09-12高雪
高雪
【摘 要】在全球化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还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使命。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文化折扣”以及国外电影的强势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困扰,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国际市场并立足于国际市场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开拓一条适合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道路,不断增强中国电影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电影 对外传播 障碍 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电影这一艺术载体承担了一个国家走向世界的重要历史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在全球化这一大的背景下利用好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政策机遇,将中国的电影不断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国际社会通过电影这一文化载体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增强国家影响力,是当今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
1、中西方较大的文化差异,造成西方观众对中国电影文化认同的困境
电影是一个系统的文化表述,它包括了肤色、服饰、饮食、语言、建筑等外在的表征,也包括了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生活习惯、民俗仪式等内在的意义。不同受众对电影符号的解读多是从自身的文化角度进行分析,而在这些方面中外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不仅阻碍了西方受众对中国电影的正确解读,从而大大降低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的认可度,同时也使外国受众对中国电影产生排斥,难以实现预想的传播效果。如何跨越中外文化之间的鸿沟,使外国受众接受并认可中国电影,是中国电影对外传播面临的一大现实难题。
2、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遭遇“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是指对于产品所反映的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内容不熟悉的消费者,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大大降低的现象。”①近年来,虽然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的闭关锁国,使西方观众对我们的文化内涵已然很陌生,在许多西方人眼里,中国文化仅仅是一个个表象繁琐的符号,如孔子、京剧、故宫、长城等,而对于其真正的内涵却知之甚少。而且,由于长期缺乏与西方国家的沟通交流,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认识还停留在早期的认知范围之中,甚至对中国的文化还有所误解。此外,正如中宣部文艺局影视处处长王强所说“一些影片被过多赋予政治说教色彩,只要文化背景稍稍复杂一些,海外观众就感觉理解吃力”②如此种种必然产生“文化折扣”,造成了即使在国内非常有票房的影片,但是一到国际市场就遇冷的尴尬局面。
3、以美国为首的文化大国几乎占据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使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市场举步维艰
当前中国电影的主要发行市场还是在国内,尽管如此,诸如来自好莱坞的进口片也在不断争夺这一市场,不断挑战国产电影在国内所占市场份额。从右图我们可以看到,从2010年到2012年,进口片的票房在不断上升,而国产片的票房却在不断下降。尽管国产片的数量在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但其票房却不敌进口片,可想而知国产片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小。此外,近年来虽有不少国产影片进军国际电影节,但却收获甚微,而参加各类电影节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内市场被“抢占”,国外市场又挤不进,中国电影要想与国外的电影竞争并取得一定成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策略
虽然中国电影对外传播面临极大的障碍,但是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政策支持下,以及全球一体化这个大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电影的发展还是有巨大的可能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中国电影的出路也是希望。中国电影走出去,不仅是扩大电影的发行市场,更是让世界通过电影这一文化载体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增强国际竞争的软实力。因此,中国电影要通过不断的嘗试与探索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1、以“内容为王”,将情节的编排、人物的刻画作为电影创作的主体,以电影丰富的文化内涵去打动受众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的文化底蕴是国家巨大的精神财富,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自然也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优秀的素材。但是,从中国电影对外传播失败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一味迎合西方受众的口味,与国际电影接轨,中国一些所谓的大片盲目模仿,放弃了本应是中国电影中最珍贵的文化底蕴。“国产电影的健康发展,必须在‘本土文化和‘国际需求上找到真正的平衡点,使影片的内涵和趣味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支撑。”③有学者认为,电影《无极》有着争夺海外市场的雄心和讨取国际大奖评委们垂青的倾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导演放弃运用中国传统英雄形象,而是刻意迎合西方口味;巨大投资营造的布景、场面、特效也并没有带来应有的震撼效果;以统一服装出现的元老们主持思辨大会,也许会让外国人满意,但却让人怀疑这是古希腊而不是中国,非中非西的内容让国内的观影者感到不知所云,又如何让国外的受众接受呢?就艺术特性而言,电影应当具有鲜明的人文内涵,其灵魂应该是故事与人物,画面和明星等都应该仅仅是烘托剧中人物的工具,而对于情节的编排、人物的刻画才应该是电影创作的主体。舍本逐末最终只能导致电影的肤浅与空洞,使中国电影光有华丽的外表而无深刻的内涵。
2、将民族化与世界化相结合,寻求文化冲突中的契合点,以国外受众能够接受的形式表现中国文化
不同文化间虽有差异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不可以调和的,抓住不同文化的“契合点”,抓住受众审美的心理特点,以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淡化差异,突出“共性”,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以李安的经典影片《卧虎藏龙》为例,该片一经上映,立刻风靡西方影坛。并且在国际上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不仅获得了美国电影金球奖、英国学院奖,而且在美国第74届奥斯卡评奖中一举囊括了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10项提名,最终摘得最佳外语片、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4项桂冠。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不仅具有西方影片的品质,还兼备中国电影的文化精神。电影一开始就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山水写意画:小桥流水,古朴雅致的江南民居,明净舒畅的蓝天下是绵延的青山,一袭长衫的李慕白牵着马缓缓地走近,这一幅如诗如画的画面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睛。这样富有诗意的画面在这部电影中随处可见:广阔苍茫的大漠,连绵起伏、云雾缭绕的山岳,还有郁郁葱葱的竹林、壮观宏伟的北京城等。此外,影片不仅通过俞秀莲家和贝勒府的精致布置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家居设计之美,而且还通过玉娇龙写字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之美,而人物打斗动作的设计不仅符合角色性格,更展示了中国武术之美。在主要人物角色的设置上,电影中既有李慕白和俞秀莲这对沉稳内敛、克己宽人、尊师重道、承载了中国传统狭义精神的侠客,也设置了玉娇龙和罗小虎这样追求自由、叛逆不羁、蔑视传统、具有西方文化中这种个性化的人物角色。观众沉醉于如诗如画的电影画面中的同时,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3、顺应分众市场的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传播对象,选择合适的传播策略,并不断培养中国电影的国际受众
现在的世界市场是分众化的市场,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策略不能是单一的,每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我们不可能要求一部电影在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取得成功的票房和良好的口碑,必须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首先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群体的特点,选择易于理解并接受的形式,在电影的前期宣传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设计不同的宣传方案,并尽量避开影片中与传播对象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此外,要通过我国文化特色去“有意”培养中国电影的国际受众。从传播学的“涵化分析”理论来说,国外电影观众是通过中国电影所提供的“拟态环境”或“象征现实”来认识中国人、中国文化,同时建构他们头脑中的中国形象,由于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这就要求中国电影要处理好电影媒介的“设置议程”功能,运用正确的文化传播策略,让国外观众了解、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电影产生浓厚兴趣,用银幕塑造真实、完整而富有个性的“中国形象”。“一个人的艺术审美心理易于和表现他所属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共鸣,同时由于求奇、求新和渴望了解陌生这一系列心理因素制约,也愿意接受他种地域,异族文化形成的艺术作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是民族的,越是容易走向世界。”④用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去吸引国外受众,使他们成为中国电影的影迷。在培养国际受众方面,我国的电影其实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在国外观众中就有许多的中国“功夫迷”、“武侠迷”,而如何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对国外观影者的影响力,扩大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面,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4、中國电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加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除了突出其内容,艺术表性形式,有利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此外,还要在运作层面上下功夫,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运作经验,将我国的电影制作逐渐推向国际化的水准。正如冯小刚所说的“用好莱坞的方式打败好莱坞,把电影作为一项产业,实施好市场化战略,做好电影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好莱坞电影的投资策略、品牌策略、市场策略、营销策略等都值得中国电影借鉴。”⑤□
参考文献
①李舫,《“文化折扣”阻碍中国电影远行》[N].《人民日报》,2012-02-24
②http://www.fjsen.com/zhuanti/
2010-02/10/content_2768486_2.htm
③严峰,《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0
④邵培仁:《艺术传播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⑤中国电影家协会:《笑论〈英雄〉》[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作者: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