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4-09-12康存辉武汉纺织大学
■康存辉 武汉纺织大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但与我国发展文化大国的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我国文化产业振兴的大好时机下,我们需要进一步研讨如何扩大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相关问题。
一、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输出的先例,但完全处于一种无法律保护的状态,并以个体为主,无法形成规模性的图书版权输出。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版权的输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图书版权输出,随后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0年8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达成《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出版协议,这可以称为中国现代版权贸易产业起源。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开始生效,才结束了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无法可依的局面,同时在1992年前后相继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中国版权输出才逐步与世界接轨。
尤其是在201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后,图书版权贸易才开始出现较大规模增长;2003年以来,国家开始提出要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图书版权输出的政策更加开放。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开始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品种也开始多样化,输出范围也逐步由华语圈走向欧美主流社会,特别是莫言作品版权输出的极大成功,更加推动了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图书版权整体输出水平正在年年提高。
图1 1995-2012年我国国内出版图书总数、图书版权引进与输出情况
我国统计图书版权贸易的数据是从1995年开始的。从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国内图书出版总数除1999年-2011年外,始终保持在一个较好的上升趋势,2012年的 414,005种较1995年的101,381种增长了4.08倍,增长明显。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从1995年开始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特别是2009年到2012年增长十分迅速,分别达到了3103项、3880项、5922项、7568项,2012年较1995年增长了21.38倍,显现出一片喜人的大好局面。另外,在2012年的伦敦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书展三大国际图书版权交易会上,我国分别输出图书版权1859项、1867项和 2409项;2013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中国参展商共输出图书版权2628项,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增长势头,图书版权输出与引进的逆差大大改善。同时,我国数字图书版权输出和输出地区也有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扩展到非洲,实现了五大洲的全覆盖。
二、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图书版权输出逆差依然存在,国家、地区、学科分布不均
长期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逆差一直存在。从1995年到2003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逆差波动比较大,在2003年以后基本上都是在逐年缩小,但始终存在这个逆差。同时,我国图书版权的输出国家地区尽管也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从分布的地区和数量上来看,还存在不均的现实情况。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美国、英国、日本、韩国、香港地区、新加坡、德国、法国、俄罗斯、澳门地区、加拿大等地,其中台湾地区、美国、英国、日本占了总数 的50%。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图书版
另外,从2009-2011年我国图书出口品种分布来看也是极为不均衡,其中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三类的出口数量均占20%左右,而自然科学技术、少儿读物、综合性图书所占比重比较偏弱。这与我国目前的科技文化发展状况是极为不相称的,也与我国人口大国的少儿启蒙教育现状极不相适应。
(二)图书版权输出人才支撑不够,需要强化其国际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1991年我国《著作权法》实施以来,我们国图书版权输出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在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其相应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人才队伍与日益扩大的图书版权输出规模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刚进入图书版权输出或正准备进入这一领域的出版企业来说,这方面的人才就显得奇缺或是稀缺。当然对于已经进入这一领域并有一定规模的出版企业来说,同样也存在高水平人才的缺乏现象,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图书版权输出人才。从表面上看,图书出口依赖的是翻译人才。正如在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奖后,《国际人才交流》在2012年第12期发表标题为《外籍翻译家将莫言带入诺奖殿堂》的文章,认为莫言获奖是外籍翻译家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其实不然,如果没版权输出的前期工作,就很难谈及图书的出口。由此可见,图书版权输出人才问题我们必须要重视,并要作为我国图书出口的基础性保障工作来执行,进行谋划和培养。
(三)精品图书版权挖掘不够,制约了图书版权输出的面和效果
尽管从2010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但是每年资助的项目毕竟十分有限,且年限不长。所以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精品图书的版权挖掘还微不足道,与我国出版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也与我国每年图书出版的总量不对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只占了国内图书出版问题的极少数,对其版权挖掘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从表面上看确实出现了莫言、于丹、苏叔阳等的作品版权输出大户,这仅仅是一个点,还很难代表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现代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精品图书版权的矿藏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同时,我们找到了精品图书版权,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将其输出更多语言版本的版权,提升其图书版权输出的受益面。
三、扩大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对应之策
(一)创新体制机制,确保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渠道畅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时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平等、公平、公正、统一……。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效率,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着力清除图书版权输出的市场壁垒,促进我国图书版权输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
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以及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也必将推动我国图书版权输出贸易进程,使更多的图书企业走向国际化之路,积极加入版权输出的行列,为我国成为图书版权输出强国贡献力量。因此,加快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并促进相应配套政策的出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的渠道将会更加畅通无阻,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逆差被逆转应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我国更多的图书走向世界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
(二)积极拓展渠道,利用共生理论提高版权输出的面和效率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图书版权输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或零散无序,无法可依,图书版权输出渠道处于相当单一的局面,经不起市场的波折。新中成立之后,虽然与前苏联、朝鲜和一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过一些类似的版权贸易活动,但直到1980年后,我国才开始组团参加国外的一些大型国际书展,如法兰克福书展、新加坡书展、莫斯科书展等。随着1988年中华版权代理公司的成立,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才开始真正起步,输出形式和渠道也开始多元化,参加书展的企业由零散到抱团走出去甚至于由国家出面集体走出去,同时也改变了以前被动走出去到国外大型书展邀请参加书展的势态。
到目前为止,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渠道与加入WTO之前相比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同时在图书版权输出过程中,还有很多渠道值得我们去拓展和挖掘。在国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大胆地利用第三方或是直接与其它国家、地区的图书出版企业或图书版权机构进行合作,特别是利用其它国家或地区的语言优势,同步输出各种语言版本的图书版权,这为打破语言障碍,提高我国文化、教育、科技成果的世界影响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当然,要通过中外合作为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提供支撑,国家也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和细则,做到互利互惠、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双赢。
(三)挖掘精品图书,积极寻求图书版权输出增长点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神,形成了大量的文化资源,同时随着我国文化、科技、教育等的发展,国家实力日益增强,图书出版行业也不断繁荣兴旺,将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出版大国。但图书版权的输出与我国出版大国的地位以及我国的综合实力相比还微不足道。
目前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华文明类图书、中国当代发展类图书、少年儿童图书和汉语学习类图书已经在版权输出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扩展到非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与非洲出版界合作出版了《非洲常见病防治读本》丛书和《非洲农业技术发展》丛书;莫言的作品获得了众多国外读者的喜爱,很多重要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于丹的《论语心得》无论是版权签约数,还是实际印刷数,均创造了近年来中文图书海外版权的最高纪录。这些点看似很好,但从整体上看,由于语言、文化、科技的差异,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面还不够,还没真正扩散到世界各地的千家万户。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求图书版权输出的增长点,不断挖掘精品图书版权,开发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精品图书资源,并尽可能多地将精品图书版权译成多语言版本的版权进行输出,从点、面上同时突破,真正将我国的文化、科技、教育等成果输出到世界各国,受益全球。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升图书版权输出的创新力
在图书版权输出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种渠道、任何一种突破,都离不开相应人才的支撑。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要想使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继续不断增长并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必须强化与图书版权输出相关的人才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图书版权输出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也才能最终使我国的图书版权输出到世界各地。
同时,只有有了人才的支撑,我们才能在图书版权输出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这个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精品图书版权的选择与挖掘,遴选出适合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阅读对象的精品图书,从而扩大受益面;另一面是不断创新输出的方式、方法,确保多渠道地将我国图书输出到不同的阅读对象手中,从而扩大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总量。另外,由于我国语言不是国际通用语言,我们还必须要培养一支精通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等的翻译人才队伍,牢牢占据图书版权输出的主动权。▲
[1]徐建华.版权贸易新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58.
[2]外籍翻译家将莫言带入诺奖殿堂 [J].国际人才交流,2012(12):22.
[3]康存辉,周莉.我国图书出口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3(8):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