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2014-09-12张明德
王 敏 张明德
(安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河南 安阳 455000)
冠心病(CH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来呈增长趋势,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在对CHD危险因素的研究中,诸多生化指标日益受到重视〔1,2〕。本文通过比较患者各时间点血栓素B2(TXB2)、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水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间,旨在探讨CHD手术患者应用异丙酚对其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择期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CHD患者109例,均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2例(47.71%),女57例(52.29%),年龄50~75〔平均(57.22±5.62)〕岁;其中心绞痛患者36例,无症状型CHD患者73例;病程0.5~25年,平均(6.62±5.28)年;体重指数(21.19±1.82)kg/m2;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等心前区不适症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均为Ⅱ级。入选标准:(1)50~75岁;(2)2 w内未服用可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3)血小板计数不低于60×109/L。排除标准:(1)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正常;(2)无凝血障碍。入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其中异丙酚组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维持麻醉,男28例,女27例,年龄(55.98±5.36)岁,血小板计数(225±35)×109/L;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维持麻醉,男25例,女29例,年龄(58.62±5.60)岁,血小板计数(257±29)×109/L;两组的年龄、性别及血小板计数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均给予肌肉注射东莨菪碱针0.3 mg。在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开放上肢液路,用于术中输液和微量泵输注静脉麻醉药,术中只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不输注胶体和血液制品。异丙酚组:静脉诱导以咪达唑仑0.05 mg/kg、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静注后予阿曲库铵0.6 mg/kg插管,麻醉维持用异丙酚3~8 mg·kg-1·h-1复合瑞芬太尼0.1~0.5 μg·kg-1·min-1;对照组:麻醉诱导以咪达唑仑0.1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静注后予阿曲库铵0.6 mg/kg插管,麻醉维持用瑞芬太尼0.1~0.5μg·kg-1·min-1。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诱导前10 min(T1),持续泵入静脉麻醉药30 min(T2),停药后120 min(T3)采取肘静脉血6.6 ml,分成3份,其中第1份3 ml放在含200 μl 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塑料试管内充分混匀,于4℃以3 5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在-20℃保存用以测定血小板TXB2和GMP-140〔1〕;取第2份1.8 ml加入含3.8%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抗凝剂体积为9∶1)0.2 ml的塑料试管内,800 r/min离心10 min,上层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取上清液0.2 ml,余液按3 000 r/min离心15 min,上清部分为贫血小板血浆(PPP),部分PRP用于测定PAGmax;取第3份1.8 ml加入含3.8%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抗凝剂体积为9∶1)0.2 ml的塑料试管内,用以测定PT和APPT〔3~5〕。
2 结 果
2.1两组各时间点TXB2、GMP-140及PAGmax水平比较 在T2后异丙酚组的TXB2、GMP-140及PAGmax水平均较T1和T3相应的水平明显下降(t=7.02、8.02、4.69、4.22、3.92、3.75,均P<0.05)。而对照组各时间点TXB2、GMP-140及PAGmax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在T2后异丙酚组的TXB2、GMP-140及PAGmax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03、3.88、3.77,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时间点TXB2、GMP-140及PAGmax水平比较±s)
2.2两组各时间点PT和AAPTT比较 两组各时间点PT和AAPT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各时间点PT和AAPTT比较±s,s)
3 讨 论
CHD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6~8〕。所以早期的诊断和预防十分重要。血小板作为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的主要细胞成分,其功能异常及形态学变化在CHD的发生、进展、转归中起重要作用〔9〕。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可以损害CH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活化,这个过程是各种因素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结果导致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明显增强,成为CHD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10,11〕。目前除了血小板聚集以外,还包括脂质浸润学说和血栓形成学说等两种发病机制〔12〕。所以探讨全麻药对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学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及危重监护病房(ICU)中。近年相关研究表明异丙酚在体外能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CHD患者血小板活化〔13,14〕。但对临床剂量的异丙酚对CHD患者血小板活化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结果表明临床剂量的异丙酚静脉麻醉可抑制CHD患者血小板活化患者血小板聚集,但对PT和APTT没有影响。
4 参考文献
1杨京利,刘菊英,马国平,等.NF-κB信号通路在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发大鼠痛敏中的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7):837-9.
2丁兆霞,史 炯,王志萍.乳化异氟醚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2):221-4.
3李 月,代震宇,张德纯.血小板分布宽度作为新型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物的评价〔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1;36(2):200-2.
4李明芬,黄晓琪,林英辉,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7):1119-21.
5姚平波,聂亚雄,赵 红,等.血小板活化状态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3;34(5):704-6.
6梁海峰,杨 明.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J〕.山东医药,2010;50(20):107-8.
7郦 萍.氟比洛芬酯联合芬太尼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术后镇痛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2;17(6):845-6.
8杨京利,马国平,秦成名,等.胶质细胞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参与鞘内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发的触诱发痛和热痛敏〔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1):42-5.
9邱良诚,郭艳华,陈彦青.PCIA与PCEA对结肠癌根治术后病人血小板活化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1):70-3.
10孟海兵,来 玮,王信磊,等.静脉自控镇痛和硬膜外自控镇痛对直肠癌术后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52-4.
11王忠慧,李 佳,赵光瑜.乌司他丁对直肠癌患者术中凝血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27(9):848-50.
12谢辉兰,李明星,宋 炯,等.依托咪酯对肺癌患者外周静脉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的影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0;31(4):314-6.
13孙鹏飞,缪长虹.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卒中高危因素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525-8.
14梁 桦,杨承祥,王汉兵,等.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芬太尼对冠心病患者围术期血小板活化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21):33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