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圈养”和“放养”思考毕业班学生的分层管理

2014-09-12李秀贤

广东教育·综合 2014年8期
关键词:圈养中考优质

李秀贤

有一则报道:创业者去参观一个为经营者带来巨大经济效应的养鸡场,看到大部分的鸡被圈养在笼子里,按时喂养、按时管理,而笼子外的空地处有不多的几只鸡在自由觅食。参观者问经营者:“这些鸡是从笼里跑出来的?怎么不驱赶回笼子里?”经营者的回答让人感到很意外。“笼外的鸡是故意放出来的,笼外的鸡会是笼内的鸡的一种追求和向往。”经指点后参观者才发现,笼内的鸡在享受丰富食物的时候,都目不转睛地看着笼外的鸡。而笼外的鸡偶尔会把目光瞄向笼里储备的大量食物。笼内和笼外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相互对立而又彼此成为对方动力的关系。专家介绍说,全部放养,对产卵量、长肉速度都不好,管理的压力也会大许多倍;全部圈养,笼内的鸡会时不时感到狂躁,会有撞笼和互相伤害的事情发生。看起来,小部分放养,减少管理压力,大部分圈养,提高经济效应,这已经是他们总结出来的最为理想的饲养方式了。

目前,大学和高中的教育管理也有关于 “圈养”和“放养”两种模式的对立和争议。初中阶段,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心理还不够成熟,“圈养”是比较普遍的模式,但这种“圈养”是建立在对未成年人实施保护的基础上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没有负面的限制条件。这些年,在对初中升学的备考管理中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管理者觉得在中考的压力面前,为了升学率,必须把学生分层管理,把学习上优秀的学生从群体中分离出来,以“圈养”的方式给足营养所需,减少消耗,就能使培优工作事半功倍。一部分管理者则认为应该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力于培优,“放养”方式更为适合。两种观点各有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

先说对优质生的“圈养”,说白了就是开办精英班、尖子班等。这种“圈养”存在的优势是:一是把同层次同水平的学生归类于同个班集体,在学习基础比较一致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更可以照顾到多数学生。二是作为优秀班的学生个体有一种优越感产生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这会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学习,同时,身边同等优秀或更优秀的同学可以给学生个体的学习提供伙伴式的帮助,有利于取长补短自我提高。三是有利于“开小灶”式的培优训练,包括课外辅导、实验考试,等等,这对于中考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圈养”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困难是:一是为了追求中考高分而违背素质教育的初衷,教育监管部门屡禁不止。二是对优质生实施“圈养”势必造成除优质生外其他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会导致家长的干涉和发难,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外在的阻力。三是可能造成教师团队的心理冲击,对年轻教师的勤恳敬业造成打击。如果把教育对象按成绩分层分班,并对科任教师的任课进行调整,任课教师之间会出现两种心理冲突,被委任为尖子班的教师的,成就感和使命感存在的同时,工作压力也随之而来,不被委以重任的,工作压力得到释放的时候,被漠视的挫败感也随之产生,积极性遭遇挫伤。四是“圈养”的高节奏高密度容易让学生在机械化的枯燥学习中,丧失创造力和想象力,产生郁闷情绪和厌学情绪。为了应试,一些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喜好,为优质生准备了大量题型以及安排一场接一场的练兵考试,学生疲于应付作业和考试,整天忙于做题训练,忙于接受辅导,完全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学习生活很容易陷入枯燥之中。虽然“圈养”利弊兼有,但在“成绩高于一切”“生源就是学校的生命力”等现实面前,许多学校管理者还是容易走极端,把优质生“圈养”起来,规定学习时间,规定学习内容,规定学习方式,让教育退化到纯粹为了应试的境地。

再说对优质生的“放养”。笔者认为,优质生之所以在群体中表现得比较优秀,其原因大致是这类学生的行为比较自觉,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可行的方法,教师只需要对他们进行点拨和施加外在动力就可以,这个群体更适合“放养”。理由是:一是不把学生按成绩分优劣,是一种教育公平的体现,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实行社会公平教育的基础。二是“放养”优质生是对中下层学生的一种榜样指引,同时也给优质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种常态的锻炼环境。与单纯追求成绩相比,学生的能力、性格、综合素质培养呼唤“放养”式的教育。三是优质生的“放养”,有利于发挥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优势,让优质生分在各个平等的班级中,可以让教师团体平分压力,荣辱与共,促进团队的团结协作。每个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优劣共存,在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时,能更好地锻炼教师个体的业务能力。但是,“放养”优质生不实行分层分班在实践中也有种种劣势。首先,一个集体学生的层次不同,不便于教师照顾优质生,直接地说就是不利于尖子生的培养。后进生的学习进度很可能拖住优质生的后腿,导致优质生“吃不饱”。 其次,优质生的自信心在有限优越的群体里容易得到满足,对自己没有更高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不能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不利于潜能的发挥。例如,一个班级有45名学生,甲同学的成绩在全年级的排名是20名以外,但在班上排名第一,在数他最为优秀的群体里,甲同学缺乏“假想敌”,缺少前进的内在动力,如果把他放到比他学习水平高的集体里,他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放养”方式不被实际支持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在中考成绩面前没有说服力,更准确地说是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的能力、性格、综合素养是无法用量化来评价的,而中考的上线率、重点率却可以以成绩量化的形式在家长和社会群体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

成绩只是成人世界的功利教育理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教育,如何在现实的基础上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一直是笔者苦苦思索的问题。那么,有没有一种 “放养”和“圈养”两者兼顾又相得益彰的教育模式呢?前面关于参观养殖场的报道,是不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面对即将到来的第二学期学校中考备考工作,笔者做了这样的假想:把现有的学校本届500名毕业班学生,分成三拨,第一拨(10%)是学习优秀但自觉性较差,学习方式灵活,需要外在力量加以督促的学生;第二拨(10%)是学习成绩优秀,自觉性也较好不太需要外加压力的学生;第三拨(80%)是学习成绩中等或以下的,性格各异的,大部分方便“圈养”的学生。把第一拨加以“圈养”,就是安排较为严格的教师,规定复习内容,按时检查反馈,甚至加强课外辅导,为他们卯足了劲。把第二拨学生平均分配到第三拨学生当中去,实行平行分班,按平时的教学方式,该怎么学就怎么学,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就是简单意义上的“放养”。这样的做法可以有如下可以预知的效果:一是被“圈养”的学生开始一段时间作为尖子生的优越感产生的动力退去之后,有“放养”班级的优质生对他们的威胁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将促使他们忽略被“圈养”的枯燥和机械的学习。与此同时,被“放养”的优质生可以为本班的中下层学生树立一个学习榜样和提供学习帮助,给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希望和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鼓励被“放养”的优质生在享受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时通过超越对方来体现自己的实力。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互为动力的良性竞争,这种竞争将激起学生本身的一种非常大的潜能的爆发。2013年,我校有一名学生叫陈鑫,因为家庭条件困难,学生本人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手工劳作来贴补家用,于是该学生拒绝了学校为成绩优秀者提供的特别训练,拒绝进入尖子班,在老师进行说服的时候该学生坦言自己不想参加尖子班,但是他的学习一定不会松懈,他觉得自由的学习方式更适合自己。在平时的学习中,他时刻想证明自己不在尖子班但可以比尖子班的学生学习得更好,在这种内在的动力驱赶下,该学生学习得很快乐,在2013年的中考中,以768分的好成绩考入潮南第二中学。二是这样分拨可以照顾到因为家庭、性格等原因无法适应“圈养”,学习能力强但缺乏自觉性需要外在施加压力等各种情况的学生。三是教师可以在被委以重任的压力感和被漠视的挫败感中找到平衡,团结一致,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与合作竞争,使教师团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四是给两种管理模式下的学生创造一种互相吸引又渴望彼此超越的氛围,良性竞争能让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让教育达到心理素质和学习效果共同发展的理想境界。

教育要以人为本,又要突出成效,我们不得不在教育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中寻求可以双赢的最佳办法,学生的教育虽然不同于前面的饲养家畜,但是,“放养”和“圈养”的结合既可以创造最大的利益又可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既节约资源,又接近教育理想的做法难道不值得借鉴吗?

猜你喜欢

圈养中考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圈养羊需做好三点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成功圈养羊做好三要点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被“圈养”的童年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