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2014-09-12翁陈英
翁陈英
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到来,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已成为当今教育的趋势。创造教育作为较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新时代人不但要学会生存,学会学习,更要学会创造。曾有著名幼儿教育家塞德兹明确指出:“创造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潜在动力。”幼儿时期是创造潜能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幼儿园提倡素质教育,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让孩子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
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
幼儿教师必须深入到孩子中间去观察、了解幼儿,分析其心理及行为的表现。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丰富,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但由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尚未成熟及缺乏生活经验,种种创造性表现常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一些教师往往产生错觉,并会在语言、行动上不自觉地压抑,甚至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萌芽。在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个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好主体以后,添画了两个太阳作背景,老师马上质问:“你什么时候见过天上有两个太阳?”幼儿嗫嚅地说:“我想让地上的小草更温暖些。”表面看来,教师是要求孩子遵守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认,不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所以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一。
注意培养幼儿创造力的良好心理素质
要培养幼儿强烈的创新意识。一个人要想有很强的创造力,前提是要渴望创新,也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幼儿若没有创新意识,只有听话表现,就没有自主意识,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按老师的要求做实验,那只有一个结果,若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在实践中就会观察,找出一些新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出多种结果。
要为幼儿创造民主、自由、无拘无束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的个性。陶行知先生主张对幼儿实行“六个解放”的观点是十分精辟的。在活动中,教师过于限制幼儿,会影响幼儿思维。因而应多给孩子营造轻松的氛围,想象的空间,鼓励大胆表现,使幼儿得到真正的解放。
健全的人格素质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保证。可以说,创造力是各种智力、非智力心理因素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如创造的兴趣、毅力、好奇、好问、好探索的精神,良好的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都是创造、创新不可少的重要心理素质。
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最喜欢想象,一会儿想象自己是警察,一会儿想象是司机,还有超人比卡丘、孙悟空等等。老师把一滴墨水滴到纸上,孩子们的回答会五花八门:月饼、煤块、太阳、鸡蛋、小皮球、墨镜片、眼球等等,十几个孩子没有重复的。新颖、独创、奇特是创造性想象的本质特征。可惜的是,幼儿在成长,见识在丰富,知识在积累,但思维的创造性却往往逐渐在消失,逐渐被刻板单一的方式所替代。如一个小圆点,越小的孩子想象出越多的东西,越大的孩子想象出的东西则是有局限的,或一口就说:“小圆点。”创造教育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敢于否定的胆识。教师面对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突发奇想的问题,如果加以训斥、嘲笑或不屑一顾,大搞“听话教育”,只能泯灭幼儿的天性。当然,幼儿在创造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挫折和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善待幼儿的质疑,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质疑为突破口,捕捉幼儿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培养敢于否定的胆识。
在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用孩子们喜欢玩的积木、沙子、餐具、图书等,都可以发展幼儿的空间想象力、结构组合能力、观察力,还可以通过绘画、表演、手工制作、观察自然等手段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从日常生活、游戏、劳动和学习等实践活动中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和不断探索,鼓励他们大胆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个孩子觉得下雨打伞容易把下面的衣服弄湿,而穿雨衣又容易把水淋到鞋子里面,于是,他想出一个上面用雨衣、下面用伞(太阳帽弓)的组合法解决了问题。
责任编辑 魏文琦